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玉洪 《当代化工》2005,34(1):56-59
概述了自由基反相乳液聚合制备聚丙烯酰胺及其共聚物的工艺发展过程,介绍了反相乳液成核机理、反相乳液聚合动力学、反相乳液聚合体系中的单体乳液稳定性、胶粒大小和形态、聚合物的组成及其分子量的测定方法。讨论了乳化剂、连续相、引发剂种类等以及合成工艺对聚丙烯酰胺产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指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反相微乳液聚合方法的建立及体系组成、乳化剂选择、聚合过程及聚合物的表征、聚合反应动力学及机理,以及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特点及应用。指出,提高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中的固含量将是今后的重点及难点。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反相微乳液聚合方法的建立及体系组成、乳化剂选择、聚合过程及聚合物的表征、聚合反应动力学及机理,以及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特点及应用。指出,提高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中的固含量将是今后的重点及难点。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二氧化碳反相微乳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登林  丘泰球  卢群 《精细化工》2005,22(5):342-344,347
介绍了微乳形成的原理及结构类型,分析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FC)反相微乳的结构特点,及表面活性剂(SAA)、助表面活性剂(CSAA)、pH、离子强度、温度和压力对SFC反相微乳的影响,讨论了SFC反相微乳聚集体结构的分析和测试方法。综述了SFC反相微乳技术在萃取、合成、清洗等方面的应用。引用文献29篇。  相似文献   

5.
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制备、聚合及表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乾  范晓东 《化学工业与工程》2001,18(6):316-323,340
本论文探讨了用Span80,Tween60为复合乳化剂,煤油为分散介质,制备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并研究了所形成微乳兴的微观结构和影响该微乳液体系聚合反应的因素,本文重点研究了复合乳化剂的配比,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形成机理,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旋转粘度计等对微乳液体系可能形成的微观结构和特性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后,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进行了微乳液聚合,并对聚丙烯酰胺的物理性能,化学结构,相对分子质量等进行了测定和表征。  相似文献   

6.
丙烯酰胺反相乳液共聚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的组成和单体乳液的稳定性、单体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乳胶粒大小及形态、聚合物的组成及单体残余率、共聚物分子量的测定等的表征与应用 ,以及共聚物在水处理、造纸工业、采油及其他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反相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反相乳液聚合与溶液聚合相比具有聚合速率高等优点 ,广泛应用于制备聚苯胺、增稠剂 ,以及造纸、石油开采等行业。着重介绍反相乳液聚合的胶束成核和液滴均相成核机理 ,阐述其动力学方程和数学模型。还介绍了反相乳液聚合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反相乳液聚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相乳液聚合由于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自身的技术优势,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系统地阐述了反相乳液聚合的特点、性质、反应机理及应用,介绍了反相乳液聚合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并对反相乳液聚合的发展及研究前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CO_2反相微乳体系的介观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水/表面活性剂/超临界CO2(ScCO2)的结构自组装对于设计和应用基于ScCO2流体的反胶束微乳化过程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文中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模拟方法,对双链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琥珀酸酯磺酸钠(d i-HCF4)]+水+CO2(溶剂)体系进行介观模拟。模拟观测了在ScCO2中表面活性剂不同组成下的聚集形态,以及反相微乳结构形成的动态过程,同时考察了微乳体系的相形态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有利于反相微乳结构的形成;压力升高,会破坏反相微乳结构。  相似文献   

10.
反相微乳液聚合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迎华  谢龙  王志忠 《日用化学工业》2003,33(5):309-312,320
反相微乳液聚合是一种新的聚合方法,其动力学和机理是许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通过对比各方面研究者得出的动力学表达式及研究结论,详细介绍和分析了单体、引发剂、乳化剂、油相等因素对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速率、聚合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评述了各种对于反相微乳液聚合动力学及聚合机理的研究状况;介绍了反相微乳液聚合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发展状况;并对今后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最大增容水量为考察目标,研究了温度、HLB值和助表面活性剂含量对TX-100/正己醇/环己烷反相微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绘制了该反相微乳体系的拟三元相图,并用电导率法讨论了微乳液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当温度t=25℃,TX-100与正己醇质量比为1.5时,体系具有最大的增容水量;在不同的增容水量时体系存在3种不同的微乳区域,即油包水、水包油和油水双连续区域。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制备一个均匀稳定且固含较高的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体系,通过对微乳液体系电导率、丁达尔现象、稳定性等参数的测定,考察了连续相、乳化剂、HLB值、水相、电解质以及助乳化剂等因素对丙烯酸铵微乳液体系的影响,最终得到了由Isopar M异构烷烃以及Span80/OP-10复配乳化剂构成的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体系。该体系单体固含达17.65%,均匀稳定,长期放置不分层。  相似文献   

13.
徐文斌 《广东化工》2012,39(2):75-77
采用电导率法,测定了以表面活性剂丁二酸-2-乙基己基磺酸钠(AOT)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水构成的反相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考察了油相极性、表面活性剂浓度、分散相浓度及离子价态、助乳化剂丙烯酰胺(AM)对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影响,确定了反相微乳液体系体系的局部相图,初步表征了反相微乳液体系的相结构。结果表明,以极性单体作为油相的微乳液体系电导率与增溶水量的变化关系中不存在突变点,有别于一般的以低极性或非极性烷烃(或混合烷烃)作为油相的微乳液体系。当体系中AOT浓度0.1~0.3 M,分散相(盐溶液)浓度≤0.05 M,增溶水量([H2O]/[AOT]摩尔比)w≤9时,可以得到稳定的反相微乳液体系,AM的存在能够增大体系的增溶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李永红  张普玉 《河北化工》2009,32(9):34-35,41
概述了淀粉接枝共聚物反相乳液聚合的影响因素,对该聚合体系的表征方法进行介绍,评述了聚合过程的动力学及接枝共聚机理,并展望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安静  李雪艳 《河北化工》2006,29(10):19-21
用复合乳化剂(Span 80/OP-10)制备了稳定的丙烯酰胺(AM)反相微乳液,研究了温度、复合乳化剂的配比及浓度对单体增溶量的影响,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乌氏黏度计等对微乳液体系的微观结构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拟三元相图法、电导法和红外光谱法对CTAB/正己醇/环己烷/水形成的四元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进而确定用于制备纳米ZrO2的最佳反相微乳液体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pan系列和Tween系列)种类和用量对丙烯酰胺(AM)反相悬浮聚合体系的稳定性及平均粒径的影响,发现由S—65和S—40构成的复合分散剂,且当HLB值为4.5时,分散体系的稳定性最好,产率出现最大值,分散液滴的直径出现最小值。  相似文献   

18.
反相悬浮聚合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海峰  薛屏 《应用化工》2005,34(8):460-464
介绍了反相悬浮聚合技术合成球状亲水性高分子材料的优势及其在球状超强吸液树脂、酶固定化载体和高分子絮凝剂等领域的应用,着重讨论了反相悬浮聚合体系中成球聚合的影响因素,指出与单体相匹配的分散剂和分散介质的选择是影响聚合体系稳定性和产物性能及制备成本的关键,具有分散和隔离保护双重作用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应用是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9.
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阳离子共聚物P(AM-DADMAC),考察了乳化剂、分散介质、引发剂、单体浓度等因素对乳液体系稳定性和共聚物特性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Span80和Tween80为复合乳化剂且浓度为4%、煤油为分散介质、油水体积比为0.5、Va-044为引发剂且浓度为0.08%~0.1%、水相单体浓度为45%时,反相乳液聚合体系稳定,且能得到特性粘度较大的阳离子共聚物。利用红外谱图证实了共聚物P(AM-DADMAC)的结构。电镜照片显示,胶体颗粒为球形,尺寸在1~9μm之间。  相似文献   

20.
杨开吉  苏文强  沈静 《江苏化工》2006,34(3):15-17,20
介绍了造纸助剂、高分子絮凝剂、超细材料、吸水性材料领域中对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讨论了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得到高分子聚合物微胶乳的聚合过程,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