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飞越彩虹天空那么湛蓝,那些你敢于去梦想的一定会变为现实”———《飞越彩虹》,E.Y.“YIP”Harburg,1938我们经常认为一个城市的空间是由围墙、建筑、围栏等封闭的实体界定的。但城市空间的边界,其实有很多很多的孔洞,像张开的眼睛相互凝视着,相互影响着。城市空间并不仅仅给人户外的体验、走在街上或公园里的感觉,而是一种开放与私密的结合,是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穿插,是看与被看的关系。所有这些都在运动着。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同时处理城市空间和建筑室内是一个能够学习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比较少有的机会。一天我在Rival旅馆的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新自由主义城市空间思潮的影响,以封闭隔离为特征的社区空间私有化现象日趋明显.成为西方典型的城市社区空间景观.这种社区景观被西方学者定义为。封闭社区”。封闭社区的急剧蔓延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产生了诸多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外封闭社区的发展现状、特征.形成机制、经验反思及对中国城乡空间格局演化的启示和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城市“残余空间”与户外活动调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志明  袁野  王飒 《新建筑》2001,(5):57-59
通过对城市“残余空间”的调研与分析,指出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关注这些微小的城市空间,关注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的人的心理特征,才能营造一个富有层次、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4.
李晓梅 《建筑》2005,(8):91-92
建筑群与城市空间建筑不应当是城市空间中的孤岛,它应与城市空间互为界定并紧密联系。北京曾名为“北平”寓意北方平安。公元1267年北方游牧民族的领袖忽必烈统一中国并在金中都的基础上建立了元大都,后又经数次焚毁与兴建,渐为明清北京的型制。绵延封闭的城墙,象征至高无上皇权的南北中轴线,中轴线上无比宏伟壮丽的宫殿, 严谨布局的方格路网,嵌入网中曲折动人的三海,还有北京的胡同、四合院、青的瓦、灰的墙……  相似文献   

5.
韩英 《中州建筑》1996,(3):2-3,54
1 前言 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绿化等因素,以多种形式的组合,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城市空间。各种形式的城市空间,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这些空间序列相互关联并和谐地统一于一体,就产生了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城市宏观空间。 城市宏观空间艺术,是由与城市宏观空间有密切联系的“视觉艺术”、“时间艺术”、“情感艺术”和“实用艺术’等熔为一炉而形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原型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居住街坊模式和60年代基于邻里单位模式发展起来的居住小区规划理论。当时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是“居住区——小区——组团”的三级结构形式。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的打破,探索新型适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城市居住空间形式引起了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和研究者的关注.随着国家试点小区的探索.推行,居住空间逐步形成“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组织结构和对三级结构改良形成的“小区——院落”的二级组织结构。这些组织结构都是以基于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进行组织,  相似文献   

7.
中国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面貌和格局都在发生着变化。在福州,一种所谓大盘式的开发模式主导了城市新区的开发。大盘形成了相对自足的居住体系,但城市却被封闭的大盘所割据,小区内的公共空间生长而城市公共空间相对萎缩。这种现象和开发、管理方式及居住安全感存在互动关系。开放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大盘封闭的格局依然伴随着新城区的拓展。  相似文献   

8.
缪朴 《新建筑》2009,(3):22-23
缪朴有很多关于普通人生活空间的论著,例如他编著的《亚太城市的公共空间》,又如《城市生活的癌症——封闭式小区的问题及对策》以癌症比喻流行的封闭式小区,并就城市生活被割裂等社会问题对其进行了批判;《谁的城市?图说新城市空间三病》指出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属于普通市民的公共空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新城市空间呈现出“橱窗化”、“私有化”、“贵族化”的病态特征。因此在组稿过程中,编辑很想约到他的稿件。可惜时间不凑巧,缪朴无法写正式的文章,但是他很热心的两次来信,提供的信息同样有价值。因此将缪朴的来信稍作整理,经他许可发表于此。  相似文献   

9.
外部空间设计二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历史表明许多有魅力的城市不仅因为它们拥有许多优美的建筑,还因为它们拥有许多吸引人的外部空间,二次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的城市经历了一个“衰败——濒于死亡——复兴”的过程。在城市复兴运动中社会学家们将建筑环境和人联系起来,他们提出城市在功能上应是错综的,城市要能吸引不同层次的人,为人们提供各自的活动空间和场所。此外,人们还需要有积极意义的社会交往,因而“城市设计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增加建筑与街道间的中间地带的空间”,“这是个能够适应气候的和生态条件的区域。……从而为城市设计和建筑提供了特殊的质量。”这些空间可以是公共的或是半公共的、它们丰富了城市生活,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  相似文献   

10.
城市居住区公共绿地开放空间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飞  鲍家声 《华中建筑》2005,23(1):129-132
当前国内居住区公共绿地普遍布局零散小区绿地与城市空间、小区内部中心绿地与组团绿地之间都缺乏必要的内在联系,由此导致其空间封闭,并间接影响了居住区城市道路景观。该文结合实际调研和实例研究,针对现状,提出将小区公共绿地视作独立的绿规划设计,并对城市有限度“分层次开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王璐  汪奋强 《城市规划》2002,26(10):65-67
1 引文现代城市设计运用的各种空间分析方法 ,随着城市设计本身的发展演变已逐步完善起来。这些分析方法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采取的调查方式也有所区别。其中 ,空间注记分析方法综合了基地分析、序列景观、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等环境分析技术的优点 ,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所谓注记 ,是指“在体验城市空间时 ,把各种感受 (包括人的活动、建筑细部等 )使用记录的手段诉诸图面、照片和文字”① 。所有有关人、行为、空间和建筑实体的要素 ,无论是数量性的还是质量性的 ,都是注记分析的客体对象。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的学者雷蒙德…  相似文献   

12.
袁红  孟琪  崔叙  潘坤 《室内设计》2016,(1):88-94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处于岩石封闭 系统中,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在设计及表达 上具有较大差异。通过对地面建筑及城市 设计方法的类比,基于凯文·林奇所提出的 城市设计五要素,研究城市中心区地下—地 面“双层”城市设计方法,旨在消除地下街的 迷途感并增强地下空间开发的系统性。提出 地下空间城市设计需要与地面城市相对应, 包括“区域:空间的分区主题设计”,“节 点:地下空间节点创造”,“标志:地下空间高 潮点及中心”,“边界:地下空间界面设计”, “路径:导向系统及导视系统”五个方面, 并形成地下、地面立体对应关系,构建完整 的“双层”城市空间系统,为整个城市系统 服务。  相似文献   

13.
谈中西方首都城市轴线发展背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董珂 《城市规划》2003,27(12):89-92
与绘画、音乐、雕塑乃至建筑等艺术形式不同 ,城市轴线空间的形成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而且往往经历了很长的发展时期。因此 ,城市轴线形态是一个或多个“群体”力量的结晶 ,肩负着多重的“使命”。这些“群体” ,大到国家 ,小到开发商 ,利益各不相同 ;而这些“使命”大体可以概括为非物质层面和物质层面两个部分。从非物质层面来看 ,城市轴线必然代表建造它的群体力量的利益 ,这可以理解为城市空间建设的“外部动因”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社会等多个方面 ;除了这些显意识的“外部动因”以外 ,还有一类因素影响到城市…  相似文献   

14.
顾玄渊 《城市建筑》2014,(10):37-39
城市设计在中国目前的规划体制下趋于式微.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在不同空间层次的工作开展存在差异,但两者的核心都是“空间问题”. “蓝图式”的城市设计对中国过去30年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在公共政策论基础上形成的、针对单个项目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一直未被广泛应用.本文提出在中国“管理控制”体系下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难以借鉴国外“开发营造”模式下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因而有必要以“空间问题”为导向,将不同层次的空间问题贯穿始终,以便更有效地层层聚焦,自上而下地传递空间策略信息,构建适合中国规划体制的一种全过程式城市设计.  相似文献   

15.
徐宁 《华中建筑》2011,29(12):134-136
为了解决大城市伴生的交通问题,城市高架桥应运而生,并成为城市的重要空间特征.当前许多高架桥陷入了“功能——经济”自我封闭的误区,并对城市空间产生了破坏,为人们所诟病.但当我们回到城市之中,把高架视为实实在在的建筑,完整的城市中的空间体系,并对其作本质性的研究,高架桥以及其主导空间的特殊形态仍然可以在城市整体空间中起到积...  相似文献   

16.
王添翼  荀平 《华中建筑》2009,27(2):153-156
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的城市和乡村共存的二元现象。本文立足于山地条件下城中村的空间特殊性,通过对重庆市沙坪坝区城中村“后山坡”的调查走访,由外而内地解析其独特的空阃形态,记录其特征与肌理,执意纯粹地反映该地块的空间状况,旨在强调部分城中村的空间形态意义,建议尊重和保留其空间肌理。“城市孤岛”则是该文中对后山坡片区空间形象的总绘。  相似文献   

17.
自1990年代初以来,西方的城市研究学者对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来自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城市经济、社会学、建筑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得以互相交叉、补充,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的大致图蒂。该图景立足于西方的研究视角,将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早期传统城市公共空间、晚期传统城市公共空间、通商口岸与民国时期的城市公共空间、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市场经济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各个阶段,影响城市发展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皆不相同,由此形成了在物质形态和公共用途上都迥然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归纳起来,西方的研究成果表达了贯穿整个演变的3个重要变化:从“强权政治”到“商业社会”、从“控制”到“脱离”、从“封闭的墙”到“开放的街道”。  相似文献   

18.
友好边界:住区边界空间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扬  钱才云 《规划师》2012,28(9):40-43
我国住区模式源于"邻里单位"和"单位大院",以封闭的姿态面向城市,被喻为"孤岛"和"碎片"。住区与城市的隔离,带来了城市结构的破坏、街区尺度的增大和城市交通的拥堵等问题。鉴于此,有必要探索与城市良性互动的"住区友好边界空间"的设计策略。设计策略包括:内向延伸城市街道空间,面向城市开放住区边界空间,构筑融入街道生活的住区边界空间网络。  相似文献   

19.
当代社会加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也在随之产生根本变化,并形成一种被称为“后城市公共空间”的新城市空间概念。文章在简要回顾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所具有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后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小区”是一个源自苏联的概念,是一种具有社会空间意义的住区模式。1950年代中后期“小区”的概念被引入我国,在我国的城市及社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小区”概念起源与移植的回溯,能够厘清我国现代住区的发展渊源,并明确我国住区的特色。文章以洛阳涧西工业区的工矿企业住区为例,尝试分析“小区”在工业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对于城市形态及社会空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