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癫痫发作类型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9例原发性癫痫患者,按照其发作类型分为复杂部分性发作组(A组,n=37)、部分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组(B组,n=46)及全面性发作组(C组,n=36),并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受试者智商、智力结构、退化指数等指标差异,分析癫痫发作类型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各组受试者言语智商(VIQ)与操作智商(PIQ)均处于平衡状态。健康对照组全量表智商(FIQ)、VIQ、PIQ、言语量表各项测验得分均显著高于癫痫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FIQ、VIQ、PIQ、算术分显著低于A组、C组,B组数字广度分显著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操作量表各项测验得分、智力结构测验得分均显著高于癫痫各组,退化指数显著低于癫痫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画填充分显著低于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注意/记忆因素分显著低于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发作类型癫痫患者退化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痫患者认知功能损害较为广泛,部分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型癫痫患者FIQ下降更为明显,其注意/记忆能力损害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儿童期癫痫发作与热性惊厥史关系,为儿童癫痫发作的预防与预测提供参考。方法:我院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了942例癫痫发作患儿,就其病因构成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儿既往是否有热性惊厥史,将其分别纳入有热性惊厥史、无热性惊厥史组,比较两组患儿影像学及脑电图检查异常率,分析癫痫发作与热性惊厥史的相关性。结果:癫痫发作患儿病因以热性惊厥为主,占30.57%,其次为围产期异常、头外伤,分别占18.68%、16.88%。既往有热性惊厥史患儿,其影像学异常率高于无热性惊厥史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7.581-2.247X1+1.208X3,其中,Y代表热性惊厥发展为癫痫时间,X1为热性惊厥首发年龄,X3为热性惊厥家族史。有热性惊厥史组临床总有效率为54.86%,低于无热性惊厥史组的8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期癫痫发作与热性惊厥首发年龄、热性惊厥家族史具有密切关联,且热性惊厥史可影响患儿治疗效果,应重视患儿热性惊厥史并开展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3.
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癫痫发作的识别通常采用脑电测量记录中的癫痫发作起始点,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并对患者的发作状态报警。利用脑电信号的瞬态参数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带宽特征,可用于提高癫痫发作检测精度。首先,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求得脑电信号的本征模态函数(IMF),并计算特定阶次IMF的解析信号;其次,利用该解析信号求解瞬时幅值与瞬时频率,对EEG信号的带宽特征添加权重,得到可用于癫痫检测的自适应带宽特征(Adaptive Bandwidth);最后,利用该特征完成癫痫发作检测。采用长达118 h 49 min的癫痫患者临床脑电数据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自适应带宽特征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参数均比原特征取得明显提高。自适应带宽特征可提高癫痫发作检测精度并降低时间延迟,便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为临床检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3月~2010年12月抢救的中毒性横纹肌溶解患者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病情变化规律,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时机及对预后影响。观察肌红蛋白,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酐,尿素氮等的变化。结果 31例患者中,6例因发生多器官衰竭死亡,其余痊愈出院。其中,12例患者在发病初期即进行CRRT,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结论早期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横纹肌溶解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清除肌红蛋白,不仅降低住院时间和死亡率,也能有效减少肾功能不全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癫痫发作具有突发性和反复性,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为了对癫痫发作进行有效地预测,提出了空频域特征分析的癫痫发作预测方法。将多变量相位同步参数、希尔伯特边际谱和希尔伯特加权频率组成一个三维的特征向量作为空频域特征值,输入到支持相量机中,实现癫痫的发作预测,最后采用癫痫发作预测特征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空频域特征分析方法对δ波和θ波的癫痫发作预测,癫痫预测范围在30~45分钟,患者有足够的时间采取措施应对;癫痫发作周期在5~10分钟,缩短患者等待时间,降低焦虑程度;与多种相关方法进行比较,该方法具有较低的错误预报率和较高的预测敏感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技术在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应用价值并予以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脑电图监测、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以及脑脊液检查。分别比较两组脑电图异常率情况以及癫痫样放电现象发生率情况。此外,根据患者是否为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分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40例,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70例。以脑脊液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测方式诊断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敏感度、特异性以及准确度。结果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轻度异常率为0.00%(0/110),明显低于常规脑电图组的10.91%(12/110),而脑电图重度异常率与癫痫样放电现象发生率分别为46.36%(51/110)、56.36%(62/110),均明显高于常规电脑组的25.45%(28/110)、16.36%(18/11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脑电图监测诊断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真阳性以及真阴性人数占比均明显低于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脑脊液检查为金标准,常规脑电图诊断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分别为57.50%、60.00%、59.09%,均明显低于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的85.00%、84.29%、84.5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技术应用于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有利于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可作为临床治疗预后的指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癫痫发作自动检测技术对癫痫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癫痫发作期持续时间较短,发作期与非发作期的脑电数据分布是不平衡的.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不平衡分类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癫痫发作自动检测方法.首先,为防止不同类别数据之间界限模糊,使用Borderline-SMOTE算法对1/3训练集做平衡处理;之后,设计了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MRI表现。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6例PRES患者,分析其临床及MRI表现特点。6例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1例,均行MR T1WI、T2WI、水抑制序列(FLAIR);5例患者行MR静脉成像(MRV);1例患者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结果 :本组6例患者中,4例继发于妊娠高血压,慢性肾炎伴肾功能不全透析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其中癫痫发作3例。6例均有头痛头晕,意识障碍2例,轻偏瘫1例。MRI表现:双侧顶叶、枕叶(6例)、基底节区(2例)、额叶(1例)、颞叶(1例)多发异常信号。病灶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皮质下白质内,有2例患者皮层亦受累,在T1WI病灶表现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FLAIR序列显示病灶最佳。6例患者经治疗后随访MRI显示所有患者病灶范围、数目逐渐变小、减少或消失。结论 :PRES临床主要表现包括头痛头晕、意识障碍或癫痫发作。MRI表现为T1WI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FLAIW高信号。病变为血管源性水肿。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基于大脑皮层信息传输理论的局灶性癫痫脑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用一种称为“信息传输”的理论研究局灶性癫痫脑电,比较了正常人和局灶怀癫痫病患者以及患者在诱发癫痫发作的不同时期的脑皮层信息传输,发现局灶性癫痫病人的大脑皮层信息传输有非常特殊的现象。正常人的信息传输量各导联之间没有特别规律,而局灶性癫痫病人痫性导联与其它导联的皮层信息传输量有明显增加;在患者病情发作的不同时期,信息传输量也有明显不同,这个方法可能成为预报癫痫发作和研究诊断局灶性癫痫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简荣林 《分析仪器》2021,(5):115-11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剥夺睡眠脑电图在小儿癫痫发作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医院收治的100例小儿癫痫患儿,分别给予常规脑电图和剥夺睡眠脑电图进行检查,对比两种脑电图检查阳性率、诊断效能,分析剥夺睡眠脑电图检查阳性及阴性患儿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剥夺睡眠脑电图诊断阳性率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患儿均经MRI检测及临床症状被诊断为小儿癫痫。常规脑电图阳性检出率为50.00%(50/100),剥夺睡眠脑电图阳性检出率为82.00%(82/100),剥夺睡眠脑电图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脑电图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剥夺睡眠脑电图的真阳性、灵敏度、真阴性均高于常规脑电图,漏诊率及误诊率均低于常规脑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剥夺睡眠脑电图检查阳性患儿发作持续时间及缺氧窒息史均高于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男、女发病年龄、病程、BMI、睡眠剥夺时间、检查时睡着及癫痫家族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一般资料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发作持续时间及缺氧窒息史为自变量,以剥夺睡眠脑电图阳性率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剥夺睡眠脑电图阳性率的危险因素为发作持续时间及缺氧窒息史。结论:剥夺睡眠脑电图能够提高小儿癫痫患儿真阳性、灵敏度、真阴性,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但在诊断时应注意考虑发作持续时间及缺氧窒息史。剥夺睡眠脑电图在癫痫患儿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众所周知,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光源(ICP)具有许多优点,然而,由于复杂的化学前处理和雾化系统带来了不少问题,主要的有如下几点:(1)溶样问题:有的试样难于溶解或溶解不完全;有的试样虽然能溶解,但在溶解过程中有的元素被严重地挥发损失。如果用碱熔,一方面容易使试样沾污,另方面带入大量盐类,容易堵塞喷雾器与消耗 ICP 的激发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20年来的病理资料存档完整的90例横纹肌肉瘤石蜡标本为研究对象,研究横纹肌肉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和DNA倍体变化与临床病理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荧光染料使用碘化丙啶(PI),PI可以和DNA双链结合,细胞中PI染料的含量与DNA的含量成正比,因此PI的含量就间接反映出细胞中DNA的含量和周期分布情况。结果:二倍体8例(8/908.89%),次二倍体4例(4/904.44%),超二倍体38例(38/9042.22%),近四倍体13例(13/9014.44%),出现多周期细胞群27例(27/9030%)。结论:DNA倍体改变在横纹肌肉瘤有一定规律,除多周期细胞现象外,整体的DNA倍体改变以超二倍体形式最多,其次为近四倍体DNA,而二倍体DNA病例较少。这与横纹肌肉瘤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完全符合。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寻找一种通过单通道脑电分析实现癫痫发作预报的新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式分解模糊特征提取的支持向量机二分类预测模型。对7名受试者发作前的各导脑电信号进行经验模式分解,提取各本征模式函数分量的模糊特征向量,将其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进行分类.研究表明,系统预测准确度与导联选择有关,但与支持向量机所用的核函数关系不大。最佳导联选择条件下,所提出的方法在预测癫痫发作时的表现为:准确度为82.8~87.1%,特异性为86.7~91.9%,敏感性为74.6~81.3%范围。  相似文献   

14.
针对脑活动过程功能连接网络分析问题,将图谱域分析技术应用于脑电网络研究中。对各导联脑电信号特征节律提取、不同测量节点之间脑电信号特征节律相关系数邻接矩阵及拉普拉斯矩阵进行了研究,并对拉普拉斯矩阵分解得到的不同阶次分量矩阵以及二值化处理得到的不同阶次脑电网络拓扑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图谱分析的脑电网络研究方法;采用癫痫患者正常情况与癫痫发作阶段的脑电信号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两种情况下,提出的图谱分析方法均能有效提取不同变化模式的脑电网络拓扑结构,并能实现正常区域与癫痫发作区域的有效分类,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 834;分类结果优于常用的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颞叶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癫痫类疾病,基于磁共振成像(MRI)图像的颞叶癫痫识别可以避免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对人体的辐射伤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RI高通量分析的颞叶癫痫识别算法:对于脑部MRI图像,先利用SPM12平台将MRI图像配准到标准脑图集,在同一坐标系下再按照AAL分区提取海马区作为感兴趣区域;然后对提取的感兴趣区域进行高通量分析,提取540个图像特征;最后用Bagging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区分正常人与颞叶癫痫患者。实验用30例(10例病人、20例正常人)MRI图像进行算法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对颞叶癫痫患者与正常人进行分类,分类准确率达到100%。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提取海马区进行高通量分析再用Bagging进行分类判决的方法能有效地在MRI图像上识别出颞叶癫痫。  相似文献   

16.
自动癫痫脑电检测对癫痫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减轻监测长期脑电的工作强度。本文提出和探讨一种基于梯度boosting的长程脑电癫痫检测的新机器学习算法。该算法提取长程脑电的相对波动指数作为特征,采用梯度boosting算法训练分类器来识别发作和正常脑电。最后采用平滑和"collar"技术作为后处理进一步提高检测准确率。利用弗莱堡21位病人的脑电数据对该癫痫检测算法进行评估,实验表明,该算法的平均灵敏度为94.6%,误检率为0.18/h。  相似文献   

17.
颞叶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癫痫类疾病,基于磁共振成像(MRI)图像的颞叶癫痫识别可以避免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对人体的辐射伤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RI高通量分析的颞叶癫痫识别算法:对于脑部MRI图像,先利用SPM12平台将MRI图像配准到标准脑图集,在同一坐标系下再按照AAL分区提取海马区作为感兴趣区域;然后对提取的感兴趣区域进行高通量分析,提取540个图像特征;最后用Bagging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区分正常人与颞叶癫痫患者。实验用30例(10例病人、20例正常人)MRI图像进行算法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对颞叶癫痫患者与正常人进行分类,分类准确率达到100%。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提取海马区进行高通量分析再用Bagging进行分类判决的方法能有效地在MRI图像上识别出颞叶癫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脂联素(Adiponectin,APN)与痛风患者炎症性指标的相关性,探讨APN在痛风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17例痛风患者,按照其入组时病情状态,将其分为急性发作期组(n=71)及发作间歇期组(n=46),并选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正常组。抽取各组受试者入组时空腹静脉血,检测其APN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炎症性指标水平,并运用Pearson法分析APN与炎症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组TGF-β高于急性发作期组,其APN高于急性发作期组、发作间歇期组,其hs-CRP、IL-6、TNF-α低于急性发作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期组APN低于发作间歇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间歇期组hs-CRP、IL-1β、IL-6、TNF-α、TGF-β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血清APN与hs-CRP、IL-6、TNF-α呈负相关,与TGF-β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N、炎症性指标在痛风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痛风患者发作间歇期炎症性指标变化不明显,此时根据其血清APN水平变化判断病情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二、溶解乙炔瓶的基本原理 溶解乙炔瓶(又称乙炔瓶)是将乙炔气体溶解于溶剂并分散在多孔性填料中储运的乙炔容器,是一种特殊的可重复充气的移动式压力容嚣。 众所周知,乙炔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它能溶解于水,乙醇,并且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择了硝酸、王水、逆王水,进行碳钢、低合金钢溶样条件试验,以谱线强度为指标,溶解酸种类、溶解酸浓度、溶解酸用量、定容酸用量等四因素为变化条件,各因素中有三水平,即按正交实验表L_9(3~4)进行试验,编制计算程序,快速、科学地优选出最佳溶样条件—30ml NHO_3(1+5v/v)和3ml HCl,ICP-AES法同时测定铝、砷、铬、钴、铜、磷、锰、钼、镍、硅、锡、钛和钒13种元素。为确定测试方法的重复性(r)和再现性(R)而进行精密度试验。精密度数据是由10个实验室对7个样品作试验确定的。方法的回收率为94%-105%。精密度在8%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