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是北宋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留下的杰作。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当诗人游览庐山时,他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35)
<正>三年级(上册·苏教版)单元习作八【习作要求】对诗句的研究报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后两句。全诗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是我喜欢的唐朝诗人,这首诗是他三十多岁时送别出使安西的友人元二所写。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  相似文献   

3.
上篇 想说知道不容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在半个月前,用此句诗来形容笔者对广大居民百姓所掌握的消防常识的了解,笔者认为未免有点太冤。然而众口烁金,笔者终于对自己的信心产生动摇,决定去搞一次小型的调查。于是,炮制了如下一份调查问卷—— 一、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男 □女 年龄:□15-25岁 □25-35岁 □35-45岁 □45岁以上 文化程度:□中学、中专 □大学、大专 □大学本科以上 □其他 职业:□教师 □学生 □工人、职员 □党政机关公务员 □其他  相似文献   

4.
初识庐山     
还是在北京至九江途中火车上,我就开始琢磨了:早巳闻名遐迩的庐山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在我以往的想象当中,庐山只是一些诗文中的意象.有如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之诗,又如苏东波"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接应不暇,遂发意不作诗"之文.就是在这样一些朦胧无定的想象之中,我向庐山逐渐走近,欲要一睹庐山面目和风采.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35)
<正>三年级(上册·苏教版)单元习作八【习作要求】对诗句的研究报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诗出自《乐府诗集·长歌行》。全文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是:趁年轻就要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一事无成,这样只会留下悲伤、后悔。这句诗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努力。以前,我上课常常走神儿,一到下课时间,还没写完作业,我就跑出去玩了。唉,我的成绩就像飞行员跳伞——一落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
<正>舞蹈演员在练习舞蹈时常常会面对一个大镜子,观察自己的动作是否规范。播音员练习朗读时常常会录下自己的声音来反复听反复改正。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检测,自我反思呢?我们常常运用的是我们的大脑,凭借自己的回忆来审视自己的课堂。但常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并不能真正感觉到自  相似文献   

7.
我看解构     
金洪 《南方建筑》1998,(2):28-29
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有些事物我们要窥其概貌,还是离他一段距离较好。八十年代末期,建筑界刮起一阵解构风,到今天更显强劲。我们的理论界陆续出现了很多介绍解构主义、解构建筑的文章;或许是解构主义理论本身的关系,那些文章晦涩难懂,说法各一,叫人如坠云雾之中,而解构建筑,也以其荒诞破碎的形象叫人不好理解。那末解构主义、解构建筑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解构之风越吹越劲。笔者在这里想谈些个人的学习体会和想法。为认识“庐山”真面目,还是先从远处遥看。为什么会有解…  相似文献   

8.
山咖啡馆     
《Planning》2016,(6)
<正>在北京竞园艺术中心的东侧,业主想利用办公楼一、二层做一间"自由的咖啡馆",让顾客可以随意的逗留,自由的沟通。由于业主喜欢山野的环境,因此希望在这家店里能够闻到"山"的味道。因为项目预算有限,所以设计团队只能采用常见的材料来建构空间。更有趣的是,一层的层高为3.8米,做单层太高,改为两层又比较紧张,如何构思这样的空间,对于设计师来说,充满了挑战。"山"的设计概念源于设计师受到苏轼的诗的启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于是,设计  相似文献   

9.
山咖啡馆     
正在北京竞园艺术中心的东侧,业主想利用办公楼一、二层做一间"自由的咖啡馆",让顾客可以随意的逗留,自由的沟通。由于业主喜欢山野的环境,因此希望在这家店里能够闻到"山"的味道。因为项目预算有限,所以设计团队只能采用常见的材料来建构空间。更有趣的是,一层的层高为3.8米,做单层太高,改为两层又比较紧张,如何构思这样的空间,对于设计师来说,充满了挑战。"山"的设计概念源于设计师受到苏轼的诗的启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于是,设计  相似文献   

10.
<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苏东坡先生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对峦峰起伏、移步换形的庐山奇秀的描写,现在也成为了形容庐山景色的绝句。而我们也都明晓这句诗其实不仅仅是对风景的简单描述,同时它映射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看到的景物也会各不相同。大多事物都具有多面性,当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观赏或思考,也许就会看到别样的风景,获得不一样的心得体会,只是这个角度有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发现,它需要我们慢慢地用心去寻觅。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2)
<正>在习作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拿起笔,不知道写什么,一谈到要写作文,唉声叹气。如果晚上有写作文的作业,更是痛苦得不得了。真应了那句"作文难"、"难作文"、"文难作"!这三个词无论怎样排列组合,都戏剧性地反映了一个道理——"难"。学生觉得作文难写,教师也觉得作文难教。为什么作文会这么难呢?《新课标》的修订稿中提出习作教学应"找准学生缺什么"。从广义而言,学生的认知发展,缺少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是的,学生并不缺少习作的素材,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26)
<正>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去南京夫子庙看一年一度的花灯会。夫子庙可真热闹呀,一路上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我们走进路边的一家商店,各式各样的花灯映入眼帘:有荷花花灯、兔子花灯、公鸡花灯,还有鲤鱼花灯……看得我眼花缭乱。我挑了一盏鲤鱼花灯问妈妈:"妈妈,你知道‘半夜鲤鱼来上滩’这句诗吗?""不知道。"妈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得意扬扬地说:"让我来告诉你吧。‘半夜鲤鱼来上滩’出自唐代诗人戴叔伦写的《兰溪棹歌》。这首诗是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6)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才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诗"兴大发,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的习作境界呢?这需要将学生的写作激情燃烧起来,让学生倾吐心声,放飞遐想,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感受,在细致留心的观察中去想象,在乐趣无穷的游戏中去体验。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8)
<正>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不仅小说写得好,散文也写得相当漂亮,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汪曾祺全集,对随处可见的"括号幽默"印象十分深刻。比如,汪曾祺写道:……是一句苏曼殊的诗(是哪一句我忘了)。这个括号实在让人"啼笑皆非"。作者仿佛偏偏不愿去掩盖自己没有记住的事实,反而大肆渲染,唯恐天下不知。这是善意地告知读者无需在文中寻找,尽早抛弃文章会告知一切的妄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2)
分析哲学家们大多知道,蒯因曾经强烈地反对过卡尔纳普对于逻辑真句的看法。卡尔纳普认为逻辑真句是纯粹基于语言而为真,与非语言的世界毫无关联。卡尔纳普的这个看法被蒯因称为"逻辑真句的语言性教条"(简称"LD"),并在多篇文章中强烈地加以抨击。蒯因反对LD的理由有多个,而且个个看起来理据充分,但本文的作者相信,蒯因这些论证的论据其实是不充分的。在本论文中,作者仔细分析并评论了蒯因在《逻辑哲学》一书中对LD所提出的两个攻击论证,并指出它们的弱点。作者得出结论说,不但LD经得起蒯因这两个论证的抨击,即便蒯因常攻击的分析与综合真句的区分也仍然是一个可以辩护的区分。  相似文献   

16.
练一练     
《Planning》2015,(2)
<正>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三、四句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第四句中"落"也有写作"在"的,你认为哪一个词更好?请说出理由。  相似文献   

17.
王新平 《中州建设》2008,(14):54-57
1978年至2008年,不仅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进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好多时候,好多事情上我们都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对于当前房地产形势.大家之所以感到迷惘.是因为我们都置身其中。那么,这30年房地产又是怎样发震的?到底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房地产形势?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23)
<正>每当陷入文字陷阱的时候,小创总要忍不住感叹一句:"汉语真是博大精深啊!"我们来看一看这些汉语词汇的"冷知识",不怕你不跌破眼镜哦!"小鸟依人"最早是用来形容男子的我们经常用"小鸟依人"来形容年轻女子或小孩儿依偎于人的娇柔可爱的样子,但你知道吗,这个词最初是用来形容五大三粗的汉子的!唐太宗用这个词评论他的书法老师褚遂良,说他"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把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的老师就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城市绿色街道空间形态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街道作为城市的血管给人们的是最直观、最熟悉的印象,但对街道空间形态全面地、系统地研究的甚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随着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街道的空间形态特征、街道空间环境等已被专业人员注目研究,"对熟悉的事物要有意识地视为'陌生'的,再按新的观点加以研究"[1],对街道这既"熟悉"又近乎"陌生"的概念,运用城市设计理论对街道空间形态设计进行探索.特别是在新世纪之初,街道空间形态如何发展、如何进行设计已倍受关注,21世纪城市绿色街道空间形态设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35)
<正>"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初唐名臣虞世南所写的《蝉》。全诗是这样的:"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是越州余姚人,是唐朝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书法家。他擅长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这首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却句句暗示着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