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州建设》2011,(17):54-56
农民工中有中国经济发展最需要的蓝领工人 “城市发展的动力来自经济的发展。没有经济发展,城市就会成为‘鬼城’、‘空城’。”龙永图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有两个基本动力,一个是工业化,一个是城市化。但要达到一些发达国家现有的城市化水平,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将持续40~60年。  相似文献   

2.
《中州建设》2012,(4):62-62
从影Ⅱ向面影响力较大的角度看,中国社会矛盾问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生长点:第一。劳资矛盾。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农民的数量必然会越来越小,劳动者也就是雇员的数量必然会越来越大,而且,劳资关系必然涵盖绝大部分的社会经济领域。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2005年“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近十几年来最好的时期,但是农民失地、收入差距加大等引发的七大社会问题困扰着中国的发展,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近代和现代经济发展的伴生物。同时,城市化也是世界现象,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潮流,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规律。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城市化的过程,离开工业化的带动和城市化的支持,也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实现全面的现代化。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特色。21世纪,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新时期,走着一条具有自己特色和新型的城市化道路,出现了许多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陈淮 《中州建设》2011,(18):54-55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何时“农民工”一词消亡了,城市化才算真正成功改革开放以来,单从城镇人口的绝对规模和所占比重两个指标看,中国城镇化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在这个人口规模中,至少有超过四分之一的部分是“伪城市人口”。  相似文献   

6.
7.
浅议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操作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昕 《城市规划》1999,(2):41-41
1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政府对历史街区的保护缺乏应有的重视保护区传统特色的保存和强化需要政府长期的资金投入,只是这种政府行为所产生的效果与回报是一种长期而缓慢的效益,与改造更新为城市和居民带来的瞬时变化无法相比,短...  相似文献   

8.
对于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系统优化和社区邻里活力恢复,上位规划中已提出相关要求。以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为典型案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以街巷建成环境为核心的“公共空间网络”和以居民社会活动为核心的“日常生活网络”之间的关系,探究大栅栏空间结构的网络结构特征,以及成为日常生活载体的公共空间位置和功能特征与产生社会隔离的公共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公共空间网络形态影响日常生活轨迹;空间公共性和多元性的培育是街区层面社区活力营造的关键;空间分异触发街区社会隔离。以期为下一阶段的街区更新规划提出以公共空间结构优化配置和社区邻里日常生活活力恢复为导向的更新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产阶层化——城市社会空间重构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诠释了中产阶层化的基本概念,然后在回顾中产阶层化研究的三大理论视角的基础上,对国际上若干典型国家的城市中产阶层化进程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阐明了国内城市中产阶层化的研究背景、研究状况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广西土木建筑》2012,(4):115-115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何镜堂指出,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和新工艺得到广泛应用,新思想、新理念正在改变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使建筑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王苑  邓峰 《现代城市研究》2009,24(11):60-64
历史街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类型,其更新过程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文章从空间生产理论入手,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分析了更新前后社会结构以及街区空间类型的变迁过程,认为这一过程在消解了街区原有传统社会关系的同时,构建了另一种开放的社会结构体系,由此产生新的空间生产需求并反映在空间景观的改造之中,这在本质上无法实现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最后提出控制空间使用主体的替代,促进街区的渐进式更新是一种较适宜的历史街区更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关注于中国城市社会分化、居住空间分异、社会流动、居住流动等问题的研究,并将其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予以考虑;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逐步从宏观的社会描述转向社会空间演进机制的深刻剖析,中产阶层化、郊区化、"城中村"、边缘社区、城市贫困等敏感问题得到更多的关注,"社会--经济--制度"的三重转型成为这些研究的注脚.  相似文献   

13.
以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为例,调研分析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过程中出现的旅游绅士化现象及其影响。对平江路原住民(包括已搬迁的原住民)、更新后入驻的商户、游客等不同人群分别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从街区社会群体结构的转变、对多元社会群体影响的差异、被置换阶层的社会空间特征3方面分析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绅士化产生的社会空间影响,并对未来旧城更新规划提出改造意见。  相似文献   

14.
历史街区在今天面临着大量的问题,城市的不断扩建,传统空间的消失,一些原本可以遗留下来的元素也随之湮灭.声音也是有其存在的空间的,这个空间是我们看不到的空间,声音时刻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虽然现在很多声音没有了,传统的空间场所也消失了,但我们也有必要对社会历史声景进行研究.让一些有价值的社会历史声景在历史街区更迭中延伸下去,试图将这种声景的研究作为一种设计的手法和参考用于历史街区的建筑设计中.  相似文献   

15.
杨俊宴  史宜 《建筑学报》2015,1(2):119-124
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社会空间特征进行深入解读,结合地方实践经验,提出基于"微社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以"微社区"的形式划定街区内的基本社会空间单元,以达到在规划中保护街区居民社会生活的目的。结合广州市和平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从街区更新策略、社区组织策略和实施保障策略的角度入手,探讨"微社区"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州建设》2012,(7):50-51
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发展史看,一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市化。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在英国著名记者乔纳森·沃茨的眼中,中国近9年的岁月是用水泥和钢材堆砌起来的,经济发展使中国偏远地区的经济也被带动起来。他同时指出发展中的问题——生态空间的不足拖慢了中国飞奔的脚步。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者,2012年中国的燃煤量,可能将占全球消耗量的一半。  相似文献   

18.
吕维娟 《城市规划》2006,30(10):80-84
对约翰·弗里德曼所著《中国城市变迁》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重点解译了他如何以历史文化角度看待中国当前在城市管治制度、民间社会、农村城市化、农村人口流动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极富中国色彩的社会政治内涵和丰富的市民生活,却往往在宏大叙事和中心聚焦的研究视角中被忽视.文章回顾了中国城市街道的形成,并着重探讨其演变历程中的四个关键时期;进而借助社会空间分析视角,提出了街道作为权力再现、社会领域和生活空间等特色的形成机制;以求应对当前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冲击,为探索本土社会文化影响下的街道模式和活力再造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北京作为古都,保护与发展一直是北京面临的最大任务。特别是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各界纷纷呼吁加大名城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