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洗涤废水循环利用的混凝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娟  许兆义  郭晶晶 《山西建筑》2004,30(23):96-97
针对洗涤废水的循环利用问题,利用三氯化铁、硫酸铝、PAC(聚合氯化铝)对洗涤废水分别进行了混凝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指出PAC为洗涤废水循环利用的最佳混凝剂。  相似文献   

2.
造纸废水与印染废水混合处理实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收集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将造纸废水与印染废水等比例混合,采用矩形隔板混合调节池,使废水pH值达到最佳状态,并利用混合废水中的余氯进行脱色,最后经过混凝和生物接触氧化进一步处理。  相似文献   

3.
《四川建材》2016,(5):36-37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以及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和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大家对水污染的观念越来越淡薄,此现象直接导致水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本课题以酸性废水为研究对象,根据煤矿废水的水质特征,针对处理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混凝吸附操作步骤进行理论和实验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为降低吨钢耗水量及改善循环水用水水质,武汉钢铁集团鄂城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建设了废水处理一、二期工程.该公司的综合废水处理站将厂区废水及部分生活区的生活污水收集混合进入以平流沉淀池/高效沉淀池/V型滤池为主体工艺的处理系统,系统出水水质满足企业回用水要求,返回厂区循环利用,实现了钢铁废水的无害化处理与阶梯利用.同时,介绍了废水处理系统出水回用作厂区高炉循环冷却水补水、汽机循环水补水及高炉煤气洗涤水的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广东省某牛仔服装洗水有限公司洗漂废水处理工程的工艺参数、调试过程和运行效果。该工程设计处理能力为2000m^3/d,采用混凝沉淀+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砂滤+消毒工艺,运行效果较好,出水水质优于《广东省水污染物限值》(DB 44/26--2001)的标准,其中50%的出水回用到了洗漂工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腈纶纱染色废水预处理工程的设计与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厂内处理水质达到接管标准,采用水解/塔式生物滤池和混凝沉淀工艺作为腈纶纱染色废水预处理工艺。工程运行表明,原水COD≤1600mg/L时,适当增大回流量,水解/塔式生物滤池对COD的去除率可达57%;再经混凝沉淀处理,可去除45%的COD,出水COD〈380mg/L,能满足接管要求。另外,出水色度、SS也优于接管标准。因此,采用上述工艺对腈纶纱印染废水进行预处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也是可以接受的(运行费用为1.82元/m^3)。  相似文献   

7.
采用混凝、沉淀-砂滤-GAC-UF工艺对洗车废水进行回用处理,结果表明该工艺的处理效果良好,出水水质可满足洗车水回用的水质要求。混凝、沉淀、砂滤预处理工艺对浊度、LAS和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可大大减轻后续深度处理工艺的负荷,延缓GAC/UF反应器的堵塞进程;GAC单元对LAS的去除率〉70%,是整个系统去除LAS的主要单元;UF单元对浊度的去除率〉90%,是出水浊度的有效控制单元。采用该工艺处理洗车废水并回用,每年可节省费用约1.2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采用小型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处理沈抚灌渠内综合废水。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气水比为6∶1、水力负荷为1.5 m3/(m2.h)的最佳反应条件下,BAF对COD、NH3-N和浊度的去除率均达到了90%以上,出水COD≤60 mg/L、NH3-N≤10 mg/L、浊度≤10 NTU,出水各项污染物指标均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和/微滤工艺处理重金属离子酸性废水,考察了pH值、搅拌方式和搅拌时间及投加絮凝剂对各金属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的最佳pH值宜控制在9.0-9.5;机械搅拌的处理效果要优于鼓风搅拌的,搅拌时间控制在60min左右为宜;投加絮凝剂有助于对金属离子的去除,且加入絮凝剂后混合液中的颗粒粒径变大,分布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10.
沙县采石场生产废水含有高浓度的SS和较低浓度的COD,经实验室模拟试验确定采用沉砂-混合-反应-沉淀工艺,介绍了该工艺的设计特点及参数。运行结果表明,出水ss平均浓度仅为3.7mg/L,对其去除率高达99.9%;出水COD平均浓度为12.5mg/L,对其去除率为91.6%;处理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达标尾水可作为生产用水循环再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