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采用真空电磁感应熔炼炉制备了ZL101-xCr(x=0、0.1、0.2、0.3、0.5、0.8wt.%)铝合金。利用OM、XRD、SEM、EDS及TEM等测试方法,表征了不同Cr含量实验合金微观组织,并测试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实验合金主要物相包括初晶α-Al、(α-Al+Si)共晶、Al13Cr4Si4、α-Al12(Cr, Fe)3Si2、富Fe相(β-Al5FeSi和π-AlSiMgFe)。添加微量元素Cr后的实验合金组织均得到细化,随着Cr含量的增加,α-Al树枝晶趋于等轴晶转变,共晶组织区域变窄,富Fe相和共晶Si尺寸变小,在合金共晶组织中形成了Al13Cr4Si4、α-Al12(Cr, Fe)3Si2相。添加Cr元素能够提高合金的过冷度,这对细化合金组织具有积极作用。当Cr含量为0.3%时,铸造合金组织细化变质效果及其力学性能最好,抗拉强度、伸长率分别为182.88Mpa、3.38%。  相似文献   

2.
合金元素对ZL107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ZL107合金的力学性能,研究了Ti、B、Cd、Mg、Zn、Ag等合金元素对ZL107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B使合金晶粒细化,改善显微组织;Cd、Mg、Zn可以提高合金的抗拉强度和硬度;而Ag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合金的伸长率。通过加入以上几种合金元素并配以合适的热处理工艺,可以进一步提高ZL107的综合力学性能。采用51012固溶处理和150℃时效处理时可以得到较好的强度和塑性配合。  相似文献   

3.
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高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82MnA钢线材的生产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4.
微量元素对AlCu4.5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强度铸造Al-Cu合金具有良好的室温和高温国强度,但它的热裂倾向性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通过对合金的收缩应变和热裂抗力及准固态力学行为进行测试,研究了微量合金元素(Ni,Si,Ce,La,Ti,Zr,Mn)对AlCu4.5合金准固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Ce,La,Ti,Zr合金元素能使AlCu4.5的热裂倾向性降低,加入质量分数为2%的Si会使合金的再辉现象非常严重,导致合金不可能有很高的强度而很快断裂,与其他AlCu4.5Si合金相比,AlCu4.5Si3合金具有很强的补缩能力,断裂应力值最高;La的加入能缩小二次枝晶间距,明显提高合金的抗热裂性能。  相似文献   

5.
合金成分对Al-Mn-Mg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力学性能测试、显微组织及断口形貌分析,研究了主要合金元素、杂质含量对Al-Mn-Mg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优化了Al-Mn-Mg合金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Mg主要起固溶强化作用;Mn可以改变含铁化合物的形态;低含量Si、适量Mn、Mg的铝合金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Al—Cu合金凝固过程中准固态力学性能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晓伟  曾明  吴学婷 《金属学报》1998,34(7):719-724
采用自制实验装置研究了Al-5%Cu合金在凝固过程中的准固态强度,强度增长率,断裂应变以及B,Ti,盐类细化剂和富Ce混合稀土对合金准固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金的准固态区即热脆性区,B,Ti和稀土都能降低合金准固相线温度,提高强度增长率和准固相线附近的强度。稀土的作用强于B和Ti,合金的中添加盐类细化剂后,合金准固态强度和断裂应变都比未加盐类细化剂的要低。  相似文献   

7.
陈渭臣 《铸造》1998,(3):33-35,41
系统对比了加Te及加Sr或三元钠盐对ZL104处理后所浇注金属型试棒(经T6处理)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Te的合金力学性能略低于Sr自理的,而略高于三元钠变质的;Te处理的合金具有长效性,熔体保温8h或3次重熔、每次保持6h,其效果不变,长效性超过Sr变质;Te处理的合金的伸长率较Sr处理的高40-50%,较三元钠盐处理的高1倍。  相似文献   

8.
向ZL107合金中加入不同含量的Ce,通过扫描电镜观测、力学性能、磨损性能和腐蚀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Ce对ZL107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L107合金经Ce变质后,共晶Si形貌由针状变为均匀分布的短棒状,且晶粒组织得到细化。变质后合金的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当加入0.3%的Ce时,合金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提高到198.7MPa和3.7%,耐磨性和耐蚀性分别较未变质处理的ZL107合金提高了61%和70.8%。进一步增加Ce加入量,变质效果变差,合金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9.
复合变质对ZL101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A1—5Ti-1B和A1—9Sr中间合金对ZLl01合金进行复合变质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变质与Sr变质相比,合金综合力学性能明显提高;从断口及断口金相的SEM图像上可以看出,复合变质处理后,共晶Si相的形态和分布有显著改善,断裂单元细小,断口上的韧性部分增多,这是综合力学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万能力学试验机测量了经电渣净化后的ZL205A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结果发现,经电渣净化后的ZL205A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大幅下降.利用直读光谱仪分析净化后试样的成分,发现净化后的ZL205A中Ti含量减少近48%.通过在净化后的铝熔体中补加Al-Ti中间合金,测量试样的力学性能,发现其抗拉强度为486.29MPa,和净化前的相当,但伸长率为11%,比净化前提高了100%.  相似文献   

11.
应用热力学计算对平衡条件下ZL107合金组织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了化学成分和温度对ZL107合金组织的影响规律,并对该合金的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ZL107合金中Al2Cu强化析出相开始析出温度及数量主要取决于Cu含量,增加Cu含量可以提高Al2Cu相数量及析出温度。在210℃以上时效会导致Al2Cu相数量下降。热力学计算确定的最佳固溶温度和时效温度分别在510~520℃和150~200℃之间,热力学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在直流磁场作用下ZL107合金凝固组织的变化,并对直流磁场影响合金显微组织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在直流磁场作用下,晶粒明显粗化;枝晶间隙中Si相和CuAl2相的形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央凝固组织中出现了明显的疏松;α(Al)基体的显微硬度分布呈现较大的起伏。这些主要是由于直流磁场对液态金属中对流的抑制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探针分析仪等分析手段,对ZL107铝合金摩托车减震器底筒的早期断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断裂零件材料中杂质元素含量过高,组织为数量很多的粗大针状粗,合金塑性的降低是造成减震器底筒发生早期断裂的主要原因,并通过试验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状态的ZL107合金在107℃的高温静态蠕变和循环蠕变的行为。结果发现:峰时效下,合金的蠕变抗力强于过时效状态下材料的蠕变抗力。 循环蠕变时材料表现出蠕变减速现象。经峰时效处理的ZL107合金在循环蠕变中表现出较静态蠕变低的激活能,用非热空位机制进行了解释,而经过时效处理的ZL107合金表现出高的激活能,滞弹性机制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宏观硬度测定及差热分析法(DSC)研究了莫莱石短纤维增强ZL107合金复合材料的时效特性,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GP区的形成因增强相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在140℃时效初期基体合金表现出较快的硬度增加趋势;在205℃时效,复合材料表现时效加速现象。随纤维加入量的增加,基体中二次Si的析出加快。  相似文献   

16.
利用金相显微镜和磨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NaF对铝硅合金ZL107的变质效果,并且通过空冷和水淬两种冷却方式研究冷却速度对变质效果的影响,对变质前后ZL107的合金耐磨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冷却方式对NaF的变质效果有一定影响;变质后合金的耐磨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OM、SEM和XRD研究了添加微量稀土元素Y对ZL205A合金的流动性及T6热处理前后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检测了合金的流动性。结果表明,当Y质量分数达到0.2%和0.3%时,合金的晶粒细化效果相对较好,随着Y含量的增加,θ相从沿着晶界的网状分布逐渐向局部团聚,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降低;微量Y会使ZL205A合金的流动性降低;Y质量分数为0.3%的ZL205A合金在T6处理后,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均大幅度提高;热处理能够降低合金中的成分偏析并能够改善材料的组织形态,促使合金具有相对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添加微量Y以后,晶界上的难熔化合物Al Cu Y促使晶粒内部的θ相数量减少,是造成合金力学性能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ZL107合金经Sb变质后,能有效地使共晶Si由板条状变为粒状与孤块状,使α-Al枝晶分布均匀,并使棒状Al2Cu向小颗粒状转化.加入0.20%的Sb变质时,合金组织最为均匀,力学性能也最好.Sb进入合金后,吸附在Si的表面,阻碍了共晶Si的生长,使共晶Si片厚度的增加受到了抑制,AlSb质点的增多为α-Al形提供支撑,使口α-Al枝晶变得发达,分布均匀.经过T6处理后,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