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丹  关军锋  韩亚楠 《食品科学》2022,43(23):377-385
蜡质在保持果实良好外观、品质和营养成分,延缓果实衰老和延长果实货架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乙烯作为重要的果实激素,参与胁迫信号响应并调控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衰老进程。目前,果实蜡质合成与转运途径被逐步阐明,同时参与该途径的蜡质合成酶和转运蛋白编码基因也在逐步被鉴定并完成功能验证,这些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到乙烯和乙烯信号系统的调控。因此本文重点综述了果实蜡质的合成和调控,乙烯调控园艺作物果实蜡质合成,APETALA2/乙烯响应因子(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 factors,AP2/ERFs)调控模式植物、农作物和园艺作物果实蜡质合成等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调控果实蜡质合成的结构基因和AP2/ERFs转录因子的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物燃料是传统化石燃料的理想替代品,微藻是生产生物燃料的优良原料,通过对微藻油脂合成和调控的了解,能够有效提高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效率。转录因子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结构、行使调控基因表达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在复杂的油脂合成代谢过程中,转录因子能对代谢过程中多个酶系进行集体调控,从而促进藻细胞中油脂积累。从微藻油脂的合成途径出发,简要介绍了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重点综述了bZIP、MYB、Dof、bHLH转录因子对于微藻油脂合成的调控影响。微藻油脂合成涉及多个亚细胞单位的多条途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代谢网络过程,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变合成途径中相关酶的表达可以增加微藻中油脂积累。  相似文献   

3.
植物种子油脂是脂肪酸和甘油合成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主要以三酰甘油的形式储存于种子里。植物脂肪酸和三酰甘油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生物合成途径复杂:在质体中进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合成的脂肪酸运送到内质网中进行三酰甘油组装,期间还涉及脂肪酸的去饱和。本文综述了植物脂肪酸生物合成、三酰甘油合成与调节过程中的关键酶,并对WRI、LEC、Dof等调控因子对合成过程中关键酶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对植物种子油脂代谢遗传工程应用研究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食品学报》2020,(5):112-112
近日,《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线报道了植物中发现的第一个调控油脂降解的转录因子AHL4,以及磷脂酸(PA)通过与AHL4互作调控种子萌发和苗期建成过程中油脂降解的作用机制,为作物油脂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高等植物在种子萌发和苗期建成时期的主要能量来源于种子储存的能量物质。油脂,尤其是三酰甘油(TAG)为双子叶植物种子中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在种子萌发过程中,TAG在三酰甘油脂酶的作用下降解,经过一系列反应产生葡萄糖供种子萌发和苗期建成。然而此前科学家对这一关键过程中油脂降解的调控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5.
一、绪言 卵磷脂是天然的乳化剂,作为食品用的乳化剂具有多种的用途。工业上称谓的卵磷脂,是指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等磷脂和甘三酯(中性油)的混合脂质。在化学术语中,称磷脂酰胆碱为卵磷脂,称磷脂酰乙醇胺为脑磷脂。 卵磷脂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动物的脑、肝脏、肾脏、骨髓、肌肉等组织含量较多,植物的种子、果实,谷物中含量较多。  相似文献   

6.
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分,磷脂代谢直接影响细胞膜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衰老和次生产物代 谢。诱抗剂苯并噻重氮(benzothiadiazole,BTH)可提高甜瓜(Cucumis melo L.)采后抗病性、延缓果实衰老、影 响果实次生代谢产物香气物质的释放。本研究以‘玉金香’甜瓜为实验材料,于采后贮藏期间分析样品果实中磷脂 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s,PC)、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和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 含量以及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和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 PLD)活力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探讨采后BTH处理调控厚皮甜瓜磷脂代谢的机理。结果表明:BTH处理可抑制 厚皮甜瓜采后贮藏期间磷脂酶基因的表达和活力,果皮样磷脂酶活力峰值分别较CK组低7.11%(PLA2)、10.24% (PLC)和7.20%(PLD);BTH处理组膜磷脂组分PC、PI的积累量较CK组增加,贮藏结束时果皮样峰值比CK组 高5.24%(PC)和2.08%(PI),BTH处理组磷脂代谢产物PA的含量较CK组、CC组降低,贮藏结束时,BTH处理 组比CK组低20.72%(果皮)和8.51%(果肉);BTH对不饱和脂肪酸的抑制率低于饱和脂肪酸。可见,采后BTH处 理可通过抑制PLC、PLD基因相对表达降低其活力,进而减少产物脂肪酸生成,改变脂肪酸不饱和度,然后影响细 胞膜代谢过程中的信号传导和次生代谢产物生成,降低甜瓜果实的采后病害。  相似文献   

7.
蛋白激酶B(PKB/Akt)是真核细胞中非常重要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也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关键下游信号分子。它既可以通过调控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和叉头转录因子(FoxO)的表达影响蛋白质代谢;也可以通过磷酸化FoxO和GSK-3调节糖原合成/分解;还可以通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SREBPs)及mTOR信号通路促进机体的脂质合成。此外,Akt可磷酸化FoxO、前体凋亡蛋白(如Bad、Bcl-2)和半胱天冬蛋白酶抑制细胞凋亡,最终影响畜禽肉的品质。综上所述,Akt及其级联效应可能成为提高肉品质的重要手段。本文阐述了Akt的活化机制、级联效应及其对肉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改善肉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微藻油脂与淀粉代谢过程中是否存在相互竞争与转化关系,以微藻Ankistrodesmus sp.HJ12为实验材料,对不同氮浓度培养条件下的微藻Ankistrodesmus sp.HJ12生物量、油脂含量和淀粉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比较转录组研究,探讨其油脂和淀粉积累相关影响及分子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氮浓度对该藻株油脂和淀粉积累具有显著影响,且油脂与淀粉积累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培养基中添加氮源时,微藻Ankistrodesmus sp.HJ12油脂含量显著高于无氮源条件,油脂含量最高时的氮浓度为7.6 mmol/L;无氮源时,其淀粉含量最高;比较转录组研究发现,促进微藻Ankistrodesmus sp.HJ12油脂积累的主要因素可能是脂肪酸合成途径、糖酵解途径与淀粉分解代谢途径的增强,为脂肪酸的合成提供了更多的乙酰-CoA和碳源,从而促进了脂肪酸的合成;挖掘得到4个调控脂质合成代谢的关键基因ACACA、α-AMY、PDC和ad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基因表达差异变化,结果与转录组分析差异一致。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了解微藻脂质合成代谢的分子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  相似文献   

9.
LeETR4是番茄乙烯受体家族成员之一,以绿熟期的LeETR4基因沉默番茄果实为研究材料,分析乙烯受体Le ETR4基因沉默对番茄果实成熟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Le ETR4基因沉默后,番茄果实在贮藏过程中乙烯合成前体物质ACC的合成明显提前,且乙烯生物合成关键酶ACC合成酶(ACS)和ACC氧化酶(ACO)的活性均提早达到最大值。同时,Le ETR4基因沉默后,番茄果实叶绿素的分解、番茄红素的合成和果实软化明显加快。研究结果说明在转录水平抑制Le ETR4基因的表达,可以促进番茄果实的成熟。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受体调控的番茄果实成熟机制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花后3周、7周和11周的赤霞珠葡萄(Vitis vinifera L.cv.Cabemet Sauvignon)果实为试材,应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可见光照射(1.8kJ/m^2)处理对原花色素合成的关键酶基因(VvANS、VvANR、VvARJ、VvLAR2)和转录因子基因(VvMYB5a、VvMYB5b、VvMYBPAJ)转录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光照处理的果实相比,除了3N果实VvANR和VvLAR2的转录水平没有明显变化之外,光照处理对各个发育时期葡萄果实中原花色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可见光对VvMYB5b和VvMYBPA1的表达没有明显的影响,对各个发育时期葡萄果实中VvMYB5a的转录表达诱导作用也较小。因此,推测原花色素合成关健酶基因对光诱导的响应可能不受转录因子的调节。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了解油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潜在的药用价值,实现油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对油茶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行综述.油茶中主要化学成分包括三萜及三萜皂苷类、黄酮类、多酚类、脂肪酸类等,以皂苷类及黄酮类成分研究居多,其中,皂苷类成分以齐墩果酸型为主,黄酮类成分以槲皮素、山柰酚为主.其次,油茶药理作用主要集中于抗肿瘤、抗菌抗...  相似文献   

12.
不同贮藏条件下油茶籽品质及生理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杨  徐俐  王凯燕  杨辉 《食品科学》2011,32(24):291-295
为了延长油茶籽的加工期限,将含水量为6%、13%的油茶籽分别贮藏在25℃、室温、4℃,相对湿度(RH)50%~65%条件下,观察贮藏期间品质及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所有实验贮藏方法,油茶籽贮藏90d后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劣变现象,贮藏品质下降。对不同处理贮藏效果的综合评价,最好的贮藏条件为温度4℃、油茶籽含水量6%,能明显抑制呼吸强度和脂肪酶活性,保持较高蛋白质、脂肪、糖等内含物质的含量,阻止油茶籽品质的劣变;其次为温度4℃、含水量13%,最差的为温度25℃、含水量13%。低温和低水分含量可有效提高油茶籽的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油茶籽美拉德反应发生规律,采用不同加热时间与温度处理油茶籽,并测定反应前后油茶籽中还原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水分含量、pH值、褐变程度、色值以及美拉德反应产物及其抗氧化性等指标。结果表明:油茶籽在120℃和150℃的温度下随着加热时间延长还原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pH值和水分降低最多。油茶籽在120℃和150℃的温度下加热60 min时产生美拉德产物最多且具有明显抗氧化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率分别是43. 06%和48. 87%;清除ABTS~+·自由基率分别是81. 43%和89. 81%。本研究对深入了解油茶籽在加工过程中内部化学物性变化规律及其氧化稳定性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油茶籽加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有广泛的利用价值。介绍油茶籽加工的研究进展,着重从油茶油提取工艺、茶油精炼和加工及油茶籽的综合利用研究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选取广西油茶重点产区河池、百色和梧州的主要油茶品种普通油茶、岑溪软枝油茶及大果红花油茶的种子为原料,石油醚为溶剂提取油茶种子的油脂及测定含油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油茶籽油试样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4个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油茶种子出仁率为53.29%~68.91%;干籽含油率为47.05%~59.51%;GC-MS共鉴定出14种脂肪酸,单不饱和酸含量为72.91%~80.11%,其中河池巴马软枝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酸含量最高,为80.11%,主要成分是油酸;多不饱和酸含量为5.85%~9.14%,其中梧州岑溪软枝油茶籽油的多不饱和酸含量最高,为9.14%,主要成分是亚油酸;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3.62%~17.95%,主要成分为棕榈酸和硬脂酸;同时,广西油茶籽油中含有少量的9,10-环氧-十八碳烷酸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6.
我国油茶籽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油茶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综述了有关油茶籽仁、油茶籽壳和油茶籽粕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7.
油茶多酚是油茶籽中最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与油茶籽油的品质、色泽和氧化稳定性等紧密相关,但受提取条件、鉴定方法和加工工艺影响较大。为进一步了解油茶多酚的化学性质及潜在利用价值,本文对油茶籽油中多酚化合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明确了油茶多酚与油茶籽油抗氧化作用的关系,探讨了油茶多酚提取、鉴定的常规和新型方法,重点阐述了油茶多酚与品种、制油工艺、精炼步骤和预处理措施等的相关性,剖析了油茶多酚在适度加工条件下对改善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为油茶籽油适度加工过程中多酚的保留及调控、天然健康营养油茶籽油产品的增效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试验探索了油茶籽的水酶法提油工艺,研究了原料预处理方式、不同酶系、酶解条件对清油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经过二次粉碎后,果胶酶的作用效果好;酶解温度对工艺结果影响不明显;在固液比1∶4,酶解pH4.5,酶解温度40℃、加酶量1%,酶解时间3 h条件下,清油得率可达到88.63%。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快速检测湖南本地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茶籽油中多酚、总黄酮和消光系数的分析方法。方法搜集30批次油茶籽油,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油茶籽油的总黄酮值、多酚含量和消光系数,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测定油茶籽油中11种脂肪酸成分。结果确定紫外分光光度法不同参数指标中茶油待测样品的最大吸收波长,油茶籽油的总黄酮值含量在0.02~8.32 mg/kg范围之间、多酚含量在7.08~34.63 mg/kg范围之间,消光系数在0.135~1.445范围之间。11种脂肪酸组成中比例最高的3项依次是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超过86%。结论建立紫外分光光度快速检测法,有助于对油茶籽油质量分级及定向功能性筛选,适宜工厂实时监测和化妆品研发数据参考;对主要脂肪酸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AI)和血栓形成指数(thrombosis index,TI)两项营养指数评价,油茶籽油造成心血管的风险很低,具有良好的油用价值;为湖南茶油生产与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控制及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对茶叶籽及油茶籽的外观、含仁率、含油率等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对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及油茶籽外观相差较大,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在折光指数、酸值、碘值和皂化值等理化性质上较接近。脂肪酸组成上,油酸、亚油酸、棕榈酸为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中含量最多的三种脂肪酸,油酸含量分别为52.13%和73.67%,亚油酸24.32%和11.09%,棕榈酸17.36%和10.63%。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4.12%和75.78%,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4.55%和11.39%。茶叶籽含油率为19.88%,茶叶籽油潜在年产量可达15余万t。其必需脂肪酸含量是油茶籽油的2.15倍;不皂化物含量为0.77%,比油茶籽油高出22%;茶叶籽油脂肪酸比例均衡,适于人体的吸收,具有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