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我国烧结余热回收利用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某钢厂3台烧结机为例,在利用冷却机高温段废气通过余热锅炉进行蒸汽发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冷却机中温段废气用于热风烧结或点火炉助燃空气,烧结机尾烟气用于吸收式制冷,从制冷机出来的废气和冷却机低温段废气用于预热烧结混合料的方案。计算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案,每年可节约标煤22万t,CO2减排54万t。  相似文献   

2.
 根据某钢厂的环冷机系统回收与利用烧结矿显热的工艺流程,绘制了能流图、火用流图,并建立相关能量评价指标,采用热平衡方法和火用分析方法对环冷机的余热回收利用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了余热资源在回收与利用过程中的热量损失、火用量损失、热效率与火用效率。结果表明:环冷机、余热锅炉2个环节的热效率分别为26.78%和45.60%,火用利用效率分别为22.88%和45.08%,环冷机是余热回收与利用的薄弱环节;目前影响余热回收与利用的主要因素是环冷机取热段的漏风问题、第三段冷却废气所携带的显热尚未被利用以及烧结矿层的气固换热过程。  相似文献   

3.
钢铁企业中烧结机冷却废气余热占烧结工序能耗的30%左右,余热利用潜力大。本文介绍了某钢铁企业3台烧结环冷机废气余热回收的工艺流程与实际应用效果;并针对实际蒸汽产量和收益等指标较设计和测算值偏低问题,分析了影响回收效果的烟气余热特性、环冷机密封性能以及系统运行优化控制等因素,提出了优化改进措施,可为今后烧结余热回收利用项目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烧结余热发电技术是钢铁工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烧结余热资源品质较低、波动大等特点,提出并分析了余热回收与烟气处理、热源参数预测、余热回收工艺与废气温度调节、废气循环与烧结矿冷却制度优化、余热锅炉与发电系统选型优化等关键技术,认为:烧结余热回收应以冷却机废气余热回收为主,并重点保证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烧结工序中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及其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烧结机尾烟气与冷却废气余热联合回收发电技术,并分析和研究了其技术优势和瓶颈,提出了烧结余热发电系统设计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烧结机尾风箱烟气温度可达300~420℃,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为提高烧结烟气余热回收效率,柳钢于2013-2017年先后在3号、1号和2号360m~2烧结机上应用大烟道内置式翅片热管锅炉余热回收技术,并通过优化配矿、专家系统、漏风治理、锅炉汽包、联箱等多项工艺、设备技改优化,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合计每年可有效回收余热162000GJ,发电4500万kWh。有效地利用了柳钢1号、2号余热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全面地回收利用了烧结烟气余热,年可创造效益2700万元。  相似文献   

7.
烧结工序余热资源回收率低,主要因为烧结有大量低于300℃冷却废气低温余热资源难以回收。文章利用ORC发电技术回收烧结冷却机低温段废气余热以及放散的余热锅炉低压蒸汽,对烧结冷却机的热能进行了进一步的梯级利用,进一步降低冷却机的废气排放温度,提高余热回收率。分析表明,通过烧结冷却机低温段余热回收技术方案的实施可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烧结余热回收是节约能源、加强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根据烧结工序余热特点和余热品位分析,提出了环冷机废气余热与烧结机尾中温烟气余热集成回收,环冷机余热三段回收梯级利用发电的优化用能方案,并介绍了为开发该技术进行的基础研究,包括热源参数调控、发电系统火用分析和蒸汽参数优化、以及气体循环与动力循环协同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邯钢新区回收了2×360m2烧结机机尾余热烟气,共配置2套余热锅炉,产生中压蒸汽并入原30 MW烧结余热发电中压蒸汽母管,以实现能源循环利用,提高现有烧结余热发电机组的利用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基于FLUENT模拟软件,采用多孔介质模型对烧结矿冷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烧结矿当量直径、床层空隙率等特性参数和料层厚度、给料温度、冷却介质流速、冷却介质温度等冷却工艺参数对废气温度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冷却工艺参数变化对余热锅炉入口废气温度和实际余热回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源参数测试是烧结余热回收发电系统精确设计的前提,烧结主生产工艺稳定是烧结余热回收发电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的基础,余热锅炉排烟废气循坏是调控余热锅炉入口废气温度和提高余热回收效率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陈时选  杜梅芳  赵梦然  郭欣维  于娟 《钢铁》2019,54(6):114-120
 根据某钢厂的干熄焦余热回收与利用系统的工艺流程,绘制了能流图和流图。采用热平衡和平衡对干熄焦系统的余热转化效率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干熄炉、余热锅炉的热效率分别为82.39%、67.35%,效率分别为82.13%、65.77%,整个系统的热效率和效率分别为74.33%、55.32%。通过分析发现,影响余热回收和利用的主要因素为干熄炉和余热锅炉的内部换热损失,对此提出了一些优化措施,以提高干熄焦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根据某公司烧结机的现场调研测试数据,通过火用计算数学模型对烧结工序各个系统进行火用分析,得出:整个烧结工序不完全燃烧及化学反应等热力过程造成的火用损最大,占43.3%;回收的部分环冷机热废气火用量占6.8%,未回收的烧结排烟废气火用量占19.6%,其中化学火用占17.8%,远大于显热热量火用量;整个烧结系统火用效率较低,为26.23%,其中烧结机部分不可逆损失最大,火用效率只有34.37%。通过这些分析,为下一步烧结节能技术改造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钢铁形势日趋严峻的当下,节能减排是烧结厂得以生存的必由之路。基于物料平衡和热平衡原理建立的烧结工序流评价模型,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反映出烧结工序的流走向,从而挖掘其节能潜力所在。对某一典型烧结厂的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烧结过程固体燃料和混合料的分别占收入的73.59%和17.28%,热烧结矿的物理、烧结机损和烟气的热量分别占支出的47.42%、30.34%和21.63%,该烧结工艺的普遍效率和目的效率分别为69.66%和48.02%,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可以采用优化配矿、厚料层烧结、烟气循环烧结、余热发电等技术措施来提高效率,最终实现烧结工序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独立焦化厂的干熄焦余热发电系统,为提高余热回收质量,采用热平衡分析法与火用平衡分析法对干熄炉系统的余热回收效率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干熄炉系统实际工况下的热效率与火用效率分别为79.59%和84.81%,低于设计工况的81.75%和89.06%。实际工况下干熄炉内部换热火用损失为9.88%,高于设计工况下的5.46%。分析表明焦炭烧损率是影响干熄炉系统火用效率的主要因素,干熄炉内部换热火用损失降低了干熄炉余热回收效率。优化循环气体的成分、含量和流速是提高干熄炉系统能量回收效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烧结过程余热资源回收利用技术进步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烧结过程余热回收与利用是降低烧结工序能耗的主要手段之一。概述了国内外烧结余热回收与利用技术发展状况,指出了中国烧结余热回收利用中存在的不足。从工艺流程、技术特点的角度重点阐述了烧结矿余热竖罐式回收发电工艺和烧结过程余热资源分级回收与梯级利用技术;给出了烧结烟气余热回收与脱硫脱硝一体化工艺的基本思路。提出应积极推广烧结过程余热资源分级回收与梯级利用技术,加快开发烧结矿余热竖罐式回收发电工艺,深入倡导烧结烟气余热回收与脱硫脱硝一体化的理念,为中国烧结工序的节能减排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烧结矿显热回收发电技术是利用烧结矿显热产生的中、低温烟气通过余热锅炉生产蒸汽,推动汽轮机组做功发电。基于烧结矿显热的基本特点及成因分析,介绍并讨论了烧结矿显热回收发电技术的三种形式,特别介绍了双压蒸汽发电系统流程及其相关技术,并提出烧结矿余热发电工程设计和运行的环冷机热风罩改造、烟气分段回收、热风循环、二次燃烧及信息共享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内烧结余热发电大多为纯余热发电技术,仅仅回收环冷机前两段的废气显热.为了深化余热利用程度,增加余热回收总量,提高系统效率,通过补燃厂区内可调节的高炉煤气,可回收环冷机前三段余热进行发电.  相似文献   

18.
高炉熔渣余热回收技术发展过程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分析了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高炉熔渣余热回收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通过分析可知,目前高炉熔渣余热回收的效率很低,限制了其商业化运行。提高余热回收效率,优化余热利用方式,开发高附加值的炉渣副产品已成为熔渣余热回收技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烧结热工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鞍钢某360m2烧结机进行了全方位的热工测试与分析,借此研究了中国大型烧结机余热资源的产生、转化、回收与利用过程。研究表明:生产1t烧结矿的燃料消耗为1612.13MJ,余热资源总量为1439.36MJ,能级为0.41。其中,烧结矿与烧结烟气的显热分别占70.87%和29.13%。余热资源中,得以回收的占40.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