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建筑》2020,(3)
应用分形理论解析"新闽南"建筑创作,旨在从创新性的角度提升对"新闽南"建筑创作的纵深认识,从分形建筑的自相似性、尺度层级、分维一致性与文化分形4个层面来阐述"新闽南"建筑的分形创作逻辑,最终总结出其中的分形现象,拓展了建筑师对"新闽南"建筑的认知维度与设计方法,为今后的"新闽南"建筑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廖继勇 《中外建筑》2011,(5):98-100
高速公路服务区是高速沿线供驾乘人员休憩、供应与保障的驻留场所,也是重要的道路景观节点,探讨其设计新理念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用价值。应用人本主义和分形等建筑设计新思维与方法,探索了宜人温馨的服务区驻留空间设计。高速服务区总体布局应安全便捷,交通组织人车分流、客货分区,驻留环境设计以人为本,并运用分形尺度层级理论设计建筑各部分轮廓,突出建筑形态的人本性、丰裕性和趣味性;建筑文化分形赋予服务区传承地域文化,融入现代科技,推动新地域主义的服务区建筑创作之旅,倡导自然生态的人文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3.
应用分形理论进行地城性建筑创作,旨在延续和传承地城文化的分形基因,拓展建筑师的创作思路和认知维度.该文从分形的分维一致性、自相似、尺度层级、时空分形、文化分形五个角度出发,以赣州南部旅游集散中心项目为例,探讨分形地域性建筑创作途径和设计策略,总结分形空间生成规律和设计方法,为今后的地城性建筑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分形是超越传统建筑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的观点,论述了自相似现象在自然界的普遍性,分析了当今的建筑和城市设计潮流,从而使人从更广的角度审视建筑艺术创作,以期对我们的建筑创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陈峰 《山西建筑》2010,36(34):18-20
以时间为线索,从伍重的学生时代一直到其晚期的建筑创作,深入的分析伍重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建筑与中国建筑文化的关联,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对伍重一生的建筑创作,尤其是对其建筑理念的形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建筑形态的变化与时代审美的转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形几何学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然形态的研究,分形之美扩大了传统形式美的范畴,转变了人们对形式美的认识。作为拓展设计构思广度和深度的新方法,分形思维是建筑创作中新的设计思路,也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又一蹊径。  相似文献   

7.
王科奇 《建筑科学》2005,21(4):62-67
拓扑与分形本是数学领域几何学的两个分支,但对大自然的很多现象具有传统欧几里德几何所无法相比的解释力,现已融入社会生活、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对建筑设计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当今比较流行的激进的建筑潮流,从而使人从更广的角度审视建筑艺术创作,以期对我们的建筑创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以建筑设计创作的方法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古代建筑以及对中西建筑文化进行7个方面的横向比较,探计"源远之史"、"他山之石"给予建筑创作的启示,也即揭示建筑创作源泉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建筑创作成绩斐然,同时也存在需要正视的问题.首先回顾了中国建筑创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指出并分析了中国建筑创作和建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中国建筑创作应发展自己的建筑思想,树立正确的建筑价值观,努力实践建筑与人、建筑与自然、建筑与城市的和谐,积极探索立足于中国社会文化内涵的建筑之路.  相似文献   

10.
关于传统的古建筑、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创作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传统的古建筑、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创作的阐述,提出要重视、继承、发扬传统建筑,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的建筑文化,从而搞好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重庆白云湖旅游开发区总体方案及主要景区的分析介绍,指出建筑环境的创作应充分体现传统文化,并应与地方的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它是进行有建筑特色创作的基础,也符合中国传统建筑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12.
混沌建筑     
李世芬  孔宇航 《华中建筑》2002,20(5):64-66,70
混沌理念揭示了物质世界更为真实的形态和结构,使人类思维从机械的宇宙论转向有机主义,混沌学的引入为建筑复杂空间的探索注入了活力,非线性思维与分形理论拓展了人们的观念和手法,自然的类比是建筑创作的丰富源泉。  相似文献   

13.
指出山西传统民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中国民居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建筑特征、总体布局、建筑造型、建筑装饰艺术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山西民居的创作手法及其内涵,以更好地吸收民居建筑中的技术、艺术、文化等来完善现代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14.
理性思维指导下的建筑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威 《山西建筑》2009,35(22):22-23
以中国当今建筑创作面临的困境开篇,提出创作主体是影响建筑创作的最重要因素,说明了思维对建筑创作的重要意义,认为建筑创作应当是理性思维指导下的一种思想行为,并结合实例阐述了理性的建筑设计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发出了走中国理性建筑创作之路的号召。  相似文献   

15.
颜朝昱 《山西建筑》2006,32(16):17-18
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赋予了传统建筑空间深刻内涵,而中国传统建筑直接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渗透,包括哲学思想、伦理学、绘画文学、艺术等,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生命力,也是创作现代建筑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对我国新地域建筑创作中所涌现出的建构思想的剖析展现了这种思想在中国建筑界所引发的创作理念上的变化。以建构思想的三个基本问题(类型,地型,建造)作为建筑创作的基本出发点,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当代中国新地域建筑创作的建筑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哲学根基,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思想与西方相比并不强调理性化与科学化。这一方面导致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也使其在与自然相和谐、与生态环境相统一上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贺晓燕 《华中建筑》2012,(12):156-158
门,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构件,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形态早在古代就伴随着空间理论而形成。传统民居空间深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理念,传统民居的门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千百年的延续与演进。追溯门的历史,从“门堂之制”中找到传统民居“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关系。从门的类型、布局与朝向、形制、装饰、细部构件等方面研究,分析了中国传统思想模式对传统建筑“门文化”的影响,探讨了“门”作为一种入口形态被赋予的社会等级、传统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建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红岭 《新建筑》2004,(3):65-67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伦文化,其中儒家伦理是主体与核心。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建筑在诸多方面浸透着儒家伦理的种种特征。着重分析了“礼”与“中和”观念对传统建筑在建筑体系、建筑思想、建筑形制、建筑审美等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