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解决上海的城市交通问题,不仅关系到市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更关系到上海市府的形象、市民对政府的信心和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形象,亦关系到2010年上海能否成功举办世博会。拥堵收费是一项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是通过在交通拥堵时段对部分区域道路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以达到控制交通出行需求、调整出行路径、减少拥堵区域道路交通流量、缓解交通紧张状况等目的。这一解决交通问题的新途径,在新加坡、伦敦等也已取得成功。上海自2001年底开始研究拥堵收费问题,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实施拥堵收费是一项非常敏感的政策。本文就实施拥堵收…  相似文献   

2.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缓解交通拥堵是各大城市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今天,很高兴参加“2015上海缓解交通拥堵,创建公交都市论坛”。借此机会,我就上海治理交通拥堵、创建国家公交都市这一主题,与大家交流分享。  相似文献   

3.
为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问题,文章基于空间句法,进行老旧住区开放对城市路网交通效率的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法,提出住区开放道路的评价.同时,充分考虑居民意愿,进行道路权重分析计算,挑选最佳开放道路,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上海外高桥港集装箱吞吐量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增长,这对货运疏港通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外高桥港主要通过公路集疏运,导致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建设地下物流系统被认为是一种新兴的、缓解交通拥堵的工程技术手段。本文首先分析了上海外高桥港疏港通道的现状和交通特征,用以确定效益分析中部分参数取值;其次,根据历史疏港通道交通流数据,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预测其交通量增长;最后,根据现状交通特征和未来交通量分析建设地下物流系统对疏港通道的效益,计算其可释放的道路通行能力以及可减少的气体排放量。研究表明,地下物流系统在相当程度上可降低道路交通量,缓解货运交通对疏港通道的压力,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改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城市交通与地下空间开发之间的关系,指出地下道路是改善城市交通与环境的重要手段.根据上海CBD核心区上海交通现状、未来的需求以及面临的矛盾,确定了上海CBD核心区交通的规划目标与功能定位,提出地下井字形通道规划总体布置和通道方案.该方案对适应核心区发展、缓解交通拥堵和优化中心城路网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其它城市发展地下道路系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市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市交通出行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私人小客车总量和出行量快速增长.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了缓解拥堵,各城市都推出了治堵之策.上海近年来也在缓解交通拥堵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国特大型城市治理交通拥堵探索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国内大中城市普遍存在交通拥堵现象,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绊脚石。本文通过分析交通拥堵现状及原因,我们提出了要解决道路拥堵,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解决信号灯问题。为此,设计了新式桥型,取缔信号灯,以实现车辆无阻运行。  相似文献   

8.
牛国宏 《山西建筑》2014,(32):30-32
以日益普遍和严峻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研究内容,在对交通拥堵定义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产生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缓解拥堵问题的措施和建议,可为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门窗》2017,(10)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道路桥梁也取得了不小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解决道路桥梁拥堵不单单只是扩大建设,它还受到资源环境的严重影响。因此,通过运用智能交通系统,加强道路桥梁智能化的改造,不但可以减少由于拥堵造成的交通事故,而且还能有效的缓解交通拥堵。从而提高道路桥梁的通行能力,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本文就智能交通系统在我国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存在的不足及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以供业内人士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
交通拥堵是一种"城市病"。随着城市的发展,这种城市病也更加严重。当今社会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随之跃出。汽车——如今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公路上的引领者,城市交通拥堵的源头。交通拥堵问题日渐突出,有可能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所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文章针对"城市交通拥堵"标准、原因、影响及解决方法等方面研究,试图能够缓解我国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  相似文献   

11.
首先介绍公路网评价的方法,并给出了拥堵的定义及解决拥堵问题的办法。然后介绍了上海地区公路网的交通状况,判断出上海地区公路网正面临拥堵的问题。同时考虑上海地区的公路收费水平,提出拥挤收费的概念,通过此方法可以用来控制交通流,以解决上海目前的拥堵状况。然后给出数学原理,及计算模型,并将上海沪杭段道路作为具体例子,做出具体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的城市扩张,就业地与居住地的失衡引发了较为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传统的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采取的种种举措只能短期缓解交通拥堵的现状.收效不大。因此,必须摒弃“就交通论交通”的单一思维,另辟蹊径一通过促进就业与居住均衡来改善城市交通。本文分别在空间结构层面、用地层面、规划层面提出促进均衡的措施,从交通产生的源头出发减轻拥堵。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路网结构形态分析及通路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上海市路网的现状结构形态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上海市快速路网结构产生交通拥堵的原因。最后通过路网结构优化,提出了开辟新疏解通道以缓解核心城区交通压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面对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对快速路系统提升功能、进行改建正成为必然趋势。但是,工程往往建设周期长、影响范围广,施工期间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避免造成路网严重拥堵,尽量减少对市民生产和生活的不利影响。以上海市济阳路快速化改建工程为例,对施工期间交通组织的重、难点及主要对策进行分析,阐述具体方法和措施,为城市快速路改建工程施工筹划及交通组织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期间,上海交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成功筹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奠定了交通保障。世博后,上海交通又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心城交通拥堵依然是城市交通管理关注的重点,但区域一体化,客货运一体化,交通与能耗、环境、安全、社会管理的综合协调将成为未来交通发展需要兼顾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五角场环岛交通组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上海市五角场环岛交通组织的设计方案。通过对大型复杂环岛地面交通的布置和立交型式以及环岛外围保护壳拓建等方法,解决交通拥堵、机非混行对行人、非机动车所带来的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五角场环岛交通组织设计和交通组织优化措施后,减少了交通拥堵和事故,路网的交通总量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了相对平衡,路网的通行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对上海沪南公路区域路网,交通流量,交叉口和出入口影响以及现状交通构成进行拥堵分析。在拥堵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区域路网;取消支路交叉口信控,采用右进右出交通组织;增加车道规模,局部路段采用"主路+辅路"的交通组织形式等改善对策。最终指出解决沪南公路交通拥堵问题的最佳策略是增加车道规模,局部路段采用"主路+辅路"的交通组织形式,可满足周围居民出行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检验与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在十余年前就提出了构建多中心城市结构的政策主张,希冀以此缓解单中心城市结构导致的城市拥挤等问题.为了检验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上海多中心结构的形成进程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从居住中心和就业中心两个角度对上海的多中心结构进行了测度,指标分别采用分街道的居住人口密度和就业岗位密度.数据的时间序列对比分析显示,上海基于居住和就业功能的多中心结构尚未形成,且随着时间推移,单中心城市蔓延趋势明显,给下一步多中心结构的形成带来巨大的挑战.为了探寻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和原因,运用了住宅选址理论分析框架,同时结合上海实际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修正.最后就上海多中心结构的战略走向提出了相应观点.  相似文献   

19.
Traffic congestion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relating to sustainability and livability in many large cities. In particular, the situation in the growing megaciti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been worsening and is now attracting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and politician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this congestion is necessary in order to formulate effective policies to relieve it. Much of the research to date has focused on single districts for relatively short periods (days or weeks) using GPS, while long-term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traffic congestion at the city level has been rar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help fill this gap in the literature by applying a big data analytic approach to a sample of 10.16 million records of traffic congestion indexes for 233 roads in the Beijing area over a six-month period. This analysis revealed four typical traffic congestion patterns in Beijing, which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weekend mode, holiday mode, weekday mode A, and weekday mode B. Each of these patterns possesses uniqu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working days, on which congestion is regular and agglomerated, weekends and holiday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ng-lasting congestion peaks throughout the day. Non-commuting travel on weekends and holidays, including trips for tourism, shopping, entertainment, and children's after-school activities, are major contributors to traffic congestion of the weekend and holiday mode. Owing to poor jobs-housing balance, the suburban new towns and job centres had relatively higher congestion than other areas. These findings shed significant light on geographical patterns of traffic congestion in growing mega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