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究了温度变化对ZM 5镁合金表面扩渗层组织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 ,表面扩渗层由Mg -Al-Zn固溶体和Mg -Al-Zn金属间化合物组成 ;扩渗层的组织形貌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随扩散温度的升高 ,扩渗层中Mg -Al-Zn固溶体区域层逐渐变宽 ,Mg -Al-Zn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量明显增加 ,且分布形貌有由不连续向连续、条状向网状变化的趋势。较低温度时 ,Mg -Al-Zn金属间化合物仅沿试样表面析出 ;较高温度时 ,Mg -Al-Zn金属间化合物不仅沿试样表面析出 ,并以网状分布的形式向基体内部延伸。  相似文献   

2.
Ti- 6Al- 4V表面双层辉光离子渗Cr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Ti-6Al-4V的表面渗入Cr元素,形成Ti-Cr阻燃合金层。系统地研究了温度、保温时间、源极电压、工件电压、极间距等工艺参数对渗层显微组织、成分及厚度的影响,得出了合理的工艺参数。870℃渗Cr 2 h,渗层厚度可达到60μm以上。阻燃合金层的成分呈梯度分布,显微组织为基体组织加少量弥散分布的Cr2Ti金属间化合物。初步阻燃试验证明,渗Cr合金层起到了预期的阻燃效果。  相似文献   

3.
对A3钢表面热浸镀扩散渗铝复合渗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渗层组织进行了观察。试验表明 :A3钢表面浸镀扩散渗铝复合渗硼工艺可行 ,渗层与基体形成了连续的扩散层 ,并且具有良好的硬度梯度。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纯铜表面性能,提高使用寿命,以二氧化硅为渗剂,采用粉末包渗技术对工业纯铜进行渗硅处理。制备的渗硅层中有Cu_(0.83)Si_(0.17)、Cu_9Si、Cu_(6.69)Si等相产生,渗层最高显微硬度可达349HV0.05,约为基体的5.80倍。研究不同环境下渗硅层的耐蚀性和抗氧化性,铜渗硅后耐酸、盐及人工海水性能较基体分别提高2.26、3.77、4.38倍,抗氧化性能提高18.00倍。结果表明,采用二氧化硅在工业纯铜表面制备渗硅层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以电解提取-化学分离-X射线衍射逐层相分析和电子衍射等方法,研究了18CrMnNiMoA钢的气体碳氮共渗层中碳氮化物的类型与分布,进而通过对由钢的渗层中提取的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碳氮化物电化学及化学性质的系统研究,建立了逐层定量提取、分离、测定钢的气体碳氮共渗层中固溶体和碳氮化物含量与组成的相分析方法,并借以探讨了合金元素在渗层基体与各相间的分配。  相似文献   

6.
碘催渗快速固体软氮化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论述了以木炭和尿素做为固体软氮化渗剂,以碘为催渗剂进行快速固体软氮化方法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快速固体软氮化的催渗机理进行了探讨;试验表明,该法具有渗速快、硬度高的特点。碘催渗的主要原因是碘原子具有强烈吸附于钢表面的能力,碘的吸附,在钢表面形成显微正电区,促进了碳氮原子的吸附和扩散。碘原子进入渗层,造成基体金属晶格的畸变,使位错密度增加,促进碳氮原子沿位错管道扩散。  相似文献   

7.
混杂纤维增强材料板抗侵彻数值仿真及实验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志远  朱锡  刘燕红 《兵工学报》2003,24(3):373-377
本文根据实验研究,提出了混杂纤维增强材料靶板在弹道冲击条件下的数值仿真要求,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根据实验中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破坏模式及破坏机理分析,建立其抗侵彻仿真混合模型。本文采用该模型对靶板抗侵彻过程中的三种影响因素(三种工况)进行计算比较。三种工况包括:(1)层间结合力较强,基体材料失效破裂,导致纤维层分层破坏的模拟;(2)仅考虑层间相互接触力影响的模拟;(3)考虑热效应对纤维及基体材料性能的影响的模拟。计算结果与混杂纤维增强材料板抗破片侵彻的实验现象及实验规律,具有较好地一致性,同时,也证明高速冲击可以作为绝热过程进行考虑。本文仿真计算结果对于较好的理解复合纤维材料靶板中各组成成分对其抗弹能力的影响及优化靶板结构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基体合金对B4C/Al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抗弹性能的影响,选择强度、硬度和塑性各不相同的5083Al、2024Al和7075Al铝合金为基体合金,采用压力浸渗工艺制备B4C颗粒增强体积分数为55%的B4C/5083Al、B4C/2024Al和B4C/7075Al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力学性能和抗弹性能测试。结果表明:3种B4C/Al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征与基体铝合金相对应,B4C/7075Al复合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最高,抗侵彻能力最好,侵彻深度为15.7 mm,防护系数为4.13;B4C/5083Al复合材料的塑性最好,其靶板整体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9.
以45钢、GCr15钢为基体材料,先渗硼,后钒化,获得硼化物和碳化钒的多元渗硼层。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探针,分析测定了覆层的组织结构和成分分布。结果表明,渗硼试样长时钒化,C、B、V和Cr等元素在覆层中重新分布,硼化物逐渐蜕化,蜕变程度取决于钒化温度和时间,以及基体的化学成分。硼化后钒化过程中,表面与奥氏体之间存在碳活度差,碳原子向表面上坡扩散,VC覆层向外生长。实验表明,获得连续的多元渗硼层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正> 在机器制造业中,许多零件的表层需要进行化学热处理。通常有渗碳、氮化、氰化等方法。目前测定渗层深度的方法大体上可归纳为四种,即化学法、金相法、硬度法、断口法。 在科研和生产检验中,一般采用金相法来测定渗层深度,然而,有时遇到渗层组织显现不清楚,很难和基体组织区别,从而给用金相法测定渗层深度带来不便,而显微硬度法测定渗层深度则准确可靠,并可弥补上述金相法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激光强化对镀铬层结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无粘胶膜层结合力测试方法对镀铬层的结合性能进行定量测试。结果表明,钢基体经高重频激光强化处理改善了原基体状态铬层断面的瓷状形貌,断面粗糙,抗破坏能力提高。对两种状态铬层的破坏抗力差异和端面形貌特征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 钢制工件渗硼处理后,在硼化物层与基体组织之间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扩散层,人们通常把它称为过渡区。 对于过渡区的显微组织特征及化学成份的变化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对其形成机理研究较少。过渡区的组织形态对渗硼层的使用性能有很大影响,为了搞清这个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固体法Fe-Al共渗工艺,对紫铜表层进行强化处理。用JSM-6380LA型扫描电镜J、ED-2300能谱仪和HMV显微硬度计分析渗层的组织形态、成分和显微硬度,用MLD-10型动载磨料磨损试验机对三种试样进行耐磨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塑性好的α1或α1+(α2+γ2)亚共析组织基体上,均匀分布有Fe、Al共渗的(α2+γ2)共析相,其耐磨性好于单渗Al和未渗的试样。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增长,渗层越深。  相似文献   

14.
自保护膏剂渗硼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制出一种具有自保护能力的渗硼膏剂,测定了膏剂的渗硼动力学特征与渗硼组织和硬度。结果表明,该膏剂具有渗速快、无需任何保护,且渗层中含FeB相较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Fe,M)B和(Fe,M)_2B(M指Cr或Ni)是铁合金渗硼层的两个主要组成相。本文给出了这两个相的硬度变化以及与合金中Cr、Ni、C含量的关系。已经发现,尽管这些合金硼化物的硬度都低于纯硼化铁的硬度,但合金中的铬既提高整个渗硼层的硬度,也提高硼化物相的硬度。碳不溶于硼化物相中,而富集在渗层与基体的界面上,然而,由于碳改变了硼原子的扩散机理,故它将间接地提高渗硼层的硬度。合金中的镍总是稍微降低硼化物相的硬度,特别是对于含镍量最高的(Fe,Ni)_2B相。  相似文献   

16.
文中介绍了采用硼砂熔盐渗铬法对35CrNi3MoVA等钢进行渗铬处理,获得的渗层为一致密的白亮层,厚度为6~20μm,经浸蚀为细柱状晶和等轴晶的精细组织,其结构外层为M_(23)C_6,内层为M_7C_3。渗铬层的硬度为HV1600~2000,耐蚀性、抗高温氧化性、耐热疲劳性能均好,对比试验表明,渗铬优于镀铬。  相似文献   

17.
采用粉末包埋法对黄铜进行单元渗铝和铝、锰、铁多元共渗,对渗后试样分别进行硬度、抗腐蚀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黄铜经多元共渗后,硬度、耐磨性、耐蚀性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共渗层中形成新的化合物。黄铜经多元共渗后性能优于单元共渗。  相似文献   

18.
先进高重频激光处理对镀铬层结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特殊声光调制的高重频激光技术对钢基体强化处理 ,使基体表面形成按一定几何规律排列的微米量级的微坑 ,使得基体的表面形貌、微观组织、铬层与基体的结合等特征均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有效地增加了基体的表面积 ,有利于电沉积初期铬原子沿基体原有晶格的外延生长 ;有效地改善了铬层与基体的结合效果 ,提高了铬层抵抗复杂应力破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双辉渗金属技术在304不锈钢表面进行铜铈共渗以分析其渗层成分及硬度变化。使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等设备研究对比试验的试样渗层截面形貌和渗层成分。结果表明:随源极中铈的含量增加,渗层中铈和铜的含量增加,渗层增加,渗层表面沉积层减少;渗后试样表层硬度明显提高。解释了源极铈的含量对不锈钢渗铜的催渗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前言 气体碳氮共渗工艺和渗碳工艺比较,不但可简化生产工序,而且能显著地提高零件疲劳寿命,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很大重视,并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普遍认为共渗层组织和疲劳性能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高碳氮浓度渗层中,碳氮化合物的分布、残余奥氏体的量对零件疲劳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弯曲疲劳试验,并应用电子显微分析,定量金相和X-光衍射分析方法,研究了碳氮共渗层组织和疲劳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