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有重大的影响,它们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现代的审美思想,我们的文化也一直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并成为我们自身区别于其他的文化烙印。回首设计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个民族在任何一个时代的设计都是与当时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寒地黑土艺术"兰西挂钱"发展中理清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之间的联系,对此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整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打造地域品牌,发展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同与参与,文化的重要性也日益体现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对中国核心文化及价值观的认同,将极大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国红色经典艺术"既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成为我国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但是,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现有"中国红色经典艺术"的数据资料过于老旧,难以满足现代人浏览观赏的要求。我们应该建立新的数据标准,并对中国红色经典艺术进行数据重建,使新媒体有高质量的数据可供推广传播。同时,我们应该继续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确立红色经典艺术对外传播战略,通过构建现代化的对外传播技术保障体系和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等对外传播渠道,使"中国红色经典艺术"在国外能够广泛传播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自黑格尔提出"艺术终结论"以来,艺术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艺术变得越来越游移不定:一些历史上不能称为艺术的现象,在当代都成为了艺术品.本文通过对艺术的历史性生成、当代艺术现象审视以及浪漫主义艺术思潮的考察发现,艺术正以自身独特的方式验证着黑格尔的这一预言.  相似文献   

4.
<野草>是鲁迅"彷徨"期间的一个独特的文本,它所蕴涵的浓厚的现代哲学意味使其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堪称独步.研究<野草>的独特艺术创造为我们深刻地了解鲁迅的思想,继承其精神遗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艺术中的意象构成了中国艺术的本质性特征。其中"意"就包含情感因素,而中国艺术的情感表现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本质性现象,因此探究"意象"这一中国核心审美问题必然离不开"情感"这一范畴。正是情感表现的需要才形成了中国艺术的意象性特征。文章分析情感及阐明情感与意象的内在关联,揭示情感在中国意象艺术形成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漆画是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新兴画种,区别于传统的中国画、版画、油画和其他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漆画的艺术语言尤其体现在漆本体的纯粹性上,这种纯粹性是漆画艺术思想解放和精神自由创造的根本。漆画有其特殊的艺术语法,具体表现在二维的平面表达"、漆"与"画"的统一和东方的文化内涵上。因此,漆画的形式语汇发展,必须从语言与语法两方面按图索骥。首先必须保持"漆"的艺术纯粹性;另外,又不局限于物质的束缚,打破画面的界限,使漆画在材料本体语言、绘画语法表达等方面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就将艺术与模仿联系在一起作思辨性的考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做出了重要的阐释.这构成了艺术哲学的一大传统,尤其到了现代,模仿更是作为建构现代艺术体系的单一原理而存在,艺术与模仿及美的联系日益紧密.随着艺术形态的变幻,"艺术作为模仿"这一信条也不断被挑战,但是这些并不构成对它的威胁.直到"现成品"艺术的出现,才真正取消了模仿统合艺术的地位而存在.然而,现成品艺术又重新提出了已经借助模仿解决的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山西灵石县王家大院,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其杰出的建筑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建筑中蕴含的诸多表现手法和美学思想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建筑师把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及艺术规律,在其建筑中运用的十分巧妙,恰当;在王家大院中艺术规律的运用就令人叫绝,其建筑中运用的对称非对称、疏密对比、造型对比、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遮挡关系,形成的艺术魅力,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醉;耐人品味、咀嚼;其艺术成就令人折服.在中国古代民居建筑这一中华瑰宝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遗产,有待我们去挖掘、研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是构成中国绘画最重要的一种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造型之骨。我们要通过研究线的艺术,使得我们对线条艺术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也使得我们能更深理解中国绘画。本文通过三部分论述,首先从中国画线条艺术的起源和含义的论述,让我们对线条艺术有个系统地了解。第二部分通过实践、参考资料、绘画分析和对比,从中体会和感受线条的特征、用法、表现形式、线条艺术的美感。最后从中国画的写意造型入手,对线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以"龙门妙笔"刻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的一幅幅"士林奇观",将文学讽刺艺术推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依靠合"情理"、"神似"和"最平实"的"直书其事",变现实的丑与滑稽为艺术的美,是《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