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纤维复合导线是一种全新材料的节能、增容电网友好型导线,它充分发挥了碳纤维材料优良的电气与力学特性,具有良好的通流能力、较低的运行损耗、强度大、耐热特性优良、密度低、耐腐蚀以及具有较低的热膨胀系数等优点。从碳纤维复合导线的电气特性、力学特性以及工程运行等方面综合介绍了国内碳纤维复合导线的研究现状以及工程应用情况,指出了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温超导材料发现以来,人们的焦点集中于电力应用的高温超导线材。这种线材不仅需要有高传输电流特性,而且还必须性能均匀有足够长度。显然,目前采用的粉末套管(PIT)技术,在几年之后有可能制备出具有一定品质的长Bi-2223线材。PIT技术包括一系列的塑性变形工艺,如旋锻、拉拔、平辊轧制和压制。PIT技术重要的一点是使片状的Bi-2223化合物粉末在变形过程中产生取向(织构)性,片状晶粒在加工中得到排列。Bi-2223相在热处理和机加工过程中形成。通过2次热-机加工循环,在短线上可使临界电流密度达到40kA/cm2(77K,自场)。但对于长带…  相似文献   

3.
1.绪言1911年发现水银在约4K 下电阻变为零的超导现象。其后,对超导现象仅停止于物理方面的兴趣。1950年后发现 Nb、V 系高磁场超导性材料,从1960年以后开始进行对这些超导材料的应用及实用方面的研究。现在超导的应用很广泛,大型的应用有托克马克型核聚变反应堆用的直径为数米的螺旋管形线网以及粒子加速器、贮能器、磁流体发电、磁浮列车、输送电缆、磁分离等,小型应用如使用约瑟夫元件的超导量子干涉器  相似文献   

4.
复合导线生产工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内外生产复合导线的几种工艺方法,各种工艺的优缺点及其产品的性能,同时也简要介绍了作者最近研制成功的另一种生产复合导线的新技术--铸拉工艺。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三元钼硫化合物中测得的非常高的临界磁场,给高场线圈技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是,高临界磁场并不是成为实用超导体材料的唯一标准。超导线必须运载适当高的临界电流,又要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迄今为止,对这些化合物所作的测量多数是用粉末烧结制品做的,最近也有一些用熔铸样品进行测量的报导。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材料塑性很差,显然是不能用一般的工艺将这些化合物拉成线材的。因此这种情况类似于 A—15型化合物所遇到的情况,不过后者已有可能制成工业超导体了。本文试图论证用三元钼硫化物生产超导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通过低温实验,描述Nb-Ti超导线在全周期磁场连续均匀扫描下的磁化状况。并且验证了在磁场变化率较低的情况下,磁化曲线所围“面积”(即磁滞损耗)在近似与H_m~3成正比时同超导线芯数平方根成反比。最后,对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现象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金属功能材料》2014,(5):13-13
<正>涂覆Bi2Sr2Ca2Cu3O10的超导电缆,借助于液氮冷却,可以传输200A超导电流,是相同断面积铜电缆的200倍。这种超导电缆在2004年借助于加压烧结法已经开始应用。日本也不甘落后,目前有七个超导线应用的工程项目。  相似文献   

8.
新型Ti-Si-C-N纳米复合超硬薄膜的高温热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脉冲直流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PCVD)方法在高速钢基体上沉积出新型Ti—Si—C—N超硬薄膜.Ti—Si—C—N薄膜为纳米晶/非品复合结构(nc—Ti(C,N)/a-Si3N4/a-C—C),当薄膜中Si和C含量较高时,Ti(C,N)转变为TiC,晶粒尺寸减小到2—4nm.薄膜晶粒尺寸和硬度的高温热稳定性均随沉积态薄膜中的原始晶粒尺寸减小而提高,当原始晶粒尺寸在8—10nm之间时,晶粒尺寸和硬度热稳定性可达900℃;当原始晶粒尺寸在2—4nm之间时,晶粒尺寸和硬度热稳定性可达1000℃.薄膜硬度和晶粒尺寸表现出同步的高温热稳定性.分析认为由调幅分解形成的纳米复合结构中的非晶相强烈地抑制晶界滑移与晶粒长大,从而使Ti—Si—C—N薄膜的热稳定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尽管MgB2超导线材的临界转变温度相对较低,但MgB2没有晶界弱连接,因而具有低的加工成本,相对于BSCCO和YBCO表现出明显的应用优势。目前,粉末装管技术(PIT)广泛用于制备MgB2带  相似文献   

10.
11.
介绍了我国超硬材料行业中的复合超硬材料领域20年的发展概况,详述了复合超硬材料领域3大类产品:钻探/工程用聚晶金刚石复合片、PCD/PCBN刀具用复合片、聚晶金刚石拉丝模坯,在高速发展期、转型升级期的发展历程,探讨了我国在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耐热铝合金导线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耐热铝合金导体材料,导线结构和相关标准的角度论述耐热铝合金导线的发展。指出电导率为61%IACS的间隙型耐热铝合金导线是耐热铝合金导线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脉冲直流PCVD制备新型Ti-Si-C-N纳米复合超硬薄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工业型脉冲直流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CVD)设备,在高速钢(W18Cr4V)基材表面沉积新型四元Ti-Si-C-N复合超硬薄膜。结果表明:Ti-Si-C-N薄膜是由面心立方结构的TiN和TiC纳米晶、Ti(C,N)固溶体及存在于晶界的非晶Si3N4和α-C组成,形成TiN/TiC/Ti(C,N)/α-C/α-Si3N,复相结构,这种复相结构存在着[111],[220]和[200]混合择优取向。SiCl4和CH4流量变化是影响薄膜相组成和硬度变化的主要工艺参数。随Si含量的增加,薄膜的显微硬度先升后降,表面形貌由致密的细颗粒状变为粗大的枝条状;C元素的加入能抑制柱状晶的形成,对硬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新型超快变换复合脉冲变极性弧焊电源拓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齐铂金  从保强 《焊接学报》2008,29(11):57-60
研究开发了一种超快变换复合高频脉冲方波电流变极性电源的主电路拓扑结构.整体结构分为前后两级,前级两套相互独立的直流电源分别提供基值电流和复合脉冲电流,高频直流脉冲切换电路与后级桥式电流极性变换电路共同将直流电流转换为过零无死区时间并具有多种输出波形形式的复合高频脉冲变极性方波电流,辅助并联吸收保护电路能够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铝合金TIG焊接试验结果表明,电路可输出具有快速电流上升沿和下降沿变化速率的复合高频脉冲变极性方波电流,可满足高强高效变极性电弧焊接工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金属功能材料》2007,14(3):48-48
日本东海大学的刀川恭治教授新近开发成功Nb3Sn超导线材的最佳制造工艺“胶体轧制法”(Jelly roll)。该工艺过程的主要步聚包括首先将锡和钽的粉末混合物装入坩埚中,经过750-800℃反应后生成锡-钽合金,将锡-钽合金轧成薄板状,再与金属铌薄板重叠并卷成圆棒状,然后加工成线材。随后将该复合线材加以热处理,由于锡一钽合金与铌进行有效的扩散反应而在线材内部生成Nb3Sn相。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新型高性能氮化硅基复合陶瓷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多相复合陶瓷、纳米陶瓷及材料的设计是高性能氮化硅基复合陶瓷研究的方向.通过引入纳米增强粒子对基体陶瓷进行颗粒弥散强韧化,可以使力学性能得到极大的改善.颗粒补强增韧方法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针对单一络合剂难以兼顾镀液稳定性、镀速和镀层质量等多重要求,现有复合络合剂或成本过高、或工艺稳定性欠佳等问题,采用柠檬酸钠-乳酸-乙酸钠三元复合络合剂,借助增重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和材料耐蚀性快速检测专利技术,系统研究了络合剂及还原剂用量、镀液初始pH值及施镀温度对化学镀Ni-P施镀效果的影响,探明镀速、镀层硬度及其P质量分数、镀层腐蚀防护性能随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利用基于三元复合络合剂的镀液,不仅可获得P质量分数最高为18.41%的高磷Ni-P镀层,而且工艺稳定性优异。在适宜的镀液初始pH值区间(4.0~5.5),镀层P质量分数受其它工艺参数的影响甚微,能始终稳定在11.12%~14.52%的高位。典型试样SEM分析表明:镀层表面平整、均匀,结构致密,镀层与基体结合紧密且厚度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8.
针对普通电火花小孔加工中表面粗糙度较差的缺点,提出了一种超声波电火花磨料复合加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生产率和表面粗糙度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利用含新型三元复合络合剂的酸性化学镀镍液体系,在AZ91D镁合金表面通过化学镀制备Ni-P防护镀层。结果表明,镀层沉积速率随着镀液中三元复合络合剂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热分析(DSC)对镀层结构、形貌以及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和分析。通过交流阻抗(EIS)和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对Ni-P镀层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进行评价。镀液中三元复合络合剂的浓度对Ni-P镀层的结构与形貌有显著影响。Ni-P镀层的热稳定性随着三元复合络合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镀液中三元复合络合剂浓度为0.035 mol/L时,所制备的Ni-P镀层致密、均一,在3.5%NaCl溶液中表现出良好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20.
张春秀  周静一 《铸造》1991,(10):20-26
通过对几种原砂(粉)及其与高锰钢(氧化锰)反应产物的微观组织分析,探讨了原砂(涂料骨料)的成分与型砂性能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混科回归设计的三阶单纯形重心设计方法进行原砂(粉)成分的优化,提出适合于高锰钢铸造用的三元复合原砂(粉)的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