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现代医疗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转变的特点,现代化医院建筑应具备的条件也发生了转变,即从关注建筑场地、建筑、建筑设备、医疗配套设备、医院卫生等,向更高要求转变。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以及 傣族文化的多重影响下,传统布朗族民居建 筑的形制发生了改变,这一由传统民居向现 代民居转变的过程正逐步受到学界的关注。 论文以云南芒景地区翁基寨为研究对象,通 过对布朗族民居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建筑 材料与建房风俗等方面的深入调查与分析, 总结其发展变化的动因与趋势,以期对澜沧 地区民族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建筑》2016,(18)
正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把绿色建筑建设放到核心位置,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关注建筑的居住功能转向关注建筑的健康、美观、人性化,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从建筑单体向区域融合、从单项技术运用向综合技术集成转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潍坊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近些年,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物建筑保护领域里,在原先注重物质实体  相似文献   

5.
王雷 《城乡建设》2005,(11):38-38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部强调今后抗震防灾工作应实现四个转变。从房屋建筑设防为主转向提高市政设施的抗震能力。从城市房屋建筑抗震向城乡房屋建筑抗震并举。从应急预案编制和颁布转向日常演练和救援措施落实。从注重新建筑抗震设防转向注重使用过程中维持设计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思维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逐步从小规模的分班化教学向规模化资源整合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逐步向以幼儿为中心注重个性培养的活动主导型教学理念转变。针对这一思想转变,宜兴市实验幼儿园建筑设计尝试从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有目的地通过总体环境规划、形体空间设计与材料细节构建,关注游戏和参与的重要性,促使幼儿个性得以充分、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4,(9)
建筑造型从方盒子向着意像性建筑的转变依托于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其转变体现在由方盒子本身产生的变化,此外还有建筑造型采用"仿生"和"拟物"两种方式"形象联想"的方法产生的变化,从方盒子到意象的转变是建筑发展的极大突破,建筑的存在可以为历史、社会、地城服务,也让建筑更加具有人性关怀和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8.
要]武汉市整个城市迄今为止建筑形态的演变过程,近代史前后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起到主导作用。讨论武汉近代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亦是讨论武汉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空间的价值态度。该文以武昌区昙华林历史文化片区为例,从片区概述、遗产保护成果分析、遗产保护成果反思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着重在"保护"二字上,做到"修旧如旧",同时慎重地重新考虑历史建筑在当下时代、空间里的功能定位。即"根植于传统,关注古今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徐鹏  倪阳 《建筑技艺》2021,27(4):94-96
从阿尔多·凡·艾克早期的人生经历与际遇(1940—1960)出发,浅析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对其早期建筑思想塑形的影响——对人本主义精神的关注与诠释.人本主义精神是阿尔多·凡·艾克推动现代建筑从教条的功能主义向多元化现代主义转变的重要源动力,并对之后的建筑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江津是重庆市林业大县(市)之一。近几年来,该市坚持“六个结合”,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完成封山育林18.26万亩,人工造林13.34万亩,林业建设发生了可喜变化,实现了“六个转变”。一是在指导思想上,从注重经济效益向强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方面转变;二是在森林资源蓄积上,从缓慢增长向持续较快增长转变,森林面积不断扩大,蓄积逐年增加,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28.90万亩,  相似文献   

11.
褚尉淇 《建筑科学》2022,38(1):后插7-后插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建筑的保护逐渐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城市残留历史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性和文化性,我们应该注重探索更有效的保护策略.目前在城市残留历史建筑的保护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进而用更科学的方法对建筑进行有效保护.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入手,探索城市残留历史建筑保护方法,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意义,促进...  相似文献   

12.
从1992年启动府南河综合整治,到20世纪初大规模旧城改造,再到以公园城市统领的城市有机更新阶段,成都城市更新已经走过近30年的历程.回顾这一历程,成都城市更新至少发生了三大转变:一是更新目标从单一化向集成化转变,不再过度关注城市开发建设的规模和数量,更多关注城市发展治理的内涵和质量,推动更新单元内历史文化保护、人居环境优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地下空间综合开发、老旧小区改造、绿色交通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等工作集成推进、多维更新;二是更新方式从碎片化向成片化转变,摒弃点状式、碎片化的传统旧城改造模式,集中成片推进系统更新;三是项目建设从前后端脱节向全链条闭环转变,建立更新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治理一体化机制,解决过去策划设计和建设运营无法有机衔接的问题.新的阶段,成都市涌现出一大批体现公园城市发展理念、注重文脉保护与传承、推动产业转型和旧城复兴的城市更新示范项目,以下通过对华兴街街区综合提升、八里庄工业遗址片区更新、抚琴街道西南街更新案例的分析探讨,总结提炼成都城市更新创新做法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孙超法 《建筑创作》2007,91(1):150-153
由单层向多层演化的建筑表皮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建筑要素,本文论述了当代建筑表皮设计的三个主要趋势;注重建筑表皮的材料及其构建的艺术表现;反映信息时代特征的媒体化建筑表皮;探索积极调节而不是被动保护的建筑表皮,回应当今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新建筑》2017,(1)
迪特玛·埃伯勒教授在访谈中提出,面对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建筑行业从要求数最逐渐向要求质量转变;提出了建筑设计如何应对未来的三个要点:优化利用土地,尽量建设高密度街区,注重公共空间质量;考虑建筑在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减少资源利用。最后埃伯勒教授阐述了他对建筑各组成部分及其生命周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上海在城市更新和建筑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引起了中国建筑学界和国际同行的关注。有关建筑保护的理论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历史建筑保护运动的发展过程;二是对西方典型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法规的研究。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技术性成果与历史建筑保护理论方面获得的研究成果没有足够的关联,“高”层面的理论无法直接指导“低”层面的技术手段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发挥正确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建筑企业推进两个根本转变的若干思考·毛益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也是振兴和发展建筑企业的必由之路。在推进建筑企业两个转变中,理...  相似文献   

17.
罗兰  魏睿 《住宅科技》2023,(7):38-43
我国城市建设正经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发展的转变,老城区保护与更新更加关注民生和广泛的社区营造。文章分析了嘉兴市原城东社区基地现状及存在问题,在尊重老城区原有空间结构前提下,运用城市有机更新理论,从打造弹性街巷、消解学校边界、活化剩余空间等3个方面回应基地问题,对社区内辅成小学周边环境进行实验性的、小规模的微更新改造,通过谨慎的改造与批判性的重构,提升社区空间环境品质,探讨当下嘉兴老城区保护更新与活化利用的具体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中国迎来了又一轮医疗设施建设的高潮,新建及改扩建医疗建设项目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人对社会医疗保障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就医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成为了当今中国医疗建筑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同时随着现代医疗理念与医疗技术的发展,医院建筑正在从治疗机器向更关注人健康、安全的人性化空间转变,从特殊化向去特殊化转变,从孤立  相似文献   

19.
“2004年.中国消费了全世界钢材总量的36%和一半的水泥。”“世界银行预测,从现在到2015年,全世界将有一半新建筑建在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如果不注重资源和环境保护.中国将偏离可持续发展目标。一个单体建筑的能耗和环境影响最多为70年,一个小城镇的能耗和环境影响将是一两个世纪。中国应尽快引入‘绿色建筑’概念。”在日前清华大学举行的建筑节能学术周上.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国际能源项目主任瓦特申表达了对我国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金磊 《城市住宅》2017,(12):11-15
<正>近年来,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建筑思想、建筑艺水及技术的发展脉络出发,论述20世纪建筑遗产对当前及未来的影响,解析20世纪建筑与建筑师被关注的原因,研究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建筑,从多方面探讨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要点,分析其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