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戴璞  葛丽丽  夏至 《缤纷家居》2014,(3):158-163
正Extract位于杭州的这座办公空间改造设计由建筑师戴璞完成,这是他成立大章建筑事务所,作为独立建筑师设计完成的首个室内设计案例。他的第一个独立建筑作品树美术馆于去年完成,得到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还因此被邀请参加西班牙中国建筑展以及上海西岸建筑艺术双年展。戴璞是个十足的文艺青年,兴趣广泛,尤其热爱阅读和艺术。该项目的设计灵感正是来自莫兰迪的绘画以及密斯的德国馆。  相似文献   

2.
Q:对您来说,建筑意味着什么? A:创造世界.Q;您评价某个设计时,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 A:功能是否合理,建筑是否整体,即功能和空间、体量、造型完美的结合,是否为所处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Q:您最喜欢的建筑师是谁? A:瑞士建筑师Peter Zumthor,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英国建筑师Zaha Hadid,Daniel Uebeskind:在没有受关注。  相似文献   

3.
41.让玛利·马索(1966—至今) Jean-Marie Massaud 法国设计师兼建筑师 Jean-Marie Massaud于1966年出生在法国图卢兹,并在1990年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工业设计学院。他的设计从工业产品、家具、建筑以至城镇规划,非常多元化。过往曾囊括多个设计奖项,作品更被阿姆斯特丹、芝加哥、伦敦、巴黎或苏徐世等的设计博物馆列为收藏。  相似文献   

4.
《缤纷家居》2012,(11):60-63
1989年7月至1993年7月,就读于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7月至2006年6月,工作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原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历任三所助理建筑师、建筑师、主任建筑师、副总建筑师。2006年组建建筑工作室,现任器空间工作室(第七建筑工作室)主任、主持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技术委员会委员,杂志《A+A建筑知识》编委。2002年至今个人名录及其作品分别收录在《当代建筑师188》、《建筑师自画像》、《中国建筑新作品》、《中国优秀建筑实例》、《中国当代杰出青年建筑师大典》、《中国青年建筑师》、《首届中国建筑双年展建筑师名录》、《北京新城》、《创意中国》、《建筑中国·60年人物传》、《20位最具大师潜质建筑师》《中国青年建筑师》等。"作品的创作灵感源自于建筑圈里对视觉形式过分依赖的批判。我的作品是一个视觉不可穿越,但依靠触觉再次判断可穿越的游戏,当然这过程里人体成为了与皮筋互动的动态过程,很有意思。"  相似文献   

5.
《缤纷家居》2012,(11):168-171
1989年建筑学本科毕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筑邦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院总建筑师,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室内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主持设计多项部委级工程,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与欧美及港台多个设计事务所有合作经历。曾赴美国SOM,HBA设计事务所工作交流并应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主席邀请访问伦敦RIBA总部发表演讲,作品参加美国芝加哥AIA展览,法国NACO CEDILLE中国青年建筑师展等国际巡回展。这次的作品,最突出的表现处在于希望表达建筑除了物理三维度之外的时间性。为此联想到了一次在国外一个酒店大堂看到的沙漏模型,而电子游戏厅里各种装置也是启发联想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于2009年9月9日向公众开放的海宁当代艺术博物馆,主设计师是当代美国乃至当代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史蒂芬·霍尔,他的作品总是以其雕塑般的建筑体形,如诗般的空间,以及精心选用的材料受到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如何设计绿色、低碳、节能的建筑成为建筑师们关注的热点。体育建筑也不应再以巨大的能耗为人们提供奢侈的空间,节能设计也成为体育建筑的一项基本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8.
李有为 《缤纷家居》2007,(6):103-103
还有什么比不可抑制的欲望更能反映当代中国城市和建筑背后的真实动力?泰康顶层空间于日前举办的名为“都市欲望”的展览,展示了费菁和傅刚两位建筑师及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生的建筑和城市设计作品。这次展览包括:北京大山子城市设计、京杭运河杭州段两岸城市设计和果冻原型设计系列等。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建筑师都会对材料——这种构成建筑的要素,有自己的理解,从没有一个建筑师会否认它对于建筑的塑造能力。但在众多的建筑师中,再没有谁会比赫佐格和德穆隆更加热衷于此,并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以及探索不同材料组合的多种可能性。他们的建筑,总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他们设计的建筑大都是矩形六面体,但构成这些极其简单的方盒子的材料,却是那么难以琢磨。他们并不关心空间和体量本身,而是更关注于构成空间和体量的表面(表皮),甚至只关心构成表面的材料。他们所使用的材料,从玻璃、铜皮、  相似文献   

10.
奥地利近十多年来的新建筑运动最能体现事物发展曲折上升的原理,一方面是前卫思潮对传统美学观的突破;另一方面,残酷的竞争现实又制约着建筑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每一件作品,务必求精求透。这两个因素,如同并立的两道大门,引导这场建筑运动走向同一条道路。在奥地利,住宅的艺术化和经济性并不相悖。经济的概念被引入设计之中,便诞生了设计时的两基基本原则:空间至上和严格预算。经过对每一块土地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细致而周密的分析,建筑师总是力求让有效生活空间最大化,从而达到最优的舒适程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绅士化”的提高,低收入人群在城市中的住房问题已成为社会关切的问题,北京“井底人”蜗居事件反映了低收入人群在大城市的生活窘境,建筑师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回应社会问题是学者特别关注的问题。文章以蜗居事件为原型,以“圆屋”为例的事件建筑为低收入人群发声。在设计中,不仅着重考虑建筑空间形态、布局、秩序、光影等因素,还结合中国传统造物原理与园林建筑结构技术对事件建筑的设计语汇进行扩充,从人文关怀、建筑材料、传统美学、空间体验等四个方面总结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的建筑设计策略。文章可为事件建筑的相关研究提供设计和实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李有为  周之毅 《缤纷家居》2007,(10):152-155
2007大声展已于9月1日闭幕,但带给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这也许正是展览的最大价值所在,它在给我们以不同寻常体验的同时,也提供给我们一个思索的空间,让我们更多地去思考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生命本身。《缤纷家居》是从居住环境的角度用设计的眼光来观察大声展的,关注点集中在建筑师,尤其是年轻一代建筑师这个群体,他们本次的参展作品不是建筑模型,而是一些基于日常生活的创意——"非建筑"。本届展览的建筑部分策展人梁井宇曾说过:"建筑师几乎是惟一可洞察城市建设各个技术层面、管理环节、规划愿景及经济关系的知识分子"。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身份使得"建筑师的非建筑"思索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日前,由知名时尚买手龙晓鸽和服装设计师陈兴联合策展的《黑·白》名人摄影展亮相北京服装设计工作室"彼伏空间"。此次展出的众多作品,为跟拍过木心先生三年之久的摄影艺术家郑阳的黑白摄影作品。其中包括Michael Angelo、Taletovich、尼古拉斯·凯奇、岩井俊二等名人肖像摄影作品。"彼伏空间",这个位于前门大栅栏区域,由清代木构建筑和四合院设计改造而成的体验店及工作室,包括时装工作室,展厅和咖啡酒吧。作为建筑师跨界时装设计的设计师品  相似文献   

14.
9月28日下午,由 TOTO 和《缤纷家居》联合举办的"中日设计文化主题沙龙"之"中日建筑之间的差异及日本建筑的可借鉴性"沙龙活动,在 TOTO Superspace 展厅举行。本次沙龙特邀日本建筑师早野洋介做了关于中日建筑差异及日本建筑的可借鉴性的专题讲座。演讲不专注于当代日本建筑和中国建筑的对比,也不局限于介绍日本建筑的新语言,而是早野洋介对不同社会文化的关注,以及对当代中国空间提出的新可能。早野洋介首先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建筑转向现代建筑的演变过程。1964年,Kenzo Tange 设计的运动场馆清晰地表现了日本当代建筑师如何以现代建筑工艺对待传统建筑。  相似文献   

15.
一、建筑休息厅将展示通用化设计 ZOW2010德国展将于2010年2月8-11日举行,参观者将欣赏到家具业和室内设计的最新成果,以及建筑和轻量构造设计的现代设计作品。开放的建筑休息厅(a-休息厅)在23.1号厅将吸引众多的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们。  相似文献   

16.
从建筑开始     
朱冬熳 《缤纷家居》2007,(10):105-111
本期"设计圈"的主角是三位好朋友,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两广人,均在深圳执业,都已为人父,全戴着眼镜。他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即设计生涯都是从建筑开始,再转向室内。他们是陈颖、秦岳明和李益中。十几年前的深圳,已经进入房地产开发的高峰期,就在那个时候,这三位很有些书生气的年轻建筑师先后开始了室内设计工作,并从此改变了自己的设计道路。建筑与室内从来无法分割。上个世纪20年代,林徽因曾对尚不知建筑准确定义的梁思成解释说:"建筑就是艺术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室内设计其实也是如此。不过在很多人看来,建筑是高于室内的,建筑师去做室内设计应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事实上,国内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的教育背景是一理一文,艺术基础的程度也截然不同,建筑学的背景固然会对设计师的空间把握能力有很大帮助,但也很可能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在陈颖、秦岳明与李益中身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建筑背景带来的影响,这种挥之不去的影响大多时候会推动着他们前行,有时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种干扰。但无论如何,三个人都一直坚持着各自的设计理想,并以各自的方式实践着。  相似文献   

17.
阿尔托的室内空间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1898- 1976)是芬兰杰出的建筑和设计大师。他将北欧浪漫风情融和到现代设计中,其人性化的设计理论,蕴涵了对人们生活和精神需求的深切关注,其独特的人情化与民族化的设计思想对世界现代建筑与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室内设计方面,阿尔托很早就有了杰出的表现。阿尔托的空间是以人为中心的环境。阿尔托从一开始接受现代建筑思潮起,就反对那种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倾向。他认为建筑师的宗旨就是要为人们创造舒适的环境,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必须要适应人的精神需要,这是一种人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8.
设计新闻     
《缤纷家居》2010,(11):128-128
数字现实10月15-20日,第四届国际青年建筑师及学生建筑设计作品双年展暨论坛,在北京798艺术区时态空间举办主题展览。展览开幕式由中国导演王小帅总体策划及导演,以"数字设计"为主题,采用时装、舞蹈、行为艺术、电子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综合表现数字技术的潜力。展览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28所著名建筑院校及54位国际最优秀的青年建筑师参展。  相似文献   

19.
《缤纷家居》2015,(3):83-95,82
林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热爱中国文物与当代艺术。他的建筑设计作品融合了各种艺术元素,并积极参与公共艺术装置项目。他的作品可以被描述为"当代、现代与亚洲元素的混合"。林伟而林伟而先生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拥有建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之后在波士顿工作了五年,于1987年回到香港。1993年创立了CL3建筑事务所。他是美国建筑师注册管理局注册建筑师,并在香港和海外持有多种学术地位,他亦是设计及建筑机构的成员,包括建筑师注册管理局,建筑师事务所商会,香港设计师协会,香港室内设计协会,美国建筑师学会及香港建筑师学会。  相似文献   

20.
建筑师在设计这个项目时.并没有考虑传统或者新中国式空间等问题,甚至有些刻意回避中国传统符号。作为一个在中国学习西方建筑学理论成长起来的人,他希望将两种不同的文化结合起来.在当下中国创造出新的"中国式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