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皖江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之一。皖江人民在中共中央和根据地党委的领导下,实行了参议会制度,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采取了真正的民主选举方式,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从根本上调动了皖江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向新民主主义政治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三三制"教学模式包括教学主体的"三三制"构成原则、教学课时的"三三制"分配原则、教学方式的"三三制"呈现原则及考核方式的"三三制"权重原则。"三三制"教学模式从教育主体的变更入手,通过翻转课堂与业界精英的传授,将传统的受教育者与业界人士变更为具有同等话语权的教学主体,形成理论知识讲授(教师)、职场经验共享与纠偏(业界人士)及实操自我管控(学生)相勾连的闭环式知识传播结构。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1932年2月起到1934年10月期间,获取局部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一次反腐败专项斗争中对共产党县级政权第一个集体腐败案,即"于都事件"的查处及反思,对搞好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在领导革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过程中,把民主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从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开始,立足于国家的统治职能和社会职能,领导理念和执政理念不断演进,彰显了与时俱进的品格.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巩固政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奉行"国家统治"的执政理念.在改革开放时期,为了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执政理念由"国家统治"转向了"国家管理".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执政理念又一次得到升华,由"国家管理"提升为"国家治理".不同历史时期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始终不渝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相似文献   

5.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局部执政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反腐败斗争,并建立了"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作为一个刚刚走上局部执政历史舞台的政党,在面对国民党的军事"围剿"、经济封锁和政治渗透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毅然开展廉政建设,有力维护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回顾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的历史时空可清晰地发现,中央苏区腐败问题表现比较普遍,对新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的危害也相当严重,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6.
从1912年到1949年,分别由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次民主革命在历史背景、现代化目标、政党领导、社会动员、全面革命等方面具有相同之处,而在革命道路、阶级力量、武装力量、政党力量方面却有很大的不同,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政权取代中国国民党政权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树立和巩固政党权威的过程。党在乡村社会发动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通过民主建政、政治动员和土地革命,摧毁了乡村社会旧有的政治权威,树立并巩固了新的政党权威,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应当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为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奠定坚固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1932年2月起到1934年10月期间。获取局部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一次反腐败专项斗争中对共产党县级政权第一个集体腐败案,即“于都事件”的查处及反思,对搞好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前后,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老解放区和新近解放区域(城市)先后进行了公开党支部的组织和活动的工作。此项工作的进行,充分表明其时中共中央正确认识到了党所处历史方位发生的根本变化,及这种变化对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所带来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启动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0.
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建设中央苏维埃政权的重要心理支撑,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重要思想的早期探索。本文结合当前构建和谐赣州的实践,论述其内涵及对构建和谐赣州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检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政治标准,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所决定的;是对世界上一些政党丧失政权教训的深刻反思;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12.
执政道路是执政党遵循执政规律,在完善执政理论体系的前提下,立足特定历史实践基础上开辟的道路,它是执政规律指导下的执政理论体系的实践成果。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执掌国家政权,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过程。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有益于更好更快地实现执政目标,提升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和推进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道路与其执政规律、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历史以及革命道路、建设道路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检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政治标准,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所决定的;是对世界上一些政党丧失政权教训的深刻反思;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14.
近世之前的日本,武家政权不断更迭,而以天皇为代表的王朝却始终存在,这种特殊的政治结构可称之为"二重政权"。只要天皇及其传统权威不坠落,总是会给幕府造成威胁。元禄年间发生的"赤穗事件"就是对这一伤疤的再次揭示,引领着学者们对江户幕府政权合法性的问题作出深刻反思,这也着实给江户幕府制造一个尴尬不安的处境。在"二重政权"结构和日本广大各阶层对天皇之正统性的意识之下,幕府是无法正常取得其政权合法性的。  相似文献   

15.
八七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党的历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选择做出了历史贡献.八七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和方式的转变,开辟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通过对这两次会议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深刻总结党的危机处理的基本经验,全面认识我党勇于纠错的品格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领导自信",充分体现党史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和南京政府的政权建设都是上层的政权革命,遵循自上而下的革命模式;中国共产党革命却从建设基层政权开始,走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章从政治学角度分析两种革命模式的不同,并论证了中国革命道路从前转变为后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全国胜利的,没有走苏联十月革命以工人为主体,以城市武装起义为中心,一举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呢?是否可以象苏联那样、采取暴力剥夺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来实现呢?中国共产党没有这样做,而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之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但是无产阶级专政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可以而且应该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建立这种或那种形式的无产阶级专政。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运用于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政权形式,即人民民主专政,它具有显著的中国民族的特点,是党和毛泽东同志对马列主义国家学说的杰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局部执政中,十分重视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通过建设民主执政的党内和谐环境、切实解决农民的土地要求、加强廉政建设、以民主政权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创"第一等的工作"为群众谋利益,为新时期党群关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为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着力建立健全了解社情民意、畅通民情的制度,建立党员服务群众、助民发展的工作制度,建立扶贫帮因制度,建立党群对话、保障群众政治参与的制度,从而构建党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依据《共同纲领》,继续实行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不仅制止了民主党派建国后的第一次解散风波,推动各民主党派成员全面参与新中国政权,肯定民主党派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地位与作用,而且帮助他们发展、团结、进步,推动他们全面参与新中国建设和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由此形成了建国后多党合作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奠定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理论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