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比第三代标准具有更多的功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通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在任何地方宽带接入互联网,能够提供除信息通信外的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是多功能集成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或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因此,应该积极地发展和推广4G移动通信技术,文章将围绕4G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和要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给人们带来不少享受。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在我们还没有完全享受3G移动通信系统商所带来服务的同时,4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已经在逐步的进行着。本文简要分析了:(1)4G的网络结构;(2)4G的关键技术,如OFDM,软件无线电,智能天线技术,MIMO技术。(3)比较了3G和4G不同指标,分析了3G和4G采用的不同技术。(4)初步探讨了4G的现状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在我国正在大力推广4G通信,4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很多国家2013年就开始进行5G的研究。5G技术现在正处于探索阶段,它是2020年后应用的新一代通信系统。文章根据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趋势,分析了5G的特点、技术要求还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广西轻工业》2022,(1):66-68
本文介绍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用滤波组多载波(UFMC)特点。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技术(OFDM)是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佳选择。然而4G调制方式存在一些缺点,比如较高的峰均功率比(PAPR)和边带泄露。目前的4G系统依赖于OFDM波形,因此不能支持的多样性5G应用系统。本文讨论UFMC系统的PAPR和误比特率(BER)。通过仿真表明,与其他映射方法相比,UFMC系统的BER比正交幅度调制(4QAM)的映射方法小,但是UFMC系统的PAPR比OFDM大。当信噪比为5dB和16QAM映射方法时,UFMC的峰均比是8.235、OFDM是8.841。对于所有其他映射方法,UFMC系统的PAPR比OFDM系统大。因此16QAM映射的方法更适合于UFMC系统。  相似文献   

5.
时代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对于通信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强。现有的2G和3G网络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通信需求,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让通信技术获得更好地发展,随4G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发迫在眉睫。本文将通过对4G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进行简要阐述,并对4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以期为4G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发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高信息技术是当前时代的标志,通信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提高通信技术和保证通信质量就成为了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4G移动通信技术就应声而出。虽然4G移动通信技术满足了人们对信息传递速度的要求,但是现阶段4G移动通信技术存在安全缺陷问题,对社会建设的各方面造成了消极影响,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加以妥善处理和解决。文章通过分析4G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况及其安全缺陷问题,结合已有的研究和实际的案例,对4G移动通信技术与安全缺陷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具体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各行各业经济效益提升的方式之一,5G移动通信技术也成为如今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内容。移动通信网络流量持续增加,在4G基础之上,5G通信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和4G通信技术相比,5G通信技术的数据传输速度和覆盖范围更加广泛。随着终端设备种类的增加,如今,人们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频率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网络使用需求,5G通信技术应运而生。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也成为如今时代中比较热点的问题之一,基于此,该文针对5G通信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并阐述提高5G通信数据传输可靠性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4G技术在无线通信及高速率通信环境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其开放性和无线传播的特性使得4G网络安全性问题成为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介绍了4G网络技术的特点、网络架构、安全威胁并对4G系统采用的安全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防范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来自工信部消息,中国已在5G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主管部门已投入了约3亿元,先期启动了国家863计划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重大研发项目。在今年年初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5G被列为今年重点突破的核心关键技术之首。目前,5G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目标均已达成,包括密集网络部署、多天线阵列技术、用户速率、发射功率、频谱效率、能耗效率等与4G相比具有大幅度提升。目前研究显示,5G速率为4G的10倍至100倍,可达10GB/S。爱立信研究院院长Sara Mazur表示,与4G网络相比,5G网络不仅传输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的通信技术水平正在稳步发展着,在这样的背景下,4G移动通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4G移动通信技术是在3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上所形成的升级版,其通信有着更高的安全性和技术可靠性,对于移动通信行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能进一步的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文章主要对4G移动通信当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希望为通信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体系的不断健全,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得到发展,它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冲击。整体来看,4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市场普及。文章就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展开分析,进行其发展趋势及未来应用状况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其关键支撑技术的运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传统4G移动通信技术已无法满足当下物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需求,必须通过不断的创新和研究,逐步朝着5G移动通信技术体系方向过渡,这样才能顺应时代潮流,达到理想的发展目标。本文也会对物联网时代下5G移动通信技术的运用重要性以及应用现状进行着重的论述,并结合其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一些展望建议,以便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活动的总称。移动互联设备如智能手机等是人们使用最便利的上网设备。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解决目前大部分设备通过宽带转为Wi-Fi网络模式来处理大流量数据问题。以4G为龙头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了信息产业新革命。  相似文献   

14.
配电网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网的信息化、智能化是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可满足未来通信系统大带宽、低时延和广连接的发展需求,该文将从智能配电网现状、5G通信技术特点和智能配电网5G通信技术应用方案3方面论述。5G通信技术将成为支撑电力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将提高整个电力行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人性化及高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15.
如今的4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功能体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样的体验同样在不断翻新。4G技术增进了人们的交流交往,也同时带来了新的风险隐患。如今4G通信技术还存在很多安全缺陷需要研究解决。文章介绍了4G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与特征,并总结通信优势与关键技术,提出了4G技术的安全缺陷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为了能够进一步发挥通信技术作用,顺应多媒体业务与数据通信业务需求,我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也逐渐兴起,应用范围也愈加广泛,是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新高度。4G网络具备数据传输速度快、智能化程度高、覆盖范围广等优点,能够极大提高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基于此,文章重点从4G网络发展的关键基础作为出发点,进而提出4G网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移动的手机用户已经达到5亿,全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8亿;在技术层面上,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2G)和第二代半移动通信(2.5G)技术已发展成熟,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也在日益发展完善,日益发展的业务种类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运营商不断提高的客户服务质量,重视客户投诉。河北移动从2002年建设投诉系统,有力的支撑了投诉的处理,但是随着业务发展,投诉工单需要在更多的部门、更多的系统间流转,原有的系统在结构上和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投诉处理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从4G到即将到来的5G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5G通信技术拥有高速率、低功耗、低延时、高通信密度的特点,5G技术提供的高速率、高可靠性、低时延和高信息密度正在促进各行业格局发展,并随之产生重大变革。同时也对5G网络智能化技术、多天线传输技术、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新型网络构架技术、密集网络技术进行分析,提高我国在5G通信的领先地位,促进通信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5G网络,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它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为2019年最火的关键词之一。其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0 Gbit/s,比4G快100倍,这也意味着,在5G技术的带动下,数据生成的数量、交互的时效性、实时数据处理速率都将以倍数增长。5G技术在物联网、工厂自动化控制和未来的智能制造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研究预计:到2035年,5G将在全球创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从4G移动通信城市环境电波传播特性的测量原理作为出发点,浅要探讨了路径损耗的测试方法、测试模型的提取技术。希望能为我国4G时代的来临和4G移动通信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