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地震数据,对珠江口盆地东部东沙隆起中新世发育的碳酸盐岩台地的顶面、底面、侧面以及内部地震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台地与生物礁的地震识别方法.对该区碳酸盐岩具有多期叠合的地震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陆丰、惠州、流花3个地区的碳酸盐岩岩台地依次代表了早中新世早、中、晚3个主要碳酸盐岩发育期的特征.结合钻井资料,普查了碳酸...  相似文献   

2.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根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钻测井上界面识别和井震结合,在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珠江组共识别出1个二级层序界面,5个三级层序界面,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在层序地层等时格架建立的基础上,探讨了层序的主控因素,认为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珠江组层序地层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沉降,低位体系域易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是本区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盆地惠陆地区至东沙隆起一带珠江组时期位于陆架坡折之上,在持续海侵的背景下,发育了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两大岩性,为了厘清不同岩性之间的层序对应关系,利用岩性组合、生物组合、暴露标志以及地震反射特征,确定了海平面升降是控制层序样式的主要因素,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界面(SB23.03、SB21.00、SB18.00、SB17...  相似文献   

4.
刘鑫北  鲁静  钱程 《石化技术》2022,(4):108-110
珠江口盆地碳酸盐岩展现了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B6-1井碳酸盐岩厚度为白云凹陷之最,灰岩段纵向分布在珠海组和珠江组,被玄武岩分隔为三段。对其灰岩段系统的碳氧同位素及各类元素测试分析研究,对恢复灰岩段沉积期古环境、古气候、古盐度、海平面变化及三级层序界面等,为该区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新的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层序界面在地球物理资料上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结合二连盆地阿南凹陷的实际资料,对层序界面在地球物理(地震、测井)资料上的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层序界面在地球物理资料上具有明显的响应特征,并据此将阿南凹陷下白垩统巴彦花群划分的8个Ⅲ级层序,4个构造层序(对应于Ⅲ级层序组)。  相似文献   

6.
通过定量统计分析,对珠江口盆地PY27-2-1井进行了高分辨率钙质超微生物地层和层序地层研究,共识别出18个生物事件,划分出17个化石带(或联合带)和18个三级层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井钙质超微生物地层和层序地层框架.基于对珠江口盆地39口钻井钙质超微化石NN5和NN4带厚度分布特点的分析,认为“上薄下厚”是这两个化石带在盆地内分布的一般规律,PY27-2-1等井出现“上厚下薄”则是在非正常海相环境下形成的特殊现象,文中对“上簿下厚”和“上厚下薄”的成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应用地震、测井和古生物三种手段相结合的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确定了TB2.1层序底界(SB21)和最大海泛面(MFS18.5)的位置。进而对处于这两个界面之间的低位扇复合体进行综合评价,指出白云扇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有可能形成地层圈闭或地层—构造圈闭,是今后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新近系中新统珠江组下段是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主要的油气勘探层段之一,且广泛发育混合沉积,前人主要以陆源碎屑沉积体系开展相关研究。依据录井、岩心和薄片鉴定等资料,同时结合区域油气地质背景,对混合沉积特征、成因、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阐述了研究区早中新世的混合沉积格局及成因模式。研究区主要发育混积潮坪相,混合沉积在微观上表现为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上的混积岩,宏观上表现为混积岩、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互层的混积层序。混积机理与海平面、物源和水动力条件等的频繁变化密切相关,混积方式以原地混合和相混合为主,见风暴成因的间断混合。通过混合沉积特征、控制因素、成藏潜力等研究,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9.
层序界面的识别是层序地层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通常识别层序界面的方法是应用岩心、地震、测井及古生物等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对于稀疏井网条件,由于地震资料分辨率以及钻井取心段的限制,充分挖掘并利用测井资料就成为解决层序划分与对比问题的关键。文中以珠江口盆地珠江组层序划分为例,采用自然伽马形态法、声波时差识别法和小波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层序界面的识别,总结出了稀疏井网条件下充分挖掘测井信息,进而划分层序界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盆地海相中新统层序地层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珠江口盆地5口井的海相中新统层序地层分析,发现了10个层序界面及9个最大海侵面,用综合生物地层年表确定了层序界面年代.大多数层序界面在时间上可与深海沉积间断及氧同位素曲线正向偏移相对应,气候变冷及冰川型海退是形成层序界面的重要原因.本区古水深曲线与Haq等(1987)的海平面曲线对比表明,古水深的变化在二级周期上受沉降和海平面变化控制.本文讨论了中中新世早中期本区北东向古海流的加强事件及区域储盖组合与海平面相对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据层序地层分析将上、下第三系分界置于珠江组下部大砂岩底附近.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文昌组分布广泛,是该区主要烃源岩发育层段。对文昌组的划分以及分布规律的认识,是洼陷评价的基础。通过井—震标定,从单井资料入手,结合地震反射特征分析,认为文昌组顶、底界面在洼陷边缘为不整合面,洼陷中央为整合面,具有4种类型;根据井—震标定将文昌组分为2~3段,洼陷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相(楔状、杂乱、弱反射)和冲积扇(楔状、杂乱、强反射),深陷带发育滨浅湖相(中—低频、中等连续性、弱反射)和中深湖相(低频、连续、强反射),缓坡带发育三角洲相(前积结构、中—高频、中等连续、中—弱反射);文昌组沉积物纵向表现为粗—细—粗的特征,洼陷底部为冲积扇—扇三角洲相,中部过渡为滨浅湖—中深湖相,顶部为扇三角洲—滨浅湖相。受物源、水体以及后期剥蚀作用,不同洼陷沉积环境不同。  相似文献   

12.
当前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依据大多源自于河口附近地层叠置规律的分析,而忽略了地层叠置关系在沉积体侧向上的变化,以至于体系域的划分标准受到沉积体范围的限制,使得层序地层划分方案不具有唯一性,难以开展凹陷内更大范围的地层对比。以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13.8 Ma的陆坡为例,利用井-震综合分析的方法,详细阐述层序边界(SB)特征、下降体系域(FSST)及低位体系域(LST)的地层叠置样式在侧向上的变化。认为与LST进积体系地震上可侧向追踪对比的一系列上超地层应命名为LST,而不是TST。基于区域等时对比的原则,将LST定义修订为形成于基准面上升早期,以可容空间增加速率小于沉积物供给速率为相标志,同时包含侧向上与之等时对比的一套地层;将HST定义修订为形成于基准面上升晚期,以可容空间增加速率小于沉积物供给速率为相标志,同时包含侧向上与之等时对比的一套地层;将TST定义为可容空间增加速率大于沉积物供给速率,同时排除侧向上与LST和HST等时对比的两套地层。建议被动陆缘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方法应以河口、陆架和深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寻找各体系域的“唯一性”相标志,开展三维空间上的系统对比和检验,而非人为的对一个沉积体系分块建立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3.
依据地震、测井、钻井岩心、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济阳坳陷古近系孔店组层序界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济阳坳陷古近系孔店组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上超、下超、削蚀、顶超、整一等反射特征;钻井岩心表现为风化壳和岩性岩相转化特征;岩电关系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岩电突变;地球化学微量元素也表现为突变特征。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分别为一级层序界面TSB1,二级层序界面SSB1,三级层序界面SB1和SB2。TSB1层序界面主要为区域性质的不整合面,反映了盆地的转化形成;SSB1层序界面主要为构造幕式转化面,反映了盆地断陷作用的阶段变化;SB1和SB2为气候转化面,反映了气候因素引起的旋回变化。层序界面对盆地形成机制、气候变化、幕式断裂活动等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安鸿伟 《中国海上油气》2004,16(4):243-249,265
综合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 ,用层序地层学方法进行沉积相研究是油气勘探的基础。用三维地震资料和可视化技术进行沉积相分布定量研究已经有了一些相对成熟的方法 ;但对于钻井资料少且仅有二维地震资料的大的研究区域 ,如何用地震信息进行沉积模式定量研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这对于区域风险勘探目标选取及有效储集层横向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莺歌海盆地乐东区T2 3-T2 4地层层序为例 ,提出了一种用地震多属性模式聚类方法进行区域沉积特征研究的方法。根据地震资料定量分析得到的沉积相研究结果 ,对莺歌海盆地深水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 ,特别是对水道与受其所控制的储层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下二门油田位于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东南边缘,H23层序是该区生油层段核桃园组二段的一个三级层序.据地震相特征、测井曲线形态、岩芯和露头精细描述、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特征,在研究区H23层序中共识别出3种主要的沉积体系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对H23层序不同位置的体系域单元所包含的沉积相类型进行识别,结合层序内部各体系域单元的砂岩等厚图所反映的空间展布特征,可分析研究区内部的沉积物的物源通道及主要的供给方向.综合不同时期的空间展布特征,可以进一步得到H23层序沉积体系的垂向演化特征,对该区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八道湾组为克拉玛依油田主要含油层系之一,但八区的八道湾组此前尚未开展过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通过对层序界面特征的详细识别和对八道湾组测井响应特征的深入分析,特别是对煤层测井响应特征的认识,提出了在446井区和530井区原划归上三叠统白碱滩组的一部分地层应归属于八道湾组,而不应归于白碱滩组的新认识.主要依据有:①含有典型煤层;②测井响应特征与八道湾组相似,而与白碱滩组迥异;③该套地层呈楔状体,向西北方向逐渐超覆尖灭.据此对八道湾组的底界进行了重新厘定.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凝析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凝析油可分为A类油和B类油,其中A类油又可分为A1类油和A2类油。A类油以高丰度双杜松烷和C19三环萜烷、高Pr/Ph比值、较高丰度奥利烷、低丰度C304-甲基甾烷为特征,表明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可能与恩平组沼泽组、河流相及滨-浅湖相烃源岩有烃源关系;而A1类油C27重排甾烷丰度较低、C29规则甾烷丰度较高,可能来源于恩平组沼泽相和河流相煤系烃源岩,A2类油C27重排甾烷丰度较高、C29规则甾烷丰度较低,可能来源于恩平组滨-浅湖相泥岩。B类油具一定丰度C304-甲基甾烷,C27重排甾烷丰度高,C19三环萜烷、奥利烷和双杜松烷丰度低,高等植物输入标志不明显,但Pr/Ph比值高,综合分析认为B类油主要为文昌组浅湖相泥岩的贡献。以往认为珠江口盆地原油主要来自文昌组中-深湖相泥岩,本文研究结果对在珠江口盆地寻找恩平组沼泽相、河流相及滨-浅湖相和文昌组浅湖相来源的凝析油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综合利用已钻井沉积物中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孢粉、藻类、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记录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等,分析珠江口盆地东部始新世-渐新世海侵的历史过程及其对烃源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中始新世文昌组沉积期(文昌期),盆地沉积以陆相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沉积物中古生物以陆相孢粉、高含量的淡水藻类化石为主,但盆地南部荔湾凹陷和东部的韩江凹陷个别层段沉积物中出现海相标志的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说明该时期这两个凹陷遭遇过海侵,该时期烃源岩以中深湖-浅湖相泥岩为主,为湖生低等植物源、富含无定型有机质、I-Ⅱ1型干酪根;晚始新世恩平组沉积期(恩平期),盆地北部各凹陷仍以陆相浅水湖泊-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沉积物中古生物以陆相孢粉为主、含少量淡水藻类化石,但盆地南部的荔湾凹陷则以海相陆架沉积为主,整套地层中可见海相微体古生物化石,泥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含三芳甲藻甾烷,白云凹陷在恩平期末遭受海侵影响,该时期烃源岩以陆源高等植物源、富含煤质、Ⅲ型干酪根为主;渐新世珠海组沉积期(珠海期),早期盆地北部珠一坳陷为剥蚀区,未接受沉积,珠二坳陷沉积以三角洲-滨岸-陆架沉积体系为主,珠海期中-晚期,随着海平面上升,整个盆地沉没于海平面之下,接受古珠江三角洲-陆架-陆坡沉积,此时期仅白云凹陷海相泥岩成熟,为有效的烃源岩,其余地区泥岩由于埋深和地温等原因,尚未成熟。沉积记录中微体古生物组合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很好地记录了始新世以来构造活动强度影响下珠江口盆地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及对烃源条件的影响,对盆地东部、南部低勘探程度区的资源潜力有重要的类比分析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研究了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始新统恩平组辫状河三角洲类型、沉积特征和演化规律。钻井、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研究表明,陆丰凹陷恩平组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ESQ1、ESQ2、ESQ3和ESQ4),发育了S型前积、斜交前积、叠瓦前积和隐性前积4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其具体特征如下:①S型前积型三角洲具有典型的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三层结构,岩性以粗砂岩-细砂岩为主,含砂率为35%~65%,地震地貌响应表现为面积小于100 km2的朵叶状,主要发育于ESQ1和ESQ2时期;②斜交前积型三角洲仅包括前积层和底积层两层结构,岩性以砾岩和粗砂岩为主(偶含火山碎屑岩),含砂率为55%~75%,在地震地貌上表现为伸长状的朵叶体,面积可达200 km2,发育于ESQ1和ESQ2时期;③叠瓦前积型三角洲在地震剖面显示为低角度的叠瓦前积反射结构,岩性以粗砂岩为主,含砂率为50%~72%,地震地貌响应为面积大的朵状和树枝状(面积为250~700 km2),主要分布于ESQ3层序;④隐性前积型三角洲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亚平行结构或不明显的叠瓦状前积,岩性为中-细砂岩夹薄层的煤层或杂色泥岩,含砂率为30%~58%,地震地貌以振幅分带的河道状为特征,展布面积可达900 km2,仅识别于ESQ4层序。从S型前积到隐性前积三角洲,湖盆水体逐渐变浅(由120~180 m到10~30 m),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比值(A/S)逐步趋近于0。研究区发育的4种类型的三角洲地震反射结构、沉积特征和地震地貌响应变化,是湖盆由鼎盛到消亡演变过程中水体变化和A/S比值的综合反映。该研究成果为陆相湖盆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分布演化提供了新的实例,也可为其他湖盆三角洲研究提供类比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珠琼运动二幕是发生在珠江口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一次重大构造运动。通过对恩平凹陷的地震层序、沉积演化和断裂活动研究揭示,珠琼运动二幕的构造-沉积响应表现为文昌组与恩平组之间的区域性不整合面、盆地演化从断陷至断-拗阶段的变革、沉降中心迁移、新生EW走向断层和沉积体系整体转变等。结合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的研究,珠琼运动二幕及同期构造作用不仅在珠江口盆地,而且在中国东部新生代盆地均可追索,对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充填以及油气生-储-盖组合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共同特点是拗陷作用增强、区域应力场顺时针方向偏转并伴随右旋张扭作用,其形成与晚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