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大遗址保护及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遗址保护概念 大遗址是近10年来我国的文物工作者根据我国文物保护的实际工作和我国文化遗产的特征归纳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它专指文化遗产中规模大、文化价值特别突出的古代文化遗址。陈同滨将大遗址分为八种类型.其中的一个类型——大型古代城市遗址即为本文重点。  相似文献   

2.
钟晨  薛玉峰 《中国园林》2022,38(3):129-133
2019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提出了对部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利情况的批评,重点强调了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真实性”要求。以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大遗址“真实性”保护与展示利用的途径。提出大遗址保护应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及可逆性”的保护展示原则,以遗址片区“最小干预”为规划理念,充分考虑遗址公园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从考古资料中分析挖掘史料信息,对遗址价值进行研究判定,从而构建遗址价值载体的展示阐释体系,最后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角度,提升遗址公园社会效益的大遗址“真实性”保护展示途径。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洪洞大槐树遗址是中国封建历史晚期影响最大的移民集散地,亦是中国八大移民寻根文化遗址地,体现出寻根文化具有全国意义、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好、移民文献史料佐证翔实的三大特色.大槐树遗址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的物质载体.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入手,阐述了洪洞大槐树遗址的历史背景、遗产价值与保护规划,提出了进一步保护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整体设计是一种综合协同的设计观念。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对于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的要求、"因址建馆"的特点、与遗址文化相关联的特征,决定了遗址博物馆建筑在对待与遗址环境的时空环境关系上,更应该进行整体设计。通过理论与案例分析,基于遗址环境保护的遗址博物馆建筑,应当在整体上做到建筑与遗址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和谐,以实现对遗址环境进行可持续性保护、延续地域文化、保护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国家重要大遗址指国家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的大型考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这些遗产以其突出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几乎贯连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和发展鼎盛期的大部分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发展史的珍贵物证,在整体价值上可谓我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的主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遗址保护研究持续活跃,伴随中国文旅产业 兴起,在人本主义语境与城市设计精细化要求背景下,文化 精神的传递、公众情感的联结、体验需求的关注等逐渐受到重 视,遗址文化展示表达迎来特别机遇。但由于东方遗址多数实 体不存的特性,导致历史信息转译困难,文化价值难以发挥。 理据东方传统哲学思想“无”来论证本体缺失遗址的展示可行 性,并从此视角明确“无地物遗址”概念、分类、选择性展示 依据和展示模式等,解析其所具有的空间共用矛盾性、认知过 程抽象性、保护展示分离性和展示空间灵活性等特征,在此基 础上探讨遗址展示“址境一统”的整体观,城市、遗址、公众 三位一体“与城乐民”的发展观,以及“续史延新”的循善观 等展示观念,以期健全中国遗产保护展示理论体系,拓展无地 物遗址历史文化可及性研究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曲江模式的推进,曲江池遗址在新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设计理念指引下,进行了遗址公园的建设。通过对遗址的保护与设计来探究遗址公园模式对城市人文有何影响。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城市人文建设。城市人文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更是一个城市灵魂之所在。历史文化遗址能够体现城市的文化面貌,对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修复,也是对历史文脉的发展与延续,能够唤醒人们对古老文明的思索与怀念。  相似文献   

8.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建筑是目前我国第一座对近帝陵封土及遗址实现全封闭保护的现代化全地下遗址博物馆。展示厅建筑设计“弃宏大而就无形”,以文物保护为核心,以文化展示为主线,全面运用了多种国际文物保护的先进技术,完整体现了当代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的先进理念,成为我国新一代遗址博物馆建筑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文化建构的升级,人类开始重视文化遗产作为历史见证、文化载体的重要性,宁夏水洞沟作为人类发源的起点之一,正在成为关注的热点,迈向国际的舞台。在经济主导的社会体制下,在开发过程中必然以利益优先法则进行建构,故而在过去的遗址保护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以科学谨慎的视角对水洞沟遗址公园在建设中存在的景观环境问题进行解析,映射我国在遗址公园景观环境建设中的诸多不足。作为文化遗产的捍卫者,有必要强调文化遗产所带来的潜在社会效应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0.
梁乔 《中外建筑》1998,(4):15-16
人类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涵意,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见证。无论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还是秦始皇陵……几乎都与某种历史信息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反映着一定社会历史生活形态,而且反映着一定的思想观念、情感模式以及行为规则等。遗址建筑有多方面价值,归纳起来一般有三种:历史价值、情感价值和经济价值。对遗址建筑价值的定位有助于我们对展示建设的科学指向,使我们清醒认识到对遗址进行展示时所必须要属守一个决定性条件就是对其历史价值的完全尊重。  相似文献   

11.
公园入口空间承担着门户形象、游客集散、游赏服务等场地功能,同时是特定文化景观的一个微缩和提炼,是公园整体规划设计中相对独立但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重要组成。基于对古迹公园文化性的尊重,文中选取风景名胜公园(古迹公园)的入口空间设计为研究点,细致分析了此类项目的总体特征、功能元素、设计要点、设计方法等,并以安平桥文化公园入口空间设计案例解析作为辅助说明,谨以此文作为多年公园项目设计实践的梳理小结。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作为文物的主要藏所,其安全防范系统设计直接关系到文物保护工作的好坏,显得更为重要.博物馆的安全防范系统设计应当遵循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总体原则,结合项目特点,合理划分风险等级.尤其当博物馆本体建筑即为文物时,其安全技术防范的设计难度较大,要在尽量保证建筑物本体完整性的同时,将先进的技术防范措施设计到位.对某建筑本体为文物的博物馆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进行分析,主要以入侵报警系统为核心,将图像、音频作为报警的复核手段,结合出入口控制系统、防爆安全检查系统、有线对讲系统等,建立一个具有纵深防护能力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该系统通过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对各子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各子系统的报警联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教育体验型文物建筑的保护设计中突出教育个性、保护教育形态和表达教育意蕴的可拓设计方法,对文物建筑保护设计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层面上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使文物建筑及其环境能更好地满足体验需求。  相似文献   

14.
某近代混合结构建筑为哈尔滨市文物保护建筑,投入使用已超过100年,因建成年代久远,部分结构构件已严重老化。为了满足增层改造使用功能要求,并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按照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原则对其进行加固改造。结构加固时主要采取了桩式托换法结合抬墙梁法进行基础托换,使加固后的建筑在使用功能上得到改善,结构上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元土城遗址公园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檀馨 《中国园林》2003,19(11):16-18
北京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的设计有其特殊性,本方案是在各自分段招标设计后,调整并统一的规划。经过调整后,设计理念及空间结构提炼得比较清晰,公园内部结构比较简约。在保护土城遗址、修复坍塌的土城、勾画出元土城位置的痕迹、强化土城的形象和印象的同时,做到尊重历史、保护遗址与现代文化生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建筑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我国珍贵的建筑遗产迫在眉睫,建筑遗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周围环境一起叙说着自己的历史,而我国对保护建筑遗产最大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对建筑遗产的环境保护上。本文以北京现有城墙遗址公园为例,通过阐释城墙周边环境的历史变迁,论述不同设计思路下遗址与环境所传达的不同的历史信息,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王飞  王玮 《城市建筑》2011,(7):125-126
本文因借当代富有创造力的建筑形态设计理念,从中择取、归纳、总结与当代地质遗迹博物馆建筑形态紧密相关的设计思想,从宏观层面提出二个具有代表性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不可移动文物的移动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新形势下被迫移动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问题进行评论,分析了解体移动和整体移动的利弊,总结了广州锦纶会馆整体平移保护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机遇与困境:遗址博物馆设计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男 《建筑创作》2009,(1):30-41
今年三院交流会的主题是“建筑创作的理念和理由”,副题是“大院在建筑文化影响力上的作用”.说明在经济发展趋缓、设计市场利润逐年摊薄的今天,大型设计企业在思考如何实现战略转轨、巩固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已经意识到关注设计行业在文化建设中的态度和持续性的建筑创作讨论的必要性。所以遗址博物馆尽管是很小的甚至有些“冷门”的项目.探讨的声音远不像对热点的大型标志性公共建筑或“震后重建”这样万众瞩目的工作一样响亮.但事关文化遗产保护大课题.仍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