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化学工业变革依赖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这迫切需要高校打破固有思维、改革工程教育模式并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连理工大学发挥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优势,构建了以思政教育为中轴、以化工与制药类专业为主体、以工工交叉和理工融合为两翼,驱动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的“一体两翼,四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化工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化工企业发生的各类特大、重大安全事故,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对高校的化工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将工程教育与化工安全教育相融合,通过开展过程安全主题活动等,探索有效提升学生非技术能力的途径,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期培养掌握现代化工安全理论且有一定实践基础的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化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是我国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实验室是培养化工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它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化工与制药专业共同服务于产品生产的过程工业,国内外已将二者列入同一专业类别,以促进复合式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专业发展的趋势。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制药与化学工程学院精准面向区域化工制药及其关联产业的人才需求,坚持德育与专业教育并行,以培养“宽基础、广覆盖、重实践、强能力”的化工与制药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课程体系建设、实践训练体系建设、创新素质培养等方面实施递进式培养模式,以实现专业内涵发展与产业升级相适应的专业建设目标,形成“资源内聚、人才外溢”的良好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5.
任艳娇  赵换萍  许慧杰 《广东化工》2022,(5):222-223,226
近年来,新华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中央、自治区关于"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相关精神,出台激励政策,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化工工艺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主干专业课程,本文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聚焦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这个重点,从树牢"课程思政"理念、抢抓"互联网+"机遇、瞄准动手实践定位三个方面入手,对《化...  相似文献   

6.
王春花  金真  梁浩  童义平 《广东化工》2013,40(3):166-167
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必须紧密依托地方产业布局,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惠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从提升学生工程素质角度出发,明确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产学研教育平台建设和专业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等产学研教育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轻化工程专业本科生对胶体化学及纳米材料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将纳米球形聚电解质刷胶体粒子的制备与表征实验引入教学,利用光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粒径均匀的聚苯乙烯纳米粒子,并通过光引发聚合的方式在聚苯乙烯纳米粒子表面接枝聚电解质链,制备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分散性的纳米球形聚电解质刷胶体粒子。该实验利用动态光散射表征所制备纳米球形聚电解质刷胶体粒子的粒径、分散性及表面带电性等性质及其对盐浓度、pH的依赖性。该实验旨在通过科教融合的形式,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形成严谨规范的科学思维,进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8.
基于传统文化传承、时代发展背景、人才成长规律等,分析工匠精神融入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价值,强调工匠精神是工艺美术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面对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工匠精神缺失的现状,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地缘工艺美术产业优势开展深入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工匠精神融入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到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校园文化等层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办学被认为是培养适应社会和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有效方式。本文以吉林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分别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现阶段环保类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内容、双场地、双导师”的“三双”人才培养模式,并指出这种培养模式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从产教融入进一步深入到产教融合,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化工环保专业人才,以满足现阶段国家和地方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石化行业的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对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旺盛。针对行业需求,福州大学采取“2+2”校-地-企联合办学模式,以海西特色石化上下游产业为引领,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多种类型的校企共建平台,使产业链与人才培养链互融互动,促进校企协同发展、共同育人,构建了服务于石化产业链人才培养的“泉港模式”。  相似文献   

11.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应用能力.目前,在工程应用能力方面,国内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落差较大.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能够整合高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学资源及其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首先分析了国内高校在校外实践教学方面面临的一些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一些措施,最后介绍了合肥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在产学研合作育人方面的一些经验做法.  相似文献   

12.
在新政策的推动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被各高校重视,因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要正确把握学校与企业合作之间的益处,这样才能发挥企业的作用,创造合作共赢的局面,真正做到产教融合,从而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高质量人才.本文从对这种培养模式的现状、创建、推进、成效等方面探索,实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  相似文献   

13.
齐鹏远  赫丽杰  张宗仕 《安徽化工》2022,48(2):128-129+132
通过产教融合探索新型教育模式,促进应用型院校的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宗旨,有效地组织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内容,认真总结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效果,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规律,建立以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为载体,实施产教融合的应用型综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体系,进而为培养具有一定工程应用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探索出一条实际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际竞争形势的急剧变化,急需培养出一大批创新人才。化工作为基础行业,更需要能承担行业发展,民族振兴的人才。化工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立体多元化的化工实验教育体系构建。针对目前的化工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改革,建立起由化工核心课程的基础知识体系-化工类实验体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开展项目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改革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5.
化工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庆英  王春花  解芳 《广东化工》2010,37(12):159-159,166
以适应化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结构需求为培养目标,培养化工商务、产品研发和化工生产应用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使我校化工专业的教学体系更适应国家人才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讨了基于学科竞赛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介绍了竞赛活动在激发学生创 新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和优势,指出校企合作是推进产 教融合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举措。以赛促学和产教融合是应对时代变革、满足经 济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转型升级,也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 人才。  相似文献   

17.
陈务江 《当代化工》2009,38(5):519-522
阐述了化工联合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以巨化集团公司为例,对化工联合企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介绍了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中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刘建平 《山东化工》2015,(5):124-126
校企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创新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合作双方的根本利益,教学活动融入企业实践,培养的人才更具创新能力。本文归纳了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几种模式,提出了以创新驱动为抓手,规范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订单式培养人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共建创新载体、双师队伍优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缩短高技能人才培养周期,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进一步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知识技能水平,这是企业提出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以建设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依托,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对我校原有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企业需求人才的特点,制定以新型煤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新版的人才培养目标,探讨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关系,构建起适应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实现具有专业背景鲜明、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