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释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外源油气在三合村洼陷内部聚集成藏的问题,利用流体包裹体、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资料,结合典型井埋藏史与边界断裂演化史分析,从油气成藏期与运移路径演化2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反映成熟度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均证实,三合村洼陷存在东营组沉积早期、馆陶组及明化镇组沉积晚期油气成藏过程,早期油气主要源自渤南洼陷沙四上烃源岩,之后渤南洼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相继成熟供烃,构成了三合村洼陷完整的成藏序列。东营组成藏期,边界断层未能错开三角洲砂体,渤南油气可沿统一砂体直接向三合村运聚;晚期由断层、砂体及不整合构成的复合体系,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输导通道。油气正是通过“早期统一砂体运移”和“断层—砂体—不整合复合运移”等方式向三合村洼陷内部及其南部斜坡运聚,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2.
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探讨--以济阳坳陷为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肖焕钦  陈广军 《特种油气藏》2003,10(2):17-19,30
断层在油气成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多断型的含油气盆地。如何对断层影响油气成藏的各种因素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是多断型盆地勘探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以济阳坳陷为例,从断层的形成及其影响油气成藏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断层封闭性定量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小于10×10-3μm2,由于其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的特殊性,在油气成藏机理方面与常规油气藏存在根本的区别。该文从分析"根缘气"的形成条件及成藏特点出发,以模拟实验为基础,根据济阳坳陷致密储层特点,探讨油气成藏机理:致密储层油气运移成藏以超压充注为主,超压传递到达的边界就是其含油(气)边界,超压梯度大,油气充注的距离和圈闭滞留的范围就大,含烃饱和度也相对高。通过成藏相似性研究认为,济阳坳陷致密砂岩油气藏具以下特点:①烃源岩持续供烃,源内及附近储层蕴含着大量的分异性较差的油气;②致密砂岩储层"相势控藏";③具有大面积分布致密油气藏的条件,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4.
冀中坳陷上第三系油气藏成藏条件及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冀中坳陷上第三系油气藏成藏条件的系统分析认为.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下段产油层段以曲流河沉积为主,河道砂体砂层厚度大、物性好,是有利的储集体;油气主要来自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和三段,油气供给较为丰富。上第三系油层具有埋藏浅、产量高、开发效果好等特征。油气藏可分为4类6种。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油气资源的丰富程度、供油断层发育程度、圈闭位置、古河道砂岩储集性能及保存条件。油气分布于逆牵引背斜带、(凹陷内)挤压背斜带、披覆背斜带和斜坡带等4种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5.
李伟  高日胜 《中国石油勘探》2010,15(5):17-22,27
济阳坳陷正反转构造研究程度较低,整体缺乏系统、规律性的认识。以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应力场及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对济阳坳陷正反转构造进行了综合判识和解释,并论述了正反转构造发育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典型的正反转构造主要发育在埕岛地区的埕北20断层及东营凹陷陈南断层东段,在断层上盘形成明显的反转挤压背斜,形成于晚白垩世和古近纪东营末区域挤压应力场背景之下;正反转构造的判识必须充分考虑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转型、不整合发育特征、构造样式的差异性以及地层、沉积相特征;正反转构造的发育会改造先期形成油气藏、形成有利的背斜和不整合型圈闭、改善储集性能,可以形成有利的背斜型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和不整合遮挡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平方王-平南潜山带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平方王—平南潜山是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斜坡上的北东—南西方向上延伸的断块型古生界潜山带,构造上处于北东—北西断裂带的交汇处,应力集中,中深层断裂很发育。南侧的断层长期剧烈活动,一方面,在断层上升盘形成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的一系列中古生界断块山;另一方面,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使断层附近古生界地层产生裂缝,为潜山创造了良好的储集空间。本区南临博兴生油洼陷,东临利津洼陷,距油源区近,油气资源充足,断层可作为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具备良好的潜山成藏条件。通过地质分析及钻井揭示,平方王—平南潜山带存在4套潜山储集层,形成了该潜山带特有的“四层楼”潜山成藏模式,是寻找潜山油气藏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7.
在定量分析济阳坳陷馆陶组断层活动强度和总结断层活动规律的前提下,系统研究了该时期断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馆陶组沉积期继承性活动的主干断层和馆陶组内部活动的次级小断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断层活动通过对油气纵向运移的控制来控制油气的垂向和平面分布,主干断层和次级断层的活动时期以及活动强度决定了馆陶组沉积期油气藏的垂向分布和平面分布的差异。并预测济阳坳陷下一步油气勘探的主战场应在沾化凹陷和滩海地区。  相似文献   

8.
济阳坳陷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受晚中生代—古近纪中国东部大规模裂陷成盆期伴随的走滑作用和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作用以及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济阳坳陷应力场具有多期性、多向性和复杂性,其内中、新生代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断裂组合形态复杂、多样,最常见的“Y”与反“Y”字复合型断层组合形成的背斜或断鼻构造是主要的油气赋存聚集场所,不同级别断裂对坳陷构造、沉积和油气的控制作用各不相同,同沉积断裂对坳陷(盆地)的形成及油气运聚、成藏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低位古潜山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济阳坳陷富台油田位于埕南陡坡带下降盘二台阶上,具有“坡下山”的成藏特点。研究发现,在二台阶潜山带上发育2种古潜山类型,即以“两洼之古梁”为背景的古梁低位古潜山和发育于生油洼陷中心的隐伏低位古潜山。前者其上被新生界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四段所覆盖,古潜山顶部以石炭一二叠系为盖层,古潜山主体以奥陶系、寒武系为储层,以前震旦系片麻岩为基底。形成多层古潜山内幕块状油气藏;后者以新生界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段底部和奥陶系顶部之间的不整合面为盖层,以寒武系、奥陶系为主要储层,形成新生古储古潜山内幕油气藏。其中,寒武系是近期发现的区域性新高产含油层系。据此认为,在济阳坳陷箕状断陷湖盆陡坡带一侧寻找类似的古潜山油气藏将取得一定的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10.
上第三系是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渤海海域经历了30多年的油气勘探,直到90年代,由于对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有了充分认识并用于指导实践,油气勘探才出现了重大转机,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表现在:渤海海域是整个华北含油气盆地发育、发展的归宿、渤海海域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郯庐断裂在东营晚期-第四纪是强烈活动期,调整和控制了晚期成藏,渤中坳陷下第三系比周围陆区下第三系多一套东营组下段一沙河街组一段烃源岩,渤中坳陷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与馆陶组发育浅湖相沉积,是华北含油气盆地上第三系储盖组合最佳的地区,渤中坳陷与周围呈环状展布的凸起和低凸起带,构成了油气成藏的特殊地质结构,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决定了勘探的主要目的层是上第三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找油气的主要方向是被生烃凹陷包围的凸起及其倾没带,包括分割凹陷和凸起的边界断层附近的各类反转构造,通过自营和合作勘探,相继发现了QHD32-6,NB35-2,CFD11-1,BZ25-1,PL19-3等一批大中型油田,实现了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和转折,对海洋石油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保持我国东部石油稳产将起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济阳坳陷油气主运移通道及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济阳坳陷的油气勘探领域可划分为上第三系河流型、下第三系湖泊型和前第三系潜山型三类层系,其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为断层、骨架砂体和不整合面。其中,断层是油气垂向远距离运移和控制上第三系河流型勘探层中"下生上储"式油气藏形成的主运移通道;骨架砂体、断层一骨架砂体是油气发生阶梯状运移并控制下第三系湖泊型勘探层中"自生自储"式油气藏形成的主运移通道;不整合面和断层一不整合面是油气发生横向远距离运移和控制前第三系潜山型勘探层中"新生古储"式油气藏形成的主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12.
济阳坳陷第三纪侵入岩成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入岩是张性断陷盆地中较为发育的地质体。济阳坳陷第三纪辉绿岩油藏的发现表明在含油气盆地中,侵入岩能形成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聚集。储层的形成是这类油藏形成的关键因素,裂缝系统的发育是条件之一,溶蚀孔隙的产生主要是烃源岩产生的有机酸形成的酸性溶液溶蚀硅酸盐类矿物的结果。侵入岩发育、有机酸产生、烃源岩压实排水和油气生成时间的匹配对侵入岩油藏的形成有决定作用,油气藏的形成还受岩体空间状态和岩体相带展布的控制。对这些因素的综合研究能够对侵入岩体的含油性做出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济阳坳陷第三纪侵人岩成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侵入岩是张性断陷盆地中较为发育的地质体。济阳坳陷第三纪辉绿岩油藏的发现表明在含油气盆地中。侵入岩能形成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聚集。储层的形成是这类油藏形成的关键因素,裂缝系统的发育是条件之一,溶蚀孔隙的产生主要是烃源岩产生的有机酸形成的酸性溶液溶蚀硅酸盐类矿物的结果。侵入岩发育、有机酸产生、烃源岩压实排水和油气生成时间的匹配对侵入岩油藏的形成有决定作用,油气藏的形成还受岩体空间状态和岩体相带展布的控制。对这些因素的综合研究能够对侵入岩体的含油性做出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油藏形成机制与组合模式   总被引:28,自引:11,他引:17  
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油藏分布极为广泛,基于地层油藏分布特征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内地层油藏的发育与不整合密切相关.剖析了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微观组构特征,将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不整合构建样式划分为16种类型,指出有4种不整合构建样式控制着地层圈闭的形成,并在盆缘斜坡上的古鼻状构造带形成地层圈闭群.研究了不整合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认为油源断层、骨架砂体、不整合体组成的“T-S”型输导体系的有效性与输导能力是地层油藏形成的关键,并建立了第三系地层油藏组合模式.探讨了地层油藏的勘探经验与勘探部署中须重点关注的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济阳坳陷构造活动频繁、岩相复杂,地层油气藏多处于盆缘,决定了油气输导方式多样.基于对济阳坳陷已探明的古近系-新近系地层油气藏油气输导过程的剖析,将古近系-新近系地层油气藏油气输导方式划分为3类4种,即断层-骨架砂体型、断层-骨架砂体-不整合型、断层-不整合型.其中,断层-骨架砂体型可进一步细分为断层-不整合面之上骨架砂体型和断层-不整合面之下骨架砂体型2种.不同的输导方式分别控制着相应的油气藏类型.在总结各种油气输导方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古近系-新近系地层油气藏油气输导综合模式.  相似文献   

16.
济阳坳陷火成岩发育特征及其与二氧化碳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济阳坳陷是火成岩非常发育的地区,火成岩分布层位多,分布面积大,以基性喷出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从岩石类型上看,主要有辉绿岩、玄武岩、安山岩及火山角砾岩等;而火成岩在二氧化碳气藏的形成过程中既可以作为气源岩,也可以作为储层存在,而且火成岩的岩石类型、产状、岩相等不同,其供应和储集能力也不同,济阳坳陷已发现的平方王、平南、花沟等二氧化碳气藏成因以幔源为主,幔源二氧化碳气析出离不开断裂以及岩浆作为通道、媒介或能量来源,火成岩在二氧化碳气藏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济阳坳陷火成岩发育特征,探讨火山活动和二氧化碳气藏的关系,为胜利油区二氧化碳气资源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济阳坳陷新近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济阳坳陷新近系层序类型、体系域类型等研究表明,冲积—河流相地层的体系域划分具有四分性特征。印主要发育低位体系域、扩张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当基准面缓慢下降时,还可发育收缩体系域。冲积—河流环境下.准层序组边界主要依据较大规模河流底冲刷及厚层粗碎屑沉积、相对稳定的泥岩及古土壤、岩性组合及其测井响应等识别;有时,准层序组的边界与层序边界相一致,据此可将新近系分为10个准层序组。济阳坳陷新近系的沉积相类型及其演化研究表明,济阳坳陷新近纪由早至晚经历了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辫状河—低弯度曲流河过渡体系和高弯度曲流河—泛滥平原沉积体系3个阶段,主要相类型有冲积扇相、辫状河及曲流河。  相似文献   

18.
济阳坳陷桩海地区下古生界白云岩储集空间形成机理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白云岩是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的主要储集类型之一,不同成因白云岩的非均质性差别很大,致使油气产量稳定性存在差异。根据白云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将桩海地区白云岩划分为微晶云岩、微晶泥云岩、膏云岩和粉一细晶云岩4种类型。前3种类型的白云岩为准同生白云岩化成因,主要发育构造作用和岩溶作用形成的构造裂缝或构造溶蚀裂缝;后1种类型白云岩为埋藏白云岩化成因,主要发育晶间或粒问孔,是成岩过程中文石或方解石粒屑被白云石粒屑交代后体积缩小而形成的。晶问或粒间孔是油气产量较为稳定的内幕型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  相似文献   

19.
博兴地区油气成藏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博兴地区发育多种类型的圈闭,油气资源丰富,是一个复式油气聚集区。该区油气有两个成藏期,即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提出油气成藏系统概念和划分原则,并将博兴地区划分为西部高青断裂带、南部樊家-正理庄-金家斜坡带、东部纯化-梁家楼和北部小营-平方王四个油气成藏系统,不同系统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特征和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以济阳坳陷为例,运用成藏动力学理论,分析了断陷盆地洼陷带岩性油气藏的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成藏动力贯穿于油气成藏的全过程,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原始动力是烃源岩内的孔隙流体压力;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烃源岩、输导体系和成藏动力;成藏动力学模式为应压双控、复合输导及幕式置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