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李娴  柯婷婷  刘丽红 《人民黄河》2015,(3):80-83,88
在分析后寨岩溶流域岩溶水水化学动态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在溶蚀作用和土地利用方式两种影响因素作用下岩溶水化学的响应特征。根据Ca2+浓度对1992—1994年后寨岩溶地下河流域上、中、下游3个代表性站点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溶蚀速率大小受降水量和地下水径流量控制,上游溶蚀速率最大,下游溶蚀速率最小;丰水年的溶蚀速率大于枯水年。后寨岩溶地下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相同和不同降水入渗系数条件下,土壤淋滤到岩溶水中的K+、Na+、Cl-浓度计算结果表明:中游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增大岩溶水中K+、Na+、Cl-的浓度,说明人类活动对岩溶水化学动态变化的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野外调查所得的打狗河流域表层岩溶泉的水化学数据,分析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土壤植被、地质构造等因素对表层岩溶泉分布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打狗河流域表层岩溶泉主要发育于峰丛地貌;白云岩最有利于表层岩溶泉的形成;植被越茂盛,表层岩溶泉越容易发育;地质构造通过控制岩溶发育来影响表层岩溶泉发育。受含水介质中地层岩性控制,打狗河流域表层岩溶泉水化学类型比较集中,主要为HCO3-Ca型;表层岩溶泉流域面积较小,径流时间、径流路径较短,水岩相互作用较弱,使得其pH值偏低,地下水中方解石饱和指数与白云石饱和指数均未达饱和。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研究了陕西安塞县植被恢复区不同植被类型的林草地和农田的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容重为1.17—1.21g/cm2,差异较小,但均比农田(1.31g/cm3)低约11%,不同植被类型地各层土壤不同粒径的土壤团粒结构百分含量高于相应的天然草地和农田,其中刺槐×侧柏在所有土层中不同粒径的水稳性团粒结构含量都是最高的,并且0~20cm土层中〉2mm的团粒结构达到10.71%。实施植被修复后,与农田相比,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明显改善,混交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好于纯林林,天然草地和农田较差,天然草地略好于农田。  相似文献   

4.
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鲁西北德州、聊城2市不同微地貌区和主要农田表层0~20 cm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根据区域环境特点对沉积物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区域表层沉积物颗粒与区域河流泥沙颗粒组成相似,以粉沙为主;②沉积物表层空间分异受区域微地貌及气候等自然要素控制,也受人类引黄灌溉等社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广西岩溶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及治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岩溶区约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51%,由于大暴雨频发、森林覆盖率低、植被恢复能力弱、人口超载以及不科学的耕作方式等因素影响,导致岩溶区生态环境日益退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在分析广西岩溶区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素和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岩溶区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为我区岩溶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流失是目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水土流失规律存在明显差异。为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规律的影响,分别对坡耕地、草地、灌木地和林地土壤进行直接剪切试验,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根据Topsis模型对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抗剪强度影响因素关联度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土壤抗剪强度草地灌木地林地坡耕地,说明抵抗水土流失破坏能力草地最强而坡耕地最弱;根须质量百分比与土壤抗剪强度关联度最高,说明草地最难发生水土流失的原因为草地根须对土体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7.
盐田填土造陆区盐渍化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填海造陆是人类开发利用滨海地区的重要方式,在缓解土地需求矛盾的同时,也给回填区带来了盐渍化的危害。近些年,大量填海工程直接建立在盐田之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回填区的地表盐渍化。文中通过实地考察气候条件相近的典型填海工程,初步分析盐田对建立在其上的填海造陆工程的危害。结果表明,回填区表层的土壤含盐量与附近盐田的土壤含盐量具有一致性,且随着年份的推移两者的含盐量更加接近。土壤颗粒级配对水盐运移的影响是基于不同粒径土壤对水盐的渗透能力和土壤颗粒吸附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干热河谷地区土壤物理特性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干热河谷地区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坡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进行研究.利用环刀法分别采样,分析表明: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土壤侵蚀和土壤抗蚀性能的内在因素,干热河谷地区土壤贫瘠化特征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林地和草地比耕地和荒地的土壤物理性状好,因此能有效缓解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发挥保持水土的作用;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蚀能力大小依次为林地>草地>耕地>荒地.  相似文献   

9.
研究岩溶区和红壤区不同植物措施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揭示两区次降雨累积产流产沙变化规律,为区域坡面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西南岩溶区兴西湖小流域和南方红壤区山心小流域2015—2016年度观测数据,采用双累积曲线方法分析次降雨条件下不同雨强林地、草地、裸地的产流产沙变化规律,并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降雨量对径流泥沙的定量影响。结果为:(1)岩溶区小流域裸地累积径流深分别是林地和草地处理的4. 1、2. 5倍,累积土壤流失量大小为:林地草地裸地;(2)红壤区小流域各级雨强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均表现为:草地林地裸地,总径流深林地、裸地分别是草地小区的811%、3 229%,草地小区产沙量近乎为0;(3)岩溶区小流域累积产流量低于红壤区小流域,红壤区单位径流携沙能力是岩溶区的7. 22倍。岩溶区和红壤区林地、草地小区均具备较强的径流调蓄和保土减蚀功能,岩溶区林地措施最优而红壤区覆盖度较高的草地措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土壤是具有自相似结构及一定分形特征的不规则复杂多孔介质,为更好地对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不同区域入黄沙物质粒度特征进行定量表征并解析其来源,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多重分形理论,研究了黄河乌兰布和沙漠不同地段土壤的粒度特征及粒径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具有明显的多重分形特征,沙头对岸D0值为0.821、D1值为4.3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