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桥梁工程中,混凝土浇筑和施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混凝土裂缝已经成为桥梁工程质量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将从实际工程出发,详细介绍重力式U型桥台施工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施工防裂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谢振  毕硕松 《河南建材》2013,(2):176-177
U型桥台是当前公路桥梁中广泛应用的一种重力式桥台,它凭借自重来维持台后土压力的平衡,台体施工所用材料主要是片石混凝土和石砌等圬工材料,而且都是现场浇筑或砌筑。文章对U型桥台裂缝类型及成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处理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曾鸣 《广东建材》2011,27(6):146-148
本文利用高压旋喷桩加固桥梁基础以组成的一种新型桥台结构:重力式组合桥台进行了研究.为确定高压旋喷桩形成重力式桥台时的极限承载力,对高压旋喷桩进行了试验,利用试验桩的进行了数据回归分析,推算出高压旋喷桩极限承载力的大小,对实际应用的同类工程的设计提供了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解析法与数值模拟方法计算桩基L型墙路基对邻近运营铁路路基沉降影响结果的差异,以某新建高速铁路引入既有高铁车站为例,采用解析法(L/3法)和三维数值模拟方法(Midas GTS),分析研究了不同工况下,桩基L型墙对邻近既有高铁车站路基沉降的影响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采用桩基L型墙路基方案在减小地基沉降和消除路基放坡...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8)
在现代公路挡土墙工程中,重力式挡土墙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支挡结构,但根据以往的工程经验来看,该类工程往往存在着基底压应力分布不均,抗滑稳定性不足等缺点,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分析了凹型墙卸荷板结构在公路重力式挡土墙中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在重力式挡土墙上增设凹型墙卸荷板,可以重新改变基底压力分布,有效减少挡土墙后回填土压力增加竖向稳定荷载,提高重力式挡土墙整体抗滑稳定性,本文研究结论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ANSYS的空斗墙片墙抗侧力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空斗墙房屋由于造价低廉,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都有应用。但是我国现行的抗震设计规范未涉及空斗墙房屋,故对其抗震性能的研究并不多。与此同时,一旦发生地震,空斗墙房屋的破坏又往往是最严重的。所以如何评估空斗墙房屋的抗震性能,成为很多研究工作者的课题。先用ANSYS软件建立墙体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然后对实际墙体进行伪静力试验,最后将试验值与计算值对比分析,研究了空斗墙房屋底层片墙的抗侧力性能,对现有的空斗墙房屋抗震性能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竖向压应力和钢筋砼柱对组合墙抗侧力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一定数量的钢筋砼一砖组合墙片的试验研究,探讨了竖向压应力、砼柱截面积及其配筋对组合墙体抗侧力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应的讨论,可供砌体结构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管宇 《建筑结构》2016,(4):27-33
为了研究钢框架-抗侧力结构在楼面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单层单跨壳-实体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考虑了混凝土与钢材的塑性损伤以及加载的随动强化准则,在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考察抗侧力墙体沿竖向布置方式、抗侧力墙体高宽比以及抗侧力墙体布置位置对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建造钢框架-型钢混凝土抗侧力墙结构房屋时,建议选用宽度为1 200mm的型钢混凝土抗侧力墙体,且沿竖向连续布置,并可根据门窗洞口的布置,灵活调整墙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邱晓明 《土工基础》2018,(2):122-125
介绍了软土地区采用重力式挡墙或土钉墙与桩撑联合支护方式的深基坑支护的工程实例,将此种联合支护方式与单纯的桩撑、重力式挡墙及土钉墙的支护方式进行对比,探讨总结了此种联合支护方式的可行性、适用范围、特点优势等。通过实际工程的实践应用及其现场监测数据成果分析表明此种联合支护是安全、可行的,并具有一定的优势。针对位于软土地区开挖深度在7.0~12.0m之间的基坑工程,推荐使用重力式挡墙或土钉墙与桩撑联合的支护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钢框架-型钢混凝土抗侧力墙装配式结构体系(SPW体系)的抗震性能,对1榀由钢框架和预制型钢混凝土抗侧力墙组成的SPW结构足尺试件进行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考察装配式构造的可靠性,分析结构的破坏机理、滞回性能、刚度退化、延性及变形、耗能性能和协同工作机理等。试验结果表明:SPW体系具有可靠的整体性能;结构体系开裂荷载对应的层间位移角为1/400,极限荷载对应的层间位移角超过1/50,位移延性系数在3.1~3.3之间;墙体开裂之前,抗侧力墙体承担约60%的水平剪力,并呈逐步减小趋势,钢框架承担70%~85%的倾覆弯矩。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对填充墙框架结构进行有限元模拟,并通过控制填充墙的开洞率研究了填充墙开洞对结构刚度、承载力等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墙体开洞会使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有明显下降,在单调水平荷载作用下,开洞率越大,结构的承载力下降越多。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改变桥台抗扭刚度和宽跨比,研究对斜交拱桥受力的影响。比较了1座单孔斜交拱桥和1座双跨斜交拱桥分别在自重荷载和车道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变化,得出增大桥台刚度能改善斜交拱桥在自重作用下的受力特性,但对单孔斜交拱桥的改善更明显;宽跨比变化对斜交拱桥的受力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橡胶支座的构造和分类,对公路桥梁设计中橡胶支座尺寸的计算和支座规格的选定进行阐述,同时对支座安装过程进行力学分析,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平衡土压力对整体式桥台-H型钢桩-土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已开展的不平衡土压力下整体式桥台-H型钢桩-土相互作用拟静力试验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更大不平衡土压力(台后土表面均布荷载增大了3.81 kPa)下整体式桥台-H型钢桩-土相互作用拟静力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更大不平衡土压力对桩身水平变形、桩侧土压力、应变和弯矩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更大不平衡土压力对桩身水平变形、土抗力、应变和弯矩的分布规律无影响; 正向加载时,更大不平衡土压力使得桩身累积变形的位置更深,桩侧最大土抗力和桩身弯矩增大; 负向加载时,更大不平衡土压力也使得桩身累积变形的位置更深和弯矩增大; 正向加载时,更大不平衡土压力使得累积变形减小,负向加载时则相反; 正向加载时LAHP模型的桩侧土抗力、应变和弯矩显著大于负向加载时的,正向加载时的最大桩侧土抗力和弯矩分别为负向加载时的2.2倍和2.1倍。  相似文献   

17.
加劲肋可以提高钢管相贯节点的承载力及刚度,进而提高节点可靠性和结构整体稳定性.其中,加劲肋的平面尺寸、厚度、形状以及加劲肋是否贯穿钢管等对节点的刚度、承载力及延性有很大影响.以一个钢管相贯节点足尺试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扩展的有限元模型来分析加劲肋厚与管厚比、加劲肋尺寸与管径比和加劲肋是否贯穿钢管等因素对节点承载力、屈服前后刚度以及延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劲肋可以显著提高节点承载力和刚度.对于仅焊于钢管外的加劲肋,合理的厚度比(加劲肋厚度与管壁厚度之比)为α=0.5 ~1.0;对于贯穿钢管的加劲肋,合理的厚度比为α=0.5 ~0.8;加劲肋边长与管径之比β的合理取值为0.6~1.  相似文献   

18.
建立考虑桥台 土、桩-土相互作用的整体式无缝桥有限元分析模型,并选取下部结构形式、温度作用、台后填土性质以及桥梁跨径为研究参数,对比分析了采用不同下部结构形式的整体式无缝桥受力特征。结果表明:下部结构刚度越大,其对上部结构的约束作用越强,桥梁纵向整体性更明显,但对主梁梁端和桥台的受力越不利;当下部结构刚度较大时,温度对桥梁内力和变形的影响更明显;随着桥梁跨径的增大,整体温度作用的影响逐渐成为温度作用中的主要因素;当下部结构采用矮桥台与桩基础时,台后填土密实度对梁端和桥台弯矩以及主梁轴力的影响不明显;当采用墙式桥台时,随着台后填土密实度的增大,温度作用下主梁轴力会快速增大;随着桥梁跨径的增大,整体式无缝桥的内力不断增大,且当采用刚度较大的下部结构时增大的速率更快;若以桥台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混凝土裂缝宽度为控制目标,应对整体式无缝桥的最大桥长进行限制,且下部结构刚度越大,最大桥长的限制越严格。  相似文献   

19.
张嵩 《广东土木与建筑》2021,28(1):43-47,61
以深圳市某整体桥为原型,利用Midas软件建立全桥杆系有限元模型,考虑结构与土的共同作用,分析该桥的受力性能.结果表明:按照现行规范要求,该桥的设计和施工过程是安全、稳定、可靠的,相关成果有助于解决类似桥梁在设计和施工过程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依据旧桥规范设计的钢-混组合梁桥在现有荷载强度下的受力特性,以天津G2立交跨线桥为依托,运用Midas civil软件并采用梁格法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桥梁在最不利荷载组合下的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在公路Ⅰ级荷载作用下,正常使用阶段和预应力损失为10%时,该桥混凝土桥面板处于受压状态,钢箱梁梁底最大拉应力安全储备富余,挠度满足规范要求;当预应力损失为15%时,钢箱梁梁底最大拉应力和挠度均不满足规范要求。应重点考虑超载和预应力损失对预应力钢-混组合梁旧桥承载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