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震资料可视化解释的研究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资料解释中,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正越来越普及,目前实际使用的主要桌面和浸入式两类可视化解释环境,本文综述了地震可视化解释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详细介绍了应用于地震资料的可视化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过去三年中出现,并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浸入式可视化技术作了详细介绍,同时对可视化技术应用中的一些及其解决方法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3.
4.
5.
龙门山北段构造地震资料品质较低、成像差,地震资料解释困难.平衡剖面技术能够降低构造解释方案的多解性,但是经典的平衡剖面理论在龙门山地区无法使用.文章通过综合利用地震地质资料,外因(构造演化史)、内因(构造滑脱层等)分析,总结研究基本构造特征和形变影响因素,提出分形变系统平衡,多形变系统合理地质匹配的工作思路,检验解释方案的合理性.以LMS01为例,验证了其解释方案的合理性.认为:在充分利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分系统平衡剖面技术能够大大降低构造解释的多解性.  相似文献   

6.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精细地反映了地下地质情况,但由于同相轴多且密集,从而给地震资料解释带来较大困难,因此,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须做到:解释前检查资料的频率成分,以保证地震剖面的波组特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显示功能,使高分辨率资料的解释更方便,有三维地震资料时,应用差异数据体,波阻抗数据体以及可视化等先进技术,使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更真实地反映地下地质情况。  相似文献   

7.
地震资料解释中,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正越来越普及。目前实际使用的主要有桌面和浸入式两类可视化解释环境。本文综述了地震可视化解释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详细介绍了应用于地震资料的可视化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过去三年中出现,并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浸入式可视化技术作了详细介绍。同时对可视化技术应用中的一些及其解决方法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庄东海  许云 《勘探家》2000,5(1):22-25
四维地震资料解释可以看成是一个动态油藏描述过程,其解释方法可分成直接分析法,地震属性分析方法和动态储集层描述方法。文中着讨论了直接分析法和地震属性技术。直接分析法包括层间时差分析法、振幅分析法、速度分析法和频谱分析法 一特点是利用单个地震属性差值对四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层间属性和平面属性的差值的线性或非线性的优化对四维地震资料进行分析,以预测储集层特征和储集充体性质及其变化。增强对油藏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9.
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地压解释的理论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陈至达的有理力学理论出发,本文研究在极长周期低速变形体中的瞬间无限小平面波波动现象,论述了地震波的有效弹性参数是由地层介质的本性和当前变形状况共同决定的,进而探讨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地压解释的有关理论基础。着先较详细地推导了一维有限变形运动方程,然后讨论其具体的解及有关计算公式。这一成果对于地震勘探技术中利用地震波场的演化信息进行构造地压反演解释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与常规地震方法相比,井间地震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垂直与水平分辨率。根据井间地震的特点总结了井间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特点,介绍了井间地震资料解释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和发展。实际资料解释表明,利用井间地震资料发现了常规地震所不能发现和确定的小构造,精确描述了常规地震无法分辨的储层及其横向变化特点,并且描述了单砂体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井间地震资料实现了对地层、构造及储层等地质目标的精细描述。  相似文献   

11.
虚拟现实技术在塔河油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虚拟现实技术理论和构成虚拟现实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并介绍了石油行业中虚拟现实系统“ Petro-One”的特点和功能。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集层具有埋藏深、地震反射信号弱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引入虚拟现实系统进行石油勘探研究,在多井空间立体标定的基础上,利用虚拟环境下的精细构造解释技术进行层位追踪,采用多属性分析来预测储集层,并将塔河油田奥陶系大型缝洞体系进行三维可视化及立体刻画,再结合钻井等资料进行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集层预测,最后对虚拟现实系统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虚拟现实仿真系统平台架构的功能模块庞杂性问题给系统平台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拓展性与移植性、实时性与互操作性、人机交互性等性能要求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以船舶水下工程作业实例为设计基础,基于高层体系架构(High-Level Architecture, HLA)提出一种面向多客体的虚拟现实仿真平台构建优化方案。根据水下作业流程,进行全生命周期概念设计。分析并明确系统功能与设计原则。基于HLA技术框架,以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功能导向,对仿真系统进行模块划分,并给出联邦架构。通过实践,验证其优化性能。结果表明,虚拟现实仿真平台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实时性、互操作性和人机交互性等。另外,中间层和多层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系统架构设计的灵活性与简明性。  相似文献   

13.
地层超覆圈闭的识别和描述是勘探工作的难点,在XYX地区运用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对地层超覆圈闭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成藏条件分析,总结出该区地层超覆圈闭成藏模式;在成藏模式的指导下,运用层位标定、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STRATA地震反演技术对圈闭进行识别和描述。根据研究结果,在该区地层超覆圈闭上钻探了陆2井.实钻证明该技术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虚拟现实系统及三维地震数据解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虚拟现实技术已在国外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大面积三维地震数据及多年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连片处理解释、有利远景区评价、目标评价及钻探设计、油藏地质建模和发挥专家的智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勘探开发风险。本文利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引进的虚拟现实系统,依托700km2三维地震数据体及测井等数据对虚拟现实系统进行了应用研究,通过多属性数据体处理和透视浏览等研究手段快速发现和评价了地质目标,提供了钻探井位,对研究区的沉积体系展布有了总体认识,为岩性地层圈闭预测和评价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总结出了虚拟现实系统三维地震数据解释的流程。文章最后还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进行用户访谈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规范化、轻量化的设计原则,对海洋平台内装设施的造型、尺度、材质和色彩搭配等设计要素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并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海洋平台环境设施的前期方案设计环节。利用虚幻4引擎进行海洋平台生活楼虚拟空间的搭建,实现生活楼内部漫游、家具造型和材质切换、固定视角切换等功能,从而进行不同设计方案的效果呈现和对比。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设计人员把握设计要素、激发设计灵感,进而提高海洋平台生活空间的整体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海洋石油开发投资极大,国内海洋平台较少,工作人员对深水钻井工艺较陌生,人员培训费时费力等问题,提出了构建基于VRML的半潜式海洋平台虚拟漫游场景。结合三维软件Solid-Works建模能力与虚拟现实语言VRML强大的仿真能力,综合运用视点技术、声音建模技术、VRML自身的动画节点和JavaScript脚本语言等,实现了海洋钻井主要操作过程的仿真,构建一个生动直观、丰富多彩的虚拟漫游学习场景。  相似文献   

17.
应用以全三维技术为代表的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对WZ油田进行构造精细解释,落实了该区构造和新层展布。指出对于地震资料差,构造复杂的小断块油气藏,运用地震综合解释技术,是提高解释精度、降低勘探开发成本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三维地震解释软件的功能,并以济阳坳陷五号桩洼陷斜坡带的勘探实例阐述了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的应用方法和预测储层的效果.指出在地质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应用解释技术,是准确预测储层、提高勘探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烟气轮机是石化企业催化裂化过程中重要的节能设备。首先对烟气轮机常用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然后针对目前烟气轮机故障诊断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烟气轮机故障诊断方法,给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烟气轮机故障诊断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烟气轮机故障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查干凹陷高精度三维资料覆盖区为例,从地震精细标定入手,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为主,综合应用相干体地层切片、变速成图、平衡剖面、岩性圈闭预测等技术手段,较清楚地认识了该区复杂构造断裂系统分布和解决了储集层描述中存在的问题,取得了明显的勘探效果,这对其他类似地质条件的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