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曾德华 《电子世界》2014,(12):114-114
伴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企业数据量呈指数倍上升趋势,传统IT运维管理出现了瓶颈,迫切需要IT运维自动化提升IT运维效能,高效、灵活地实现IT对业务的支撑,本文重点分析了IT运维自动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高效IT运维自动化系统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应势而生BSM成熟落地 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IT运维管理的发展,从网络基础架构管理到现阶段的ITN务管理,一步步向(BSM)业务服务管理目标迈进。但众多企业在BSM这个方法论的目标下,为它赴汤蹈火而不知所云。实现BSM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什么才是好的BSM?IT运维管理在发展中找不到落地BSM的有力支撑点。从国内信息化成熟度来看,绝大多数用户的网络规模、信息化发展水平还处于管理初级阶段,即IT网络管理及基础设施的监控阶段。  相似文献   

3.
当军事信息系统由研制阶段转入作战保障阶段时,其运维管理能力和水平将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作战效能。文章指出,随着军事信息系统的发展,亟需构建一体化IT运维管理平台,提高系统易管理性和安全性。以业务为核心的流程化IT运维管理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追溯IT运维管理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IT运维管理的研究是从计算机诞生就已经开始,从维护主机到维护网络,从维护系统到维护业务,从分析节点到分析全局,从局域网到广域网管理,从手工繁琐操作到自动化运维工具,从IT资源管理到综合运维与流程管理,从救火式的被动管理到采用运维工具软件的主动管理。  相似文献   

5.
《现代电子技术》2017,(3):153-156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传统的电力运维系统已无法满足信息化电力系统的需求。ITIL技术框架日趋成熟,成为很多大型企业改善企业运维系统的主要方案,提高了企业业务的整体效益。提出一种基于ITIL的电力信息自动化运维体系,通过依托ITIL框架,修改其管理流程的具体实现以适应电力系统的特性,建立一套满足电力系统自动化运维的IT管理体系,以实现运维的高效率、高性能。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化在电力的深入应用,以及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整体环境影响下,IT信息化建设对业务运行支撑愈来愈重要,而与此同时IT系统运行稳定、IT服务快速响应、IT辅助决策等IT运维的工作,则变得比以往都至关重要。本文详细调研和摸查广州供电局实际的运维场景和自动化运维需求,结合当前主流的IT技术:Consul、Netty、Nodejs、Tornado、Nginx、Docker等,以及DevOps运维理念,总结和提炼出广州供电局的信息自动化运维建设思路,包括自动化运维框架体系、平台逻辑设计、建设阶段与路径、最佳实践等内容,并逐步进行广州供电局部分运维工作的自动化建设。为提高运维效率、减少人为误差,以及更长远的应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DevOps实践、故障自愈,和智能运维提供思路与架构模型。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IT运维管理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大型央企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央企的IT运维管理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央企要想不断提高企业的IT运维服务管理水平,就要加强优化企业信息服务模式,完善运维流程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本文将进一步的对大型央企IT运维服务管理展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如今,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的企业信息化将朝向何方?IT运维已是时下IT产业界最抢眼的热门话题,企业信息化建设走到今天,设备和技术已经不再是核心问题,IT管理才是关注的要点、核心,尤其是对信息化服务的管坪。这是一个历程,国内IT运维领域为此走了整整十年。  相似文献   

9.
细数IT运维管理理想“触手可及”IT运维管理在我国已经有着很长的发展历程,其终极目标就是业务服务管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BSM。  相似文献   

10.
如何提升政府行业运维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 电子政务建设随着时代的潮流在不断演进,但各地区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也没有具体发展规划。各级电子政务建设各自为政,无法同其他政府部门互联互通,不仅造成信息孤岛,也给政府信息中心造成较大的管理压力。在面对复杂的网络系统和业务系统的时候,业务系统宕机影响正常办公也是常事。而在运维管理方面没有考核标准,造成IT运维管理部门像消防队员一样工作,忙碌于扑灭应付各种“火情”,却没有机会从业务角度去实现支持与服务。因此,如何提升IT运维管理部门的运维效率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在国内IT运维管理还处在基础设施完善阶段时,信息化发展较好的如电力、电信、金融、政府、及大企业的IT基础设施虽已有一定的规模,但距离IT运维管理的革命胜利还尚需时目。与此同时,在国外同类产品的高歌声中,国内用户国外信息化发展大环境下成功的、符合国外企业使用案例迷惑,国外的运维管理软件被生拉硬扯地套用在国内用户中。这种盲目追求大而全,忽略企业实际业务情况给企业造成难以诉说的后果。  相似文献   

12.
用户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经过了基础架构建设和设备维护阶段,进入到了系统运维管理的阶段。伴随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IT部门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众多行业用户的IT部门都经历了从最初的“挂靠”任其他部门列组建独立的IT部门,从最初的“设备管理员”到“业务应用系统维护中心”,从“技术支持部门”到“服务交付中心”等变迁。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企业新的业务系统的不断推出,陆续建设的IT管理系统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如管理模式不统一、管理工具难以整合、管理流程效率低等。为此建立的企业运维总控中心(EnterpriseCommandCenter)是对大型企业IT运行环境实施集中监控、指挥调度和技术支持的平台和实体。ECC将对所有关键的、支撑不同业务系统的IT环境进行端到端的集中监控,并支持各种不同的指挥调度手段,运维人员也将通过它提供对企业不同业务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随着企业新的业务系统的不断推出,陆续建设的IT管理系统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如管理模式不统一、管理工具难以整合、管理流程效率低等.为此建立的企业运维总控中心(Enterprise Command Center)是对大型企业IT运行环境实施集中监控、指挥调度和技术支持的平台和实体.ECC将对所有关键的、支撑不同业务系统的IT环境进行端到端的集中监控,并支持各种不同的指挥调度手段,运维人员也将通过它提供对企业不同业务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侯继涛 《世界电信》2003,16(1):64-66
随着企业新的业务系统的不断推出,陆续建设的IT管理系统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如管理模式不统一、管理工具难以整合、管理流程效率低等。为此建立的企业运维总控中心(Enterprise Command Center)是对大型企业IT运行环境实施集中监控、指挥调度和技术支持的平台和实体。ECC将对所有关键的、支撑不同业务系统的IT环境进行端到端的集中监控,并支持各种不同的指挥调度手段,运维人员也将通过它提供对企业不同业务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IT架构日趋庞大复杂,伴随而来的各种品牌的网络设备、服务器,各种类型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产品的维护工作,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极具挑战的问题,面对这数量庞大、种类繁杂的运维对象,无休止的人力投入也无法避免因设备出现故障或细节疏忽而导致业务的中断。传统的IT运维,是靠大量的运维管理人员来对服务器软硬件设备进行维护。研究重点是将IT运维工作中大量的重复性工作脚本化、机器化,把过去的手工操作转为脚本工具执行,从而实现系统的自动化运维。  相似文献   

17.
2010年I1月11日,“2010中国IT运维管理大会”在北京完美谢幕,也引燃了IT运维管理“冬天里的一把火”,让更多关注IT运维的人们重新审视IT运维管理,换个角度来考察IT运维管理。我们已经很清楚IT运维管理在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在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运维体系和解决办法。IT运维需要的不只是产品,还有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游龙科技 《通信世界》2009,(40):I0030-I0030
随着中国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式ITSM”已经逐渐从概念阶段走向实施阶段。国内IT运维的领航企业游龙科技遵循ITIL标准并结合国内IT管理特点,不断推出了让ITSM符合国内用户的可行性方案,帮助中国企业把纯粹的IT投资成功转化成有序的信息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家部委、央企、金融、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建设云数据中心,为运维市场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模式。IT运维管理是一个新兴的信息化专业领域,本文介绍了IT运维管理的历程、国内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了国内的IT运维管理行业产业链、市场竞争态势和技术壁垒,对IT运维管理市场规模进行预测,对行业发展进行展望,对IT运维管理行业未来的发展存在风险、有利因素及面临挑战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日渐提高,传统IT架构的数据中心逐渐显露出其发展的瓶颈和弊端。应用和资源紧耦合,使得底层架构缺乏弹性;IT资源无法快速满足业务及用户数量的迅速增长;整体架构复杂、设备种类多,导致业务部署缓慢;设备繁杂、品牌不一,给运维管理也造成诸多的困难,IT部门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基础架构的维护中,而无法过多的关注信息化和业务结合的创新。企业数据中心的云化转型已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作者从物理架构、计算性能、存储性能、安全性能、以及运维管理等多方面对比阐述企业数据中心云化转型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