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系统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本院2010年8月~2014年11月期间50例单个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与观察组(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系统治疗)各25例。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内固定后引流量、透视次数、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两组患者内固定前、1周后矢状位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随访8个月统计两组患者内固定后矢状位Cobb角增加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丢失情况,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平均出血量及内固定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短)于对照组,透视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内固定1周后,其矢状位Cobb角均明显低于内固定前,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内固定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个月后,观察组内固定后矢状位Cobb角增加(2.2±1.5)°,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丢失(2.4±1.3)%,与对照组的(2.3±1.4)°、(2.2±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应用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且安全,与开放手术相比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治疗失败原因,为降低失败率提供资料。方法:将我院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胸腰椎骨折接受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时间大于1年,资料完整的2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效果,将治疗失败(感染、神经症状加剧、断钉/断棒、螺钉松动、伤椎不愈合、后凸畸形再现)者作为失败组,将治疗成功者作为成功组,计算内固定失败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224例患者中,35例治疗失败,治疗失败率为15.63%,患者治疗失败原因以断钉/断棒为主。多因素分析示,椎管狭窄率、后凸Cobb角、骨折AO分型A_1~A_(3.1)型、病变节段T_(11)~T_(12)、脊柱损伤Load sharing评分>6分是影响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根据患者骨折分型、病变节段、脊柱损伤评分,制定个体化入路方案是保证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Wiltse入路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疗效。方法 :我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确诊的58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观察组以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照组则采取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指标及术后6个月影像学指标、腰背痛VAS评分、ODI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中曝光X线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6月后受损椎前缘高度比值、椎间隙高度等影像学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升高,后凸Cobb’s角均变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6个月影像学指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治疗前与出院后6个月时VAS评分、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观察组术后一周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小切口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后早期疗效显著、创伤小、恢复快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钻孔减压术治疗椎体骨内高压所致腰背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02例椎体骨内高压致腰背疼痛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椎弓根钻孔减压术治疗,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患者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本组102例患者随访时间9~12个月,平均(11.2±0.7)个月,无患者失访;术前患者平均VAS疼痛评分为(7.1±1.6)分,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的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10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83例(81.37%)、部分缓解15例(14.71%)、轻微缓解4例(3.92%),治疗有效率达到100%。术后末次随访患者的QOLBREF生活质量评分:生存质量主观感觉、健康状况主观感觉、生理领域、心理领域评分较术前均显著的提高(P<0.05);在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方面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弓根钻孔减压术可显著缓解椎体骨内高压所致腰背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效果,总结治疗思路。方法:整理5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内固定术后3~45个月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对其手术方法、髋关节Harris评分变化进行分析,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效果并总结临床体会。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4.92±11.38)min,术中出血量(554.89±64.62)mL,术中未见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随访显示,骨折均于2~4个月内愈合,未见骨折不愈合;术后1例患者发生脱位,给予闭合复位;其他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感染、假体柄移位及断裂、骨溶解、脱位、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患者髋臼及生物型股骨柄均达到生物压配和即刻稳定,术后3个月X线片示广泛性骨长入,57例均达骨性固定。患者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各项目及总分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有效补救方法,准确评估股骨柄有效长度、规范植入操作、完善骨与软组织重建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技术用于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SSPI)治疗,观察组在SSPI的基础上外加2枚万向型短椎弓根钉至伤椎处,即伤椎置钉技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FVHR以及矢状面Cobb角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观察组的FVHR显著高于对照组,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两组ASI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内固定失败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伤椎置钉技术用于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远期固定效果更佳,并可降低术后远期椎体塌陷、内固定物松动等内固定失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前路和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80例下腰椎不稳症患者分为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ALIF)组和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PLIF)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治疗前后患者椎体高度、JOA评分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LIF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及平均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椎体高度均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两组间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后1年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1年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IF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ALIF与PLIF均为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术式,但ALIF术中出血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骨盆环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与内固定处理方案,总结治疗体会。方法:整理我院2009年8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37例骨盆环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手术方案、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骨盆环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内固定处理方案及其效果。结果 :根据术前CT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结果,判断骨折类型并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患者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3.95±4.03)个月,37例患者术后均未见骨折再移位、切口感染、螺钉松动、内固定物失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解剖复位12例,复位满意23例,复位不满意2例;末次随访时骨盆功能恢复情况:优25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4.59%(35/37)。结论 :骨盆环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创伤机制复杂,在积极处理复合伤的基础上,要根据骨盆前环和骨盆后环骨折的特点选择微创和切开固定,避免过度治疗。同时要注意预防治疗不足导致的晚期不愈合或畸形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髂腰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合并骶丛损伤的临床效果,总结治疗体会。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就诊的49例创伤型不稳定型骶骨骨折合并骶丛损伤患者实施髂腰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愈合情况,评价其神经损伤治疗效果、复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49例手术均由同一组术者完成,手术时间105~292 min,平均(138.60±21.95)min,术中出血量290~1900 mL,平均(525.48±107.39)mL。末次随访愈合情况:骨性融合:融合27例(55.10%),未融合22例(44.90%);骨性愈合:愈合42例(85.71%),未愈合7例(14.29%)。患者末次随访时Gibbons分级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5.818>u,P<0.05);49例患者中,34例末次随访时Gibbons分级较术前降低,神经损伤改善率为69.39%。末次随访时,47例患者复位满意,复位满意率为95.92%,临床疗效评价优27例,良13例,可7例,优良率为85.1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24%,患者并发症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影响其愈合及神经损伤恢复。结论 :髂腰内固定治疗创伤不稳定型骶骨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能够在保证愈合、复位质量的基础上促进患者神经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双接骨板治疗耻骨联合分离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014年期间10例耻骨联合分离患者的资料,Tile分类均为骨盆不稳定型骨折。于耻骨联合上方、前方双接骨板固定。依据Matta影像学评分评定复位效果,术后随访观察以疼痛、步态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6~12个月随访,平均8.5个月。10例患者耻骨联合复位,8例满意,2例良好。耻骨联合分离均获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伤口感染、术中大出血、膀胱破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术后长期疼痛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双接骨板固定耻骨联合分离可双向稳定骨盆前环,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老年髌骨下极粉碎骨折的效果与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33例老年髌骨下极粉碎骨折患者为对象进行前瞻性分析。患者均接受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记录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开始功能锻炼时间、下地行走时间等指标,检测其膝关节活动度、髌骨高度并与健侧进行比较,分析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总结治疗体会。结果:13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复位及固定效果满意,无中转髌骨完全切除者且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均获骨性愈合。128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12±2.71)个月,患者开始功能锻炼时间为术后(2.57±0.31)d,膝关节屈曲达90°时间为术后(7.85±0.92)d,膝关节屈曲达120°时间为术后(10.62±0.88)d,下地行走时间为术后(13.95±1.27)d。与术后1周相比,患者术后2周~术后8周膝关节屈曲度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周~术后8周,患者患侧与健侧膝关节屈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患者患侧髌骨高度Insall-Salvati指数为(1.01±0.25),与健侧的(0.99±0.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年Bostman膝关节功能评分优90例,良38例,优良率为100.00%。结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老年髌骨下极粉碎骨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能够在保证髌骨完整性的前提下促进髌骨长度的恢复与膝关节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04例(202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侧入路组及双侧入路组,每组52例。观察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骨水泥用量、卧床休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VAS和ODI。结果 :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双侧入路组(P<0.05)。术前,2组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2组VAS、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入路组和双侧入路组分别有8例和10例发生骨水泥渗漏。结论 :单侧入路椎弓根旁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获得与双侧入路相当的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和X线照射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疗效。方法:以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43例内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内固定方法,将其分为切开复位组(n=81)及闭合复位组(n=62),比较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种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闭合复位组临床疗效优秀率为75.8%,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的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组骨性愈合率为87.1%,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的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组平均愈合时间为(9.62±2.04)个月,显著低于切开复位组的(11.47±0.8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踝关节Kofoed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在改善内踝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方面,可发挥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当的作用,其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愈合时间更短,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锁骨上神经的保护效果,总结治疗体会。方法:48例病例为2011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有6个月以上随访资料锁骨骨折患者。患者术中均接受锁骨上神经保护性游离,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麻木感觉、肩关节功能评分、皮肤感觉障碍面积变化。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0.42±8.15)min,术中出血量(53.87±7.02)m L,骨折愈合时间(12.26±2.08)周,活动恢复时间(14.93±2.25)周,患者术后均未见感染、钢板断裂、切口裂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麻木程度:无35例(81.40%),轻度8例(18.60%);麻木对生活的影响:无37例(86.05%),轻度6例(13.95%);疼痛程度:无43例(100.00%)。患者术后6个月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总分为(87.26±2.24)分。患者3个月皮肤感觉障碍面积为(46.43±3.17)cm2,术后6个月降至(12.07±2.24)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保护性游离锁骨上神经,对于锁骨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及感觉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神经保护操作需要一定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带线锚钉弹性与钩钢板内固定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比较33例带线锚钉弹性内固定患者,和59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手术情况、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效果及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Constant评分,总结两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 :带线锚钉组术中出血量、恢复工作时间低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见切口感染、肩峰下撞击/粘连、内固定断裂、神经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带线锚钉组、锁骨钩钢板组优良率分别为96.97%、94.9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带线锚钉组肩关节外展上举、前屈上举活动度均高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Constant评分均明显升高,带线锚钉组疼痛、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升高较锁骨钩钢板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术式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带线锚钉弹性内固定具有术后恢复快、无需二次手术的优势,能够进一步提高肩关节功能恢复质量,有望逐步替代传统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膝关节畸形的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74例RA合并膝关节畸形患者行TKA术,术后随访12~36个月,观察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股胫角(FTA)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术后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60±5.88)个月。6例(8.11%)术后切口愈合延迟,全部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ROM均较术前升高,FTA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HSS评分改善率为(79.76±12.88)%,优良率为79.73%。结论 :TKA治疗RA合并膝关节畸形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术中需注重截骨和软组织松解平衡等操作,保证畸形矫正及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7.
董宝铁  高伟  周振东 《现代仪器》2015,(2):86-87,92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2008年12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采用PFNA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DH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疗效、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所有入选病例均获得12至18个月以上有效随访,结果显示PFNA组优良率为96.67%(29/30),与DHS组的90.00%(27/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手术时间(70.73±2.84)min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97.56±2.25)min(P<0.05);术中出血量观察组(181.34±25.68)m L,明显少于DHS组的(332.33±18.84)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疗效与DHS相当,但PFNA治疗较DHS出血量少,手术时间明显较短,而且患者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髋关节骨折后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5例髋关节骨折后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均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和坐骨神经探查术治疗,观察患者髋关节功能和坐骨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8个月至5年,平均随访(3.14±1.03)年,末次随访时59例患者髋关节功能为优,29例患者为良,17例为尚可,无患者髋关节功能评价为差。术后6个月时,患者腓总神经与胫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提升,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后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期间,共发生并发症51例(48.57%),包括骨化性肌炎2例,坐骨神经痛29例,患肢垂足畸形6例,创伤性骨关节炎14例。3例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例患肢垂足畸形患者接受胫后肌腱转移术治疗,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结论 :髋关节骨折后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及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高龄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临床效果,总结手术体会,为高龄BPH的治疗术式选择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接受手术治疗71例年龄≥80岁BP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分析总结手术体会。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86.04±9.27)min,术中出血量(117.63±9.51)m L,前列腺切除量(33.96±5.04)g,住院时间(12.06±2.40)d。71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尿失禁,并发症发生率1.4%,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患者术后3个月IPSS、QOL评分及RUV均显著降低,其Qmax显著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期间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亦未见BPH复发者。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具有创伤小、切除组织快速,并发症低的优势,治疗高龄BPH患者亦有着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对照分析行PFNA内固定(30例)和半髋关节置换(3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情况、近远期并发症及术后1年内髋关节Harris评分变化,总结两种术式的临床选择依据。结果:PFNA内固定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低于半髋关节置换组,其卧床时间、患肢负重时间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内固定组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0%、6.67%,与半髋关节置换组的6.67%、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逐渐改善,PFNA内固定组术后1~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低于半髋关节置换组,但术后12个月评分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PFNA内固定组临床优良率为80.00%,与半髋关节置换组的8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术均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临床实践中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