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构表现历来是建筑形象设计的重要部分。建筑结构真实、清晰的"理性"表现,一直被认为是建筑表现的一种"原则"。日本仙台媒体艺术中心的建筑形象十分独特,网状柱、各层楼板和玻璃幕墙的结构表现,分别采用了"展示"、"隐藏"和"伪装"这三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形成轻盈、虚幻的整体效果。看似"非理性"的结构表现完全服从于建筑整体效果这一"目标",显示出清晰的"理性"逻辑。这种"理性"在实践中更加灵活而富有生命力,更适于建筑艺术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清晰""理性""秩序"是密斯·凡·德·罗反复提及的关乎其建筑哲学的核心观点,具体反映到其作品当中,则表现为"清晰的结构"。在此视角下对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这一现代建筑史上的经典范例进行再次解读,德国馆中寥寥十余片看似"自由、游离"的墙体实则呈现出清晰的秩序,反映了"流动空间"背后所隐含的严谨逻辑和审慎思考。  相似文献   

3.
《建筑师》2016,(2)
事实上,哥特建筑自身的理性和风格性修复代表人物维奥莱-勒-迪克认为的那种结构理性或者说像自然生物那样的有机-功能统一性相当不同。维奥莱的结构理性主义很大程度是为了当时"走向新建筑"的政治需要而发明出来的一种创造性时代错位。他对建筑遗产基于结构理性主义的"修复"本质上是将处理对象当成了实用的建筑,而不是作为历史证言的遗产。对学术界而言,非常有必要分清楚结构理性主义对"走向新建筑"的贡献和对建筑遗产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在斯蒂文·霍尔近期代表作品中,结构作为表达建筑之美的手法尤为突出,特别是结构性表皮~((1))的运用,比如北京MOMA,成都来福士等建筑作品。斯蒂文·霍尔通过传统结构体系组合和变形的手法将建筑整体空间结构体系进行了清晰地表达,通过结构力学逻辑和结构形态逻辑的结合将结构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通过结构构件连接节点的隐藏和结构表皮的精心处理将整体结构朴实之美完美展现。斯蒂文·霍尔将建筑形态与结构形态有机结合以表达其建筑作品思想,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另一种构思思路,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瑜 《华中建筑》2020,38(1):10-15
从当代建筑回归结构的现象入手,以"裸露"比拟表皮被剥除、抹干净和反装饰的建筑现象。"裸露"的建筑关注建筑本体的结构表现,从建构视角查看19世纪的"饰面"理论与结构理性主义,研究浪漫"饰面"、结构理性与当代建筑表皮、结构的关系。通过追溯延续结构理性的"裸露"建筑历史,揭示当代"裸露"建筑特征。此次回归不仅仅停留在结构理性,而是更关注以人为主体的结构空间体验。  相似文献   

6.
董静 《安徽建筑》2005,12(2):9-10
安藤忠雄是一位善于将建筑艺术和理性感悟结合起来的建筑师。他的建筑是一种在空间和形态上具有神奇艺术构成的集合物。本文分析他的著名建筑“光的教堂”,从纯净的几何体、可靠的建筑材料——混凝土、建筑与自然这3个方面,阐述这座建筑具有的理性成份。  相似文献   

7.
"中和"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逐渐清晰与完善.儒家"中和美"对我国传统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主要表现在对建筑整体的设计以及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由此可见,认知我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是对儒家"中和美"的深刻解读.  相似文献   

8.
当代的建筑空间形式已经向着造型纷繁、形态各异的方向发展,建筑的创作思想也正处于一个"理性"和"非理性"相互交织的时代中。文中通过对理性建筑创作思想与非理性建筑创作思想的分析及其在具体的建筑方案中的应用的介绍,讨论在这个追求多元个性的时代中,新的建筑空间对于传统建筑美学评价的挑战及其对于建筑美学发展的影响;并借此阐述理性与非理性思维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朱涛 《重庆建筑》2011,10(4):52-55
<正>何为"公民建筑"?很多人追问:到底什么是"公民建筑"?"‘公民建筑’是指那些关心民生,如居住、社区、环境、公共空间等问题,在设计中体现公共利益、倾注人文关怀,并积极为现时代状况探索高质量文化表现的建筑作品。"在我看来,该定义含四要素——关心民生、体现公共利益、倾注人文关怀、高质量文化表现,用来启动传媒奖的系列活动,已经足够清晰、有力。同时它也足够宽泛、开放。既然说"走向",显然指该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探索过程,旨在弘扬一种意识、一种追求,开始往前走。既  相似文献   

10.
《石材》2021,(8)
正现在石材品种越来越多,即使是老石材人,80%以上的品种都不认识。至于建筑装饰的设计师们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如何将"养"在大板市场里的石材卖出去是门学问。于是有一些石材企业走"设计+材料"的模式,与建筑设计单位、设计师合作,共同促进石材的销售,这种做法还是有成效的。1、石材是建筑装饰效果的主旋律建筑装饰效果实际就是一种材料效果的展示,不同的装饰材料其表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金属材料装饰表现的是种金属光泽的效果;玻璃装饰表现的是玻璃反射的效果;木材装饰则表现的是木材纹理的效果;而石材表现就丰富多彩了,因为它是一种天然颜色和纹理,有奔放、激越、浪漫、奢侈——多姿多彩的表达效果,它是所有装饰材料中最富于表现建筑物装饰环境气氛的材料。因此,它也最有装饰艺术性和装饰魅力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正成立于2013年,提供建筑、室内、景观、家具以及装置等全方位的专业设计服务,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私人美术馆、艺术工作室、精品酒店、餐厅、私宅、城市商业建筑等等,项目分布在北京、上海、苏州、广州等地。"建筑的氛围(Atmosphere)"是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一直探索的核心主题,两位创始人认为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抵达一种"效果"(effect)。只有通过前期缜密的调查研究,从大局到细节反复推敲的理性设计,再到事无巨细严格把控的施工执行,才能以极高的完成度最终抵达和营造出想要呈现的"氛围",这也是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始终坚持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门窗》2013,(12)
在建筑装饰设计中,色彩是一种富有独特魅力的艺术语言,它不仅能够对建筑形象进行塑造,还能够传迭建筑作为一个实体、一种景现、一种文化物象所蕴含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对色彩的整体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整体表现能力,使色彩独特的艺术效果在建筑中得以充分发挥。文章主要在强化色彩意识的基础上对建筑装饰设计中色彩运用的整体观察和表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杨宇振 《建筑师》2007,(2):16-20
当代中国建筑教育基本上是一种理性基础上的知识训练。然而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将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本文结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部分三年级课程设计内容,讨论在建筑理性教育框架下感性意识培养的试验性方法、措施及问题。文中指出,设计的不同阶段中通过文字的“空间想像与描述”,挖掘了设计者内心的感受和审美的趣味,强调了个人的体验,从而使得设计走向有独特的个人色彩和整体上的多元。  相似文献   

14.
<正>空间之间,强调对空间之间的主动思考;关注空间之间如何营造。这势必引发对建筑整体建构问题的深入解析。正如肯尼斯·弗兰姆敦所指出的"建构寻求的只是通过重新思考空间创造所必需的结构和构造方式,传递和丰富人们的建筑空间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建筑的技术问题,而更多是建构技术潜在的表现可能性问题,如果把建构视为结构的诗意表现,那么建构就是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15.
正这栋位于中国杭州的54层多功能综合大楼是由Skidmore,OwingsMerrill(SOM)建筑事务所负责设计,建筑高度288米,旨在成为中国东部新开发区"钱江世纪城"的门户建筑。"钱江世纪城"的规划面积为12.5万平方米,包括写字楼、酒店和商业零售空间等。SOM建筑事务所为大楼设计的造型是根据视觉和清晰结构之间形成的平衡效果来设计的。它采用的8根向外倾斜的巨型柱子成为了主要结构,让它的玻璃外观看起来具有流  相似文献   

16.
世博博物馆结构整体由"历史河谷"和"欢庆之云"两部分组成。"欢庆之云"建筑造型取自云朵的形态,是由三角形网格组成的底部向上、向外扭转延伸的单层网壳曲面钢结构,建筑体型较不规则、空间定位复杂。结构杆件采用矩形钢管,分区段统一截面的外包尺寸,构件间采用刚性节点连接。为满足建筑的外观效果,工程创新性采用了直扭箱形构件。"欢庆之云"具有多重传力路径,结构的控制荷载为地震作用,考虑几何、材料双重非线性影响的临界屈曲承载力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王静 《建筑师》2004,(3):27-32
在日本当代钢铁建筑中,由于钢铁结构与材料技术的成熟,设计的追求已不再仅仅是结构的宏伟与革新,而是转向如何将结构作为一种表现元素与造型设计相结合,体现一种忠实于结构逻辑的理性造型艺术。本文选取钢铁结构造型表现为主题,介绍日本当代钢铁建筑设计中的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18.
建筑属于视觉艺术范畴,是空间造型艺术,对于建筑而言,"意"有两种:建筑师的表意,欣赏者的解意。重点论述"意境"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从中提取三类常见设计要素,具体从形体、空间、倒影和声音等方面探寻建筑设计中的意境表达途径,论证了"意"一词在建筑艺术表现中的整合运用以及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贯彻的整体设计观。通过隔与透、留白、光环境设计等艺术表现手法,营造空间意境,使环境空间更加具有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8,(3)
<正>"粗野主义"(Brutalism)的建筑流派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可以被归入现代建筑流派的一种。其建筑特色以整体的粗犷为特点,在材料上尽可能保持自然本色,力图真实地展现材料粗粝的质感;于形式上则摆脱了传统风格的束缚,将结构的毛糙、沉重和粗野感作为审美的标准,呈现出一种野性、朴野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正"粗野主义"(Brutalism)的建筑流派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可以被归入现代建筑流派的一种。其建筑特色以整体的粗犷为特点,在材料上尽可能保持自然本色,力图真实地展现材料粗粝的质感;于形式上则摆脱了传统风格的束缚,将结构的毛糙、沉重和粗野感作为审美的标准,呈现出一种野性、朴野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