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种定量判别油藏流体连通性的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原油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看作多维空间内的向量,尽量降低仪器的噪音门槛值以求取更多的色谱峰,然后利用向量夹角法计算2个色谱指纹图谱间的相似度。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仪器设备下,同一油样多次实验结果的相似度(或平均值)约为98%,这可作为油藏流体连通性的上限。将不同油藏的2个油样按不同比例进行配比,并计算配比油样与与原油样的相似度,其值随着配比比例的不同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且均小于同一油藏油样的相似度。对同一油藏内的油样,求取相似度值(或平均值),并将其作为油藏流体连通性的下限值。相似度小于下限值时,油藏流体不连通;相似度大于下限值时,油藏流体可能连通。  相似文献   

2.
以生物降解稠油油藏为例,探讨了应用紫外光谱技术研究油藏连通性的新方法。由于原油中的芳烃和非烃分子存在共轭键,在紫外区有明显吸收,不同物质吸收特征不同,且具有加和性,根据吸光系数可以判断其相似性。以各种原油在各波长处的吸光度值A计算出各吸光系数E,以E为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作关系图。观察图中研究样品的曲线位置、走势(特征指纹),来判断不同油藏原油的连通性。应用该方法,以QHD32-6油田西区稠油油藏为例,讨论了部分油藏流体连通性。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于Nm2油组的F7井、F8井样品曲线基本重合,连通性很好;来自于Nm1油组的F17井、F20井连通性很好,F19井与F17井、F20井连通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原油气相色谱指纹技术应用于油藏开发的基本原理是原油全烃气相色谱"指纹"的变化是原油非均质性的具体表现,目前主要用于油层连通性研究和油井的分层产能研究。实际应用效果证实了该技术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简便、实用和有效的优势,但仍存在一些应用可行性问题,需要加强油层非均质性问题研究和油层连通性研究及油田开发过程中流体非均质性变化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4.
紫外光谱技术在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用色谱指纹法研究生物降解稠油油藏的连通性和监测二层合采井产能贡献方面有一定局限性(此类油藏缺少正构烷烃,色谱定量定性分析困难),讨论了紫外光谱技术在油藏(特别是生物降解稠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具有共轭键芳烃组份是原油总吸光度的主要贡献者,且具有加和性,因运聚过程有别,油层内原油芳烃浓度必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原油紫外吸收特征不同,通过吸光系数可以判断其相似性及差异性;根据单层油、混合油、配比油的紫外吸收特征(特征指纹),可用紫外光谱技术计算合采井单层产能贡献和判断油藏流体连通性。  相似文献   

5.
地球化学用于油藏表征具有成本低、耗时短、精度高等多种优势。根据不同储层流动单元中储层流体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组成的差异性可直接判断油藏流体连通性,羊二庄油田羊二断块庄产层连通性判识证明了原油气相色谱指纹法的适用性。根据气相色谱指纹技术对板桥油田板834—1井的单层产能变化监测表明该技术不仅能对合采井进行单层产量贡献计算,还能对合采井进行动态监测,研究产能贡献变化趋势。利用原油中生物标志的相对含量与原油粘度的相关性.预测了冷43断块区的储集油粘度。并与地质条件相符合,为稠油开发方案的制订提供了定量依据。结合具体地质背景,油藏地球化学表征可为油田勘探开发方案的制订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原油全烃气相色谱指纹的变化是原油非均质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将该技术应用于油藏开发的基本依据。将原油气相色谱指纹技术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某区长62油层连通性研究,优选出的产层连通性原油色谱指纹特征对比结果显示,研究区长62层原油可分为五种类型: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和特殊油,除特殊油外,同类原油分布与产层砂带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并显示出较好的连通性,不同砂体之间油藏的连通性和保存条件存在着差异,测井、试油资料也进一步验证了指纹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气相色谱指纹及碳同位素指纹分析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油藏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原油的全烃气相色谱指纹化合物组成或者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示踪油藏储层的连通性 ,精确计算多层混采中不同单层的产量贡献以及监测产量随时间的变化。文中利用原油全烃气相色谱指纹及天然气碳同位素指纹技术 ,结合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油层压力测试数据 ,对北部湾盆地涠洲 12 1油田北块及莺歌海盆地东方 1 1气田储层连通性进行了研究 ,并依据不同油气层的全烃气相色谱指纹或碳同位素指纹的差异 ,对涠洲 12 1油田中块 Ⅳ、Ⅵ 油组及东方1 1气田 Ⅱ下 、Ⅲ 气组混层开采的产量分配进行了计算 ,从而为上述两油 (气 )田的生产井网部署以及生产后期开采方案的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气相色谱指纹及碳同位素指纹分析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油藏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原油的全烃气相色谱指纹化合物组成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示踪油藏储层的连通性,精确计算多层混采中不同单层的产量贡献以及监测产量随时间的变化。中利用原同全烃气气相色谱指纹及天然气碳同位素指纹技术,结合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油层压力测试数据,对北部湾盆地涠洲12-1油田北块及莺歌海盆地东方1-1气田储层连通性进行了研究,并依据不同油气层的全烃气相色谱指纹或碳同全位素指纹的差异,对涠洲12-1油田中块Ⅳ,Ⅵ油组及东方1-1气田Ⅱ下,Ⅲ气组混层开采的产量分配进行了计算,从而为上述两油(气)田的生产井网部署以及生产后期开采方案的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南12井油藏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南12井工业油流的发现。为周口坳陷油气勘探突破带来了新的希望。借助原油及岩石轻烃指纹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进行直接油/岩对比.研究结果证实该低工业油流属成熟原油,主力油源来自石炭-二叠系的煤、暗色泥岩。综合分析成藏条件后认为.未获得商业油流突破的主要原因是该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叠加.断层活动多,圈闭封闭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10.
油层的连通性研究是油气藏评价的重要内容。笔架岭油田JL11区块原油的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性质都十分相似,仅用油藏地球化学常规方法无法判断其油藏连通性,因此,采用原油气相色谱指纹方法对该区块的东营组和沙河街油藏的连续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JL11区块东营组东三段和沙河街组沙二段内油藏连通性都较好,沙一段连通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1.
苏北盆地浅层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北盆地发育3种具有不同成藏主控因素的浅层油气藏,分别是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型、断裂垂向通道型及大型砂体侧向运移型浅层油气藏。浅层油气藏的分布极不均衡,盆地西侧的金湖、高邮凹陷浅埋藏油气藏最为发育,且类型齐全,规模也较大。这种分布特征与郯庐断裂带控制了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从而对该盆地浅层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起重要控制作用密切相关。表现为郯庐断裂周缘断陷是阜二段中下部优质低熟高效烃源岩及阜二段底部、阜一段上部砂体发育区,形成大量与阜二段中下部低熟高效烃源岩相关的浅埋油气藏。郯庐断裂周缘发育继承性及早期型深断陷,具有较高的大地热流场,油气成熟早,有利于油气较长期通过断裂向上运移,且靠近郯庐断裂的区域断裂密度大、活动期次多,有利于形成断裂通道型的浅层次生油气藏。因此,郯庐断裂周围的金湖、高邮及溱潼凹陷浅层油气资源最丰富,浅层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控凹同生断裂带及内、外斜坡带的走滑花状断裂系。在苏北盆地,围绕上述3种类型浅层油气藏,按各区的浅层油气藏形成分布规律开展针对性勘探,还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川西蓬莱镇组浅层气藏滚动勘探开发已形成规模。以蓬莱镇(J3p)为主要目的层的井已达150余口。油气层保护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油气层保护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钻井、完井、井下多种作业的多项环节。通过对蓬莱镇组浅层气藏地质特征和施工井资料分析,从完井方式、钻井工艺和钻井液体系及配方、钻井液性能、浸泡时间等多方面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油气层、防止油气层伤害,提出了油气层段钻井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的几项重要指标及评定质量等级标准。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海域近期油气勘探进展与创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近年来,渤海勘探工作者通过转变思路和理论创新,在凹陷内浅层、深层、潜山及稠油油藏等领域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在辽东湾地区发现了全国最大的JZ25-1S混合花岗岩潜山复合轻质油藏,在黄河口凹陷区发现了一大批凹陷内浅层中型油气藏,使黄河口凹陷内部浅层油气藏联成一片;在渤中凹陷北部成功评价了被外方认为没有商业价值的LD27-2、LD32-2大中型稠油油藏,发现了LD27-1中型油气藏。发展和完善了"晚期成藏"理论,并取得了4项创新的地质认识:即断裂与岩性耦合——控制了混合花岗岩潜山油气成藏;"中转站"油气运移——决定了凹陷内上组合油气藏形成;断层—储层组合样式——控制了凹陷内浅层油气富集部位;临界盖层的质量——决定了新近系油藏的商业性。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气田是一个由浅层油藏和中深层凝析气藏组成的湖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典型例子.共有4套烃源岩,整个地层剖面以泥质岩为主,泥晶碳酸盐岩次之.油气储层为碳酸盐岩,主要有泥质泥晶云岩、泥质泥晶灰岩、泥晶灰岩、藻灰岩等,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粒间孔、溶蚀孔、裂缝和溶洞,储层厚度一般2~5m,平面分布相当稳定.地面至地下构造裂缝均很发育,在油气分布区的中深层存在明显的地震波速度降低现象和异常高压.裂缝充填物方解石的裂变径迹测试表明,裂缝在油气生成运移之前已赋存在.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表明油气均来自大于4300m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5.
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近源晚期优势成藏模式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黄河口凹陷是渤海南部海域一个富生烃凹陷,已经发现的油气藏具有中-浅埋深(1200~1800m)、原油密度中等、产能高(新近系最高455.3m3/d)等特点.油气成藏以近源垂向运移为主,主要成藏时间为5.1Ma以来,主力油层明显受层序控制,油层主要分布于最大湖泛面以下,成藏模式可以归纳为"近源晚期优势".5年来(2004-2008年),该凹陷勘探地质成功率为85%,平均单井发现三级石油地质储量713×104m3,至2008年已经钻探近100口探井.在20世纪80-90年代初发现渤中25-1/S、渤中34-2/4、渤中28-1和渤中26-2等油田的基础上,近几年相继发现了渤中34-1、渤中28-2S、渤中29-4、渤中26-3等中、浅层中型油气田,形成了渤海南部海域油气发现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16.
新庄油田泌浅67区位于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东段,处于北东向北倾正断层和北东向南倾正断层的交汇处,断裂发育,构造破碎,研究难度大。通过地质、地震综合研究,进一步落实了该区构造与断裂展布特征、储层及油气分布规律、储量规模。根据该区储集层为高渗储层,油层具埋藏浅、含油层数多、单井钻遇油层厚度大、纵向含油井段长、特稠油油藏等特点,充分应用斜、直井、蒸汽吞吐等钻、采技术,对储量落实的含油区块进行系统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辽河盆地红星地区浅层气藏成因及其勘探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辽河盆地红星地区浅层气的分布、控制因素与成藏特征,搞清了该区浅层气的成因,指出红星地区与驾掌寺生油洼陷紧邻,驾掌寺大断裂的晚期活动为深层油气在纵向上的调整提供了通道条件和圈闭条件,进而为浅层气藏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同位素资料显示东营组浅层气为高成熟热解气,与深层油气藏具有亲缘关系,深部(沙一段)的原生油气藏被改造,导致部分油气沿断裂发生垂向运移至浅层,并沿断裂两侧聚集而形成浅层气藏。认为该区的浅层气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能,在目前天然气勘探开发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可为辽河油田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一个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的构造分带与油气田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松辽盆地形成与发育过程中的沉积和构造演化特征出发,将盆地划分为四个一级构造带:西部主断拗褶带;中央断隆褶带;东部次断拗褶带;边缘超覆褶带.前三者是盆地的主体.对局部构造,划分为三大环带.岩性油藏带(内带);构造油藏带(中带);零散油藏带(外带).指出了各带的勘探前景.对深部地层的勘探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水平井压裂技术是开发难动用低渗储层的有效手段,而对于长6 低渗浅油层实施压裂技术一般会形成水平缝(低角度),影响实际施工效果。为了指导长6 浅油层水平井的压裂设计和现场施工,把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泥质含量和渗流系数作为主要参数,将七平1 井的水平段储层划分出5 个流动单元,进行了Ⅰ类、Ⅱ类、Ⅲ类流动单元的评价;并且根据流动单元的划分结果,完成了七平1 井压裂水平裂缝条数、裂缝位置、裂缝半长的参数设计,经过现场压裂效果分析,该设计符合延长长6 浅油层的储层特征及开发要求,单井产能大幅增加,使水平井开发在延长长6 浅油层具有可观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以Ⅳ级盐韵律(单个韵律尺度:几厘米到几十厘米,韵律组合可达几米)为基本尺度,对广泛分布于潜江凹陷的盐间(包括盐岩层内)非砂岩储层进行储集岩、储集空间、储集物性及储层纵向分布等方面的精细描述和研究,得出盐间相对淡化段中的Ⅳ级盐韵律及其组合是最有利、最有希望获得工业油流的储层。孔隙度受钙芒硝(Gb)含量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当钙芒硝的含量在10%~50%时,随其含量的增加,白云岩类和泥质岩类的孔隙度有所下降;而当其含量超过50%成为主要成分时,所形成钙芒硝岩的孔隙度则稳定在10%左右。在各类储集岩中,以白云岩类的孔隙度最高(平均达19%),泥质岩类次之(平均达13.4%),钙芒硝岩类最低(平均为10.6%),但渗透率却以泥质岩类最高(平均达68.8×10-3μm2),钙芒硝岩类次之(平均达36.2×10-3μm2),白云岩类最低(平均为25.3×10-3μm2),表明渗透率的高低不完全取决于孔隙度的大小,而主要与孔隙结构的分选性以及构造裂缝等有关。盐间非砂岩储层的孔吼半径普遍较小,大径孔喉仅占很小比例,渗透性普遍较差。因此,欲有效开发此类非砂岩储层,有必要根据盐类矿物的溶解习性,以改善渗透性为目标对储层作适当的改造以利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