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烤茶     
小时候去外公家玩,最喜欢围着火塘坐在草墩上看外公烤茶喝。那时的老家,中间这格堂屋里每家每户都会砌有一火塘或置一火盆。客人来了,宾主就围着火塘坐下,然后点火烧水烤茶,一边寒暄着,一边烤着茶,一边喝着那酽酽的烤茶。吃过晚饭,一家人也会围着火塘.烤着旺旺的火,说些家常话,外公这时也会烤茶喝。  相似文献   

2.
出外十几年了,很长时间没有吃到家乡的鸡蛋茶。 每当回忆起家乡的鸡蛋茶,我就会口水直咽,人也特别兴奋。今年春节,我的妻子按照家乡的传统习俗,做了一碗鸡蛋茶给我吃。顿时,吃得齿颊留香,满嘴生津,念念不忘。当天的晚上,在梦里,还在想着那鸡蛋茶,还在和儿子争着吃鸡蛋茶。从这可见我对鸡蛋茶的留恋,对  相似文献   

3.
晓晓 《饮食科学》2014,(11):41-41
母亲托人从乡下捎来一包苦丁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抓出一小撮苍青的片叶,酽酽地泡上一杯,慢慢啜饮。品尝茶味,也是在品尝一段和茶一样有滋有味的生活。 小时候我跟母亲住在乡下。山里人自给自足,日常所需大都自己生产。平时饮用和待客的茶都是自己所种。平日田地里劳动,体力消耗大,出汗多,水喝得多,所以泡茶用的都是大瓦缸,大把大把地往缸里放茶叶,烧一锅开水,泡一大缸凉着喝。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的家乡在豫西南内乡县,地处中原地带,四季分明,气候适宜,位于八百里伏牛山腹地的宝天曼原始森林区域,每年过了春节和灯节,春天就来了,绿叶长了,鲜花开了,到了清明节前夕,真个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到处呈现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野菜水灵灵的,嫩嫩的,绿酽酽的,荠菜、苦菜、蒲公英、槐花、榆钱儿、香椿芽等野菜也带着春天的气息登上了人们的餐桌。千百年的"吃春"习俗历久弥新。野菜入肴,不仅诱人食欲,而且营养丰富,有很好的食疗功效。  相似文献   

5.
茶史趣谈     
正茶是什么?最初的茶就是药。《神农本草》记载: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神农摘下茶树的枝叶,嚼以解毒。可见远古时期的人是将茶树的叶子直接放入口中含嚼,汲取茶汁,用于解毒。宋代大文豪苏轼便是以茶当药的典型。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天他感觉身体不舒服,便去拜访惠勤禅师。老和尚知道,苏轼有病不喜欢吃药,常常以茶代药,待苏轼坐定便奉上酽茶一碗。一天下来,七大碗酽茶落肚,苏轼感觉体疾全无,诗兴大发的他题诗一首,其中说到,"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说与其像魏帝去寻  相似文献   

6.
茶事     
我对茶的最初的记忆,来自于奶奶的小罐烤茶。 奶奶的土茶罐,有成人的拳头那么大,圆圆的肚子,细腰,口敞开,身上有一个弯弯的如我的手指一般粗的把,口上有一个小嘴。奶奶每天只喝一次茶,那便是在早饭后。在我的家乡,是没有早点之说的,每天就是早晚两顿饭,早饭便在上午十一点左右,有时会稍迟一点。  相似文献   

7.
人们劳累了一天,会感到疲惫不堪,精神不佳,饮用一杯又香又酽的茶时,就能消除疲惫,使人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所以饮茶自古就是我国人民广为乐用的传统饮料.  相似文献   

8.
老人茶     
不喜欢喝茶的我喜欢上了家乡的一种茶,人们叫它"老人茶"或者"虫茶"。我知道所谓"虫茶"其实是一种昆虫产的卵,常常聚结在树叶的表面,细如针尖,红红的一簇,小心取下,用开水泡就成了"茶",小时候我去采过。我喜欢它泡出"茶"来的那种如少女腮红般细嫩,浅浅的红色和清香淡雅的香味!我一直不喜欢喝茶,感觉过于麻烦,喝时要泡,还要泡一次倒掉重新冲开水才可以喝。而"老人  相似文献   

9.
蔡源霞 《饮食科学》2008,(11):56-56
说到茶饼.许多爱茶喜茶的人,就会想到制成饼状的茶叶,可我要说的九江的茶饼.却是当地特有的一种茶后点心。九江茶饼是要配茶吃的.如沏的庐山云雾,当然要配“云雾”馅的茶饼.小姑娘们喜欢喝茉莉花茶,那就可以吃“茉莉花”味道的茶饼……茶与茶饼相得益彰.增色添香。  相似文献   

10.
说到茶饼,许多爱茶喜茶的人,就会想到制成饼状的茶叶,可我要说的九江的茶饼,却是当地特有的一种茶后点心。九江茶饼是要配茶吃的,如沏的庐山云雾,当然要配"云雾"馅的茶饼,小姑娘们喜欢喝茉莉花茶,那就可以吃"茉莉花"味道的茶饼……茶与茶饼相得益彰,增色添香。  相似文献   

11.
苗乡摆茶     
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苗族同胞的婚寿喜庆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摆“茶”招待亲朋好友。 摆茶,一般用七八种茶料。这些茶料有从商店买来的糖果,也有自己精心制作的米花、米脆皮等。 酒席开设前,亲朋好友先围坐于八仙桌,桌上摆有各种茶料,主人为每位客人泡上一杯酽酽的绿茶,于是他们便一边品茶,一边品尝茶料,并互相天南海北地神侃,海阔天空地攀谈。摆茶,侃谈,不仅增加了欢乐气氛,也交流了思想感情与信息。 摆茶的特色不在于糖果,而是自制的米花和米脆皮。 米花的制作:将优质糯米淘洗两遍,接着用清水浸泡6小时,再洗净沥…  相似文献   

12.
有朋友邀我去品茶,茶室位于山脚,阳光很好。落座,茶已泡好,壶盖溢着丝丝暖意。微风里清香缕缕,时而酽酽的,时而淡淡的。朋友笑语:“喝喝看,这是何方好茶。”我喝了一小口,因为没有品茶的经验,道不出产自何地,只是觉得清香里有一种“沧桑”的味道,尽管是淡淡的。朋友便告之,这是武夷岩茶。哦,我恍然大悟,既是岩茶,当然会有沧桑沁人心脾。  相似文献   

13.
糖扒蹄     
许亿 《食品指南》2013,(9):112-112
如果找一个味道来代表我的家乡,那无疑就是甜。  相似文献   

14.
茉莉花茶     
我的家乡都喝罐罐茶,但我最早喝到的茶,却是茉莉花茶。罐茶是家乡上了年纪的人的特权饮品,年轻人不是不能喝,是不让喝——混在老人里一起煮罐罐茶,就是对他们最大的不尊重。所以,嘴馋的年轻人想喝,就得偷偷地喝,像干坏事的样子。后来,我一直思考家乡的这种风俗,得出的答案是,当年生活贫困,温饱都成问题,茶更是奢侈品了。为了充分体现尊老之优良传统与淳朴民风,也就轮不上年轻人去喝了。  相似文献   

15.
由之 《中国酒》2014,(4):50-51
(一) 我愈来愈爱着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了。 就像酒乡的空气中都弥漫着酒因子一样.就像酒乡的孩子一出生就受到这些酒因子的熏陶而长大了便多了一重家乡的记忆一样.作为一个酒乡的孩子.我打心眼里爱着我的家乡.爱着家乡的绍兴酒。这种爱.是铭刻于骨子里的.从心田流出,常常就化作了文字。甚至觉得,我的生命.我的笔命.就是那绍兴酒哩。我一写酒.似乎思路就开了.文笔也活了.汩汨而出的不是墨香.是酒香。  相似文献   

16.
半生茶缘     
章弋 《饮食科学》2011,(1):40-40
去年春上,老场长托人捎给我一包清明茶。月夜下,沏上一杯。那带有早春色泽与清香的茶水,缕缕氤氲,似是用柔软无骨的手邀月来品。月光用无纤尘的纯净吻着茶、嗅着香,回报以无声的谢意。月下独品,月光如水涤我身,茶水如月涤我心。恍惚间,直觉得两片  相似文献   

17.
茶趣盈杯     
小时候我是在母亲的罐罐茶的幽香中长大的。我母亲是山里有名的贤惠媳妇,不管是邻里或是十里八里的乡亲来到我家,我母亲都会从砂罐子里倒出一杯酽茶捧到客人的手中。满室的清香立刻溢散开来,驱走了客人劳动后的疲劳,迎来了满屋的欢笑。每逢此时母亲比品茶的人还要高兴。调皮的我有时也凑热闹,大模大样地捧上一杯,  相似文献   

18.
记得我小时候,母亲每天再忙,也不忘提前泡壶茶,让下班回家的父亲第一时间喝上。那时虽然家里的日子过得很紧巴,但是善于精打细算的母亲总是想法设法从牙缝里挤出钱,给父亲买上二斤茶。父亲不吸烟,不喝酒,但是酷爱茶,并且喜欢喝浓茶。一壶茶,沏到第三次,便嫌其清淡乏味倒掉重沏,为此母亲没少唠叨他浪费,不会过日子。可是父亲根本不在意母亲说什么,依旧我行我素地泡酽茶,喝浓茶,母亲也一如既往地每月给父亲买茶,这已经成了我们家每月固定的开销,雷打不动。望着父亲喝茶后心满意足的神态,母亲脸上也缀满幸福的笑容。回想起来,在那经济匮乏,温饱尚不能全部解决的年代里,喝茶对大多数家庭来说真的是奢侈品。当时商店不像现在什么茶都有,唯一能买到的就是花茶,并且是茉莉花茶。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茉莉花茶色泽黑褐油润,冲泡后香气鲜灵持久,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喝后特别解渴。在外疯玩渴了的我们,回家后往往不管是茶还是水,端起来就喝。刚开始喝到嘴里就吐,觉得茶苦且涩,比吃药好不了多少,喝的次数多了慢慢地感觉到茶水不再那么苦,也不再那么涩了,再后来竞也闻出了茶香,品出了浓郁醇厚。就这样,一家人被浓浓的茶香包围着,其乐融融地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喜爱上了茉莉花茶。  相似文献   

19.
我的家乡虽不出茶.也不产茶,喝茶之风却很盛行。好友相聚,婚丧嫁娶.不会喝酒者可以茶代酒。家乡的著名小吃“三套车”——行面、驴肉、老茯茶中.即有茶占了一席。  相似文献   

20.
葵花的态度     
正据说向日葵是中文别名最多的作物之一,我老家把向日葵叫"葵花"。特别喜欢葵花,不只是因为葵花是"生如夏花之绚烂"的代表。看着生长在老家平原大地上、河两岸、阳光下的葵花,看着灵巧的小燕子从这片葵花地到那片葵花田翻飞、欢鸣,若问喜欢的缘起,那就与家乡、大地、河流、阳光和少年息息相关。等到亲手托起一个憨实健美的葵花花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