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市面上同时流行HJT、TOPCon、PERC等类型光伏组件,目前已有试验室STC下不同工艺条件下光伏组件的发电情况数据,但在热带季风气候地区户外实际发电表现尚无实际验证,同时工信部对晶硅组件有着户外实际运行情况下的衰减率要求。本文设计了两组试验以验证不同工艺光伏组件的发电情况,进行对比和衰减率判定。结果显示,HJT组件要比N-TOPCon、P-TOPCon更优异,晶硅的衰减情况均满足工信部要求。  相似文献   

2.
谷永梅 《建筑电气》2014,(10):67-71
通过RETScreen4软件对不同光伏支架调节方案所对应年发电量的仿真数据和实测数据对比,简要介绍了光伏组件倾角对光伏系统发电量的影响程度,以及几种较新颖实用的可调倾角光伏支架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俞晟  罗刚 《建筑电气》2014,(11):38-43
通过 RETScreen4软件仿真数据和实测数据对比,简要介绍光伏组件倾角、方位角、阴影和污物等因素对并网光伏系统发电量的影响,得出结论:光伏组件倾角对发电量的影响远大于方位角的影响;应结合场地条件合理选择组件安装方位角和倾角;尽量避免周围建筑和设施对组件的遮挡。  相似文献   

4.
对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组件和工程应用进行了介绍。光伏建筑一体化作为太阳能应用的新形式有很多优势。光伏建筑组件主要分为晶体硅电池和薄膜电池两种类型,与建筑的结合形式主要有光伏幕墙、光伏屋顶和光伏遮阳板。  相似文献   

5.
基于非晶硅薄膜光伏组件的广泛应用,采用试验和有限元计算结合的方法开展了非晶硅薄膜光伏组的力电性能研究.通过试验测定了组件JX-1和DX-2的极限承载力、变形以及组件DX-2在荷载作用下的输出电压,同时通过有限计算分析了组件各层材料厚度和长宽比对组件承载力及各层材料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DX-1的承载力比JX-1的承载力提高了9.8%,而且JX-1两侧玻璃是同时破坏,DX-1则为受拉侧玻璃先破坏;(2)组件输出电压随着荷载增加缓慢下降,当加载接近极限荷载时,输出电压出现明显的下降突变点,以输出电压降为初始值90%时的受拉侧玻璃应变作为组件的应变控制点,该控制应变在0.0007左右;(3)组件中玻璃厚度和长宽比对组件极限承载力、各层材料应力有显著影响,玻璃厚度每增加1mm,承载力提高在9%左右,组件长宽比在1.5∶1~2∶1之间,有助于组件承载.  相似文献   

6.
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已经颁布,为了更好的实施标准,实现建筑零能耗,推动光伏系统在建筑上的应用,本文首先梳理了现有光伏组件技术的发展情况,然后从建筑角度出发,对光伏组件作为建筑墙体材料和外窗材料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最后提出了现阶段光伏在建筑立面应用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光伏建筑一体化中光伏组件清洁的重要性,分析国家现有光伏建筑一体化标准对太阳能光伏组件清洁和维护的具体要求,结合某实际项目的测试结果,对比分析该项目光伏组件清洗前后对系统转换效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空双玻璃光伏组件的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空双玻璃光伏组件是一种新型双玻璃光伏组件,它不仅能产生电能而且还具有中空玻璃的建筑性能.通过试验测试和理论计算研究了中空双玻璃光伏组件的热性能,得出了中空双玻璃光伏组件的隔热性、温度分布、发电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前,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许多案例都是牵强地与建筑结合在一起,对其是否和谐考虑较少,因此设计合理、有效、美观的光电建筑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针对这一课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述了几种适应性的应用方式,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非晶硅薄膜光伏组件在机械荷载作用下,组件发生变形,影响组件输出效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并结合试验研究了非晶硅薄膜光伏组件的力学性能,提出了非晶硅薄膜光伏组件的简化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有限元建模验证,同时对组件的等效厚度计算公式进行了探讨.试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在对非晶硅薄膜光伏组件力学分析时,根据精确度的不同,可分别采用纯玻璃板模型、叠合板模型代替原组件进行简化计算;(2)考虑最大应力相等计算得到的等效厚度与实测值仅相差2.8%,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建议在计算非晶硅薄膜光伏组件的等效厚度时采用最大应力相等公式进行计算;(3)光伏组件拥有两个中性层,分别位于上下两片玻璃中,但不在玻璃厚度方向的几何中心,而是靠近与中间层胶片粘结的界面;(4)当组件在5.4 kPa均布荷载作用下,基底玻璃的第一主应力为26.9 MPa,非晶硅薄膜电池承受的第一主应力(为0.19 MPa)较小,不会导致非晶硅薄膜电池发生破坏.  相似文献   

11.
利用垂直轴微风发电技术,研发了微风电与光伏相结合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实现了昼夜不间断发电。垂直轴微风发电比水平轴风力发电系统,具有风力资源利用率高,年发电量多等优点。本文对分布式发电系统不同配置及适用范围进行了论述,为风力资源属于低风速的区域提供了一种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新技术,尤其适合无电人口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太阳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是将光伏发电与建筑完美结合,将光伏组件融合到建筑成为建筑的整体结构的一部分,实现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物的完美结合,体现现代建筑的环保绿色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影响上网光伏发电电价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几种不同方式的光伏上网电价计算。  相似文献   

14.
电势诱导衰减(PID)测试被用于验证光伏组件在长期高电压作用下的功率衰减影响,但不同实验室的PID测试结果常存在偏差。本文结合实验室中易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分析影响测试结果的关键环节,发现样品稳定状态、样品缺陷、电气连接、人员操作、测试条件等均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导致实验室测试结果差异。  相似文献   

15.
冯百乐 《山西建筑》2012,38(20):130-132
依据《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在学习了该规范中有关条文后,介绍了一种对太阳能光伏发电进行技术经济条件分析的方法,并提出了在建筑中作为补充电力能源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宜采用的形式,以期更好地发挥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嵌入模块式光伏组件体系,该新型光伏组件体系能够取代传统的屋顶围护构件,实现光伏技术与建筑的一体化集成。通过力学性能试验验证了该新型光伏组件体系在2 500 Pa外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值满足建材的变形控制要求,应力值远小于材料的极限强度,可取代传统的屋顶围护构件。通过发电效率试验测得该新型光伏组件体系的最大发...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高楼雨水发电的工作原理,通过模型设计及理论计算分析,建立了一套高楼雨水发电工艺体系,并对该体系包含的雨水收集、贯流式发电、储电和智能控制供电三个部分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该工艺的创新点和可行性,以促进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With rapidly growing energy demands and increased consciousness about the environment, PV installations are being increasingly used in various applications such as communications and lighting. However, one of the major challenges in using a PV source is that they are often subjected to partial shading and rapid fluctuations of shading. In many cases, the PV arrays get partially shaded due to various reasons, resulting in lower energy production yields. This further leads to nonlinearities in characteristics, causing it to get more complicated if the entire array does not receive uniform insolation. In this study, a Simulink-based mathematical model of a PV system has been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performance of a PV system for the various conditions of partial shading. The simulated results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ly obtained results of the various configurations of shading that were used for the partial shading conditions on a commercially available PV module.  相似文献   

19.
The shading-type 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 (BIPV) claddings can act as power generators as well as external shading devices of a building, which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building.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about energy impacts of different tilt angles of the shading-type BIPV claddings. By considering the typical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f Hong Kong, the energy performance of the shading-type BIPV claddings, in terms of the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the cooling load reduction,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optimum tilt angle of PV modules for maximum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s found to be 20° instead of local latitude. Combining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cooling load reductio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optimum tilt angles for the first type of the shading-type BIPV claddings vary from 30° to 50°, while the optimum tilt angle for the second type is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