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唐钢动力厂3#纯凝发电机组凝汽器在投运的一年内,每次清洗完20天左右即出现真空度降低、排气温度升高、发电效率下降的情况。加装自动除垢强化换热装置,实现了实时在线清洗,保持了较低的机组汽耗,提高了机组发电效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纵向涡发生器翅片管强化传热的机理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换热器新型翅片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对进口轴向叶片旋流器强化管内换热进行了试验研究,提供了传热和阻力的试验数据,分析了旋流器结构参数,管内Re数,试验段长径比对传热和阻力的影响,得到了传热和阻力准则关联式,并对旋流器强化管内换热的热力性能进行了定量评价。试验表明:在试验范围内使用进口轴向叶片旋流器来强化管内换热总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脉动流中圆柱体的对流换热特性,搭建了脉动流强化传热实验台架,研究不同雷诺数(Re=563 1689)、脉动频率(f=15 59 Hz)和压力振幅(prms=25~150 Pa)的脉动流中平行圆柱体的对流换热问题,获得了相对努塞尔数的经验公式Nur(f,prms,Re)。结果揭示了低频脉动流能显著增大平行圆柱体的对流换热系数,最大相对努塞尔数可达4.5以上。此外,固定雷诺数和脉动频率时,圆柱体表面平均温度随压力振幅的增大而非线性下降,但相对努塞尔数随压力振幅的增大而线性增加;固定压力振幅和脉动频率时,相对努塞尔数随雷诺数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螺旋槽管强化管内换热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电厂锅炉管式空气预热器的管内运行工况,对螺旋槽管管内流动阻力和换热性能进行的试验研究,分析了管内Re数、槽深以及节距对螺旋槽管管内阻力和换热的影响,得到了管内阻力和换热的准则关联式,并对螺旋槽管的热力性能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利用超声波传播于液体引起的气泡共振作用,应用于处理水箱内表面的污垢。根据除垢的各项参数以及除垢参数精度的要求,设计了超声波除垢的电源系统与水箱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水箱内部的不同位置除垢效果是不同的,根据不同参数位置选择超声波换能器安装的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7.
扭速插入螺纹管复合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对新型节能元件-扭带插入螺纹管进行了复合强化传热的阻力试验,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知螺纹槽方向与扭带旋向相反且接近90°时效果最好,在相同泵功耗,相同传热面积下其最大换热量可提高83% ̄140%。 相似文献
8.
不锈钢多向扰流强化换热管在南昌电厂凝汽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不锈钢多向扰流强化换热管的强化换热原理及其在南昌发电厂汽轮机凝汽器中的应用情况,并对节能效果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扭带插入螺纹管复合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对新型节能元件———扭带插入螺纹管进行了复合强化传热和阻力试验,并进行研究和分析,得知螺纹槽方向与扭带旋向相反且接近90°时效果最好,在相同泵功耗,相同传热面积下其最大换热量可提高83%~140%。图5表2参9 相似文献
10.
以 #1真空机油为实验工质 ,对水平光滑管内层流流动换热进行直流高压电场强化 (EHD效应 )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外加直流高压电场能对管内层流强制对流换热起着很好的强化作用 ,其换热系数强化率主要与外加电场强度及热通量等因素有关。在相同传热面积、泵功的条件下 ,当外加电压为 3.3k V时最大换热强化率可达 3倍左右 相似文献
11.
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流动与传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壳程结构的管壳式热交换器壳侧流动的流型、流阻及其传热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表明 ,直挡流板的壳侧流道由于存在滞留区 ,流阻高且不利于换热 ,螺旋板的壳侧流道的Nu比直挡流板高 4 9.4 % ,而具有螺旋板和多孔介质组合的壳侧流道的对流换热系数比直挡流板高 79.5%。同时得到了最佳螺旋角为 4 0°,多孔介质的最佳孔隙率为 0 .985。图 9参 6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 fluent数值模拟的方法,将内插弹簧管与光管的对流换热特效进行研究,得到内插弹簧管比普通光管具有更优的传热性能,并分析其原因。引入综合性能评价标准指数,对不同水流量下的换热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得到在热水器水流量工作范围内管内弹簧有一定的强化换热效果。为便于热水器扰流弹簧的选择,本文进一步在研究扰流弹簧的尺寸对强化换热的影响,对不同钢丝直径、不同弹簧外径、不同节距的弹簧进行对比研究,为燃气热水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电机、变压器等主要电力设备的冷却技术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传热强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前景,从而为电力设备的热设计及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翅片管外有机工质换热特性(凝结换热系数及液膜热阻)影响冷凝器的换热性能。理论模型基于努谢尔修正膜理论,为提高计算精度,将翅片管沿管周向划分有限个微元角,建立各个微元角内翅片侧壁和翅片间基管处的层流膜状凝结换热模型,迭代求解各个微元角内的壁面温度,根据各微元角壁面与饱和蒸汽温差,推导翅壁面及翅间基管上的液膜热阻和换热量,最后求解管子平均换热系数。管壁温度随圆周角θ增大而减小;翅壁及基管上液膜热阻随圆周角θ增大而增大;基管上液膜热阻大于壁面上液膜热阻。与实验值比较,理论模型计算精度高于积分解法计算值。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用于大功率模块冷却的新型冷板,该冷板的流道结构为S型且流道内置有分流片.首先对该新型冷板以及传统直线型流道和S型流道冷板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仿真研究.对比了3种冷板的流动性能和换热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新型冷板具有较好的流动换热综合性能,在相同的进口流速和进口温度下,该冷板上芯片的最高温度比直线型冷板上芯片的温度低19℃,比S型冷板上芯片的温度低23℃.对其传热性能进行的实验测试验证了仿真结果.最后,通过仿真对新型冷板双面布置热源的情况进行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双面布置热源时冷板上的热流密度加倍,但芯片的温度却只升高约20%,从而证明采用冷板散热能够成倍提高功率模块的集成密度.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铜管脉动热管实验台,分析水冷条件下充液率、工质、倾斜角和是否为闭环路等因素对脉动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充液率的增加,整体热阻变大,原因是管内的工作流体增加,流动摩擦阻力增大,气泡的份额减小,脉动驱动力减小,加热段冷却段的温差增大;选用蒸馏水、无水乙醇以及丙酮为工质时,丙酮在脉动热管中更容易形成循环流动而使得传热性能增强,热阻最低;不同倾斜角的实验中,垂直底加热时脉动热管热阻最低,表明重力在工质回流到冷却段起到重要的作用;环路型脉动热管传热性能在相同条件下要比非闭合回路脉动热管传热性能好。 相似文献
17.
电站锅炉过热系统分布式传热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热量来源将过热系统传递的能量分为屏前/屏后烟气辐射、屏间烟气辐射、炉膛火焰辐射、炉顶管辐射、管屏表面自身辐射以及对流传热6种类型。将屏前/屏后烟气辐射以及炉膛火焰辐射视为烟黑体窗平面的辐射,在此基础上把6种类型的传热归结到一个封闭系统内,进而建立了一种可同时反映各种不均匀性因素的过热系统分布式传热模型。应用模型对某台300MW机组后屏过热器热流分布进行模拟,揭示了各种类型热流的不均匀性和对总传热量贡献的差别。该模型可以用于过热系统的分布式热力计算,并可为过热系统分布参数动态模型的建立提供必要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8.
19.
在火电机组直接空冷凝汽器中采用空冷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富煤缺水地区火力发电对水资源的消耗。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锯齿形短翅片应用于火电机组直接空冷凝汽器扁平管空气侧强化传热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采用所提出的扁平管交错蛇形短翅片结构,与传统的连续蛇形翅片相比,在各种迎面风速条件下均能起到强化空气侧传热的效果。随着短翅片交错排数的增加,翅片变短,强化传热的效果更为明显。在n 5时,强化传热综合性能评价准则数(performance evaluation criteria,PEC)可达到1.05~1.09;但随着迎面风速的增加,流动阻力的增加变得更为显著,强化传热的效果受到抑制。利用实际数据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对计算域网格数进行校验,结果表明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