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塔里木克拉通由塔北地块与塔南地块晋宁运动时拼合形成,基底构造线因地而异.分阶段讨论了塔南、塔中和塔北地区各期新生构造的形成时代、方向和活动方式,并从与周缘造山带耦合演化的角度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分析了其海相油气勘探意义.与扬子对比发现塔里木的海相油气具以下特点:1)海相油气主要在晚海西-印支期成藏,必须正确认识古油藏在喜马拉雅运动时的调整或晚期次生成藏规律;2)海相沉积的每一地史阶段可能有不同方向的新生构造同时活动,复杂断裂系的多期次活动使早期油气成藏、晚期调整或次生成藏并形成大型复式油气聚集区成为可能;3)古近系膏盐岩层是层间滑动面,古生界不仅后期变形相对较弱,且变形以断裂为主,褶皱的发育受制于断层,含油气构造带主要是断裂带.   相似文献   

2.
继承性构造与新生构造时空发育特征的研究,是"盆""山"耦合理论从指导含油气盆地的研究发展为指导油气勘探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以前寒武纪、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和燕山期4大构造阶段,重点剖析了上扬子北部地区(四川盆地)各阶段的构造线方向及其形成机制(与造山带发育的耦合演化),提出川东地区近期海相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的最主要经验是认识到同海相沉积期的新生构造被燕山期的新生构造高角度横跨形成了岩性—构造复合油气藏。与川东地区作比较,还分析了上扬子南部和中扬子地区各阶段的构造演化,提出前者与川东的最大不同是盆地发育与八布-PhuNgu洋(不是秦岭—大别洋)的演化耦合,且叠加了巨地幔作用的热隆升造山的影响;后者独特的基底构造对建造和改造长期有明显的制约。据上述分析探讨了上扬子南部和中扬子地区海相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块,认为黔西的贵阳—安顺一线以北(黔北盆地)尽管晚古生代及以后各期新生构造的方向与四川盆地不同,但仍是有望获得海相油气勘探突破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张国清  吴晓智  唐勇 《新疆石油地质》2000,21(6):459-461,486
采用地震、地质、重力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对研究区域多条穿过盆山构造带的构造大剖面进行系统研究,特别是对穿过已知油气田的柯克亚油气构造的深入解剖分析,建立了甫沙-克里阳地区的盆山构造模式(由三大构造体系组成:一是反冲滑脱系统;二是深层逆推楔入系统;三是薄皮推覆系统)。在对全区构造分析的基础上,推论了该区的构造格局(以“玉力群-克里阳第一排背斜构造带”为界,以北为盆地原地系统,以南为薄皮推覆异地系统)。分析了柯克亚油气田的油气控制因素,提出了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
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的综合研究是当前大陆能源和盆地动力学探索的热门,也是中国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文章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分析了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体系的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讨了盆山体系结构、演化和构造作用对油气成藏作用的制约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响应关系。给出了四川盆地及其周边造山带组成的复合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的研究实例,认为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的研究应遵循系统科学的思维与方法。盆山体系结构、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的研究是油气成藏作用研究的前提。盆山体系结构的差异决定了烃源岩属性、油气圈闭类型和成藏模式的差异。多期次的盆山构造活动制约了烃源岩演化、油气充注期次、输导体系的变化、聚集成藏过程及其后期的改造。盆山构造作用对油气成藏作用的影响具有建造和改造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北部受东北部大巴山和西北部龙门山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地质构造相当复杂.通过对大巴山横向构造式样、剖面构造式样、龙门山地面构造、地腹构造特征分析,总结了四川盆地北部地区的基本构造特征.在构造运动、陆源碎屑物源及沉积充填特征等分析基础上,对龙门山造山带与龙门山前陆盆地盆山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龙门山及其前陆盆地存在良好的耦合关系.对深入认识四川盆地构造与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塔东地区盆山耦合与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以大陆动力学、构造地质学和含油气系统理论做指导,以盆地构造―沉积分析技术为手段,研究了塔东地区与南天山、阿尔金山之间的耦合关系,探讨了塔东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完善了塔东地区的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从中新生代以来,塔东地区与南天山、阿尔金山盆山耦合关系十分密切;构造是塔东地区沉积演化史的主控因素,控制了油气的生储盖成藏组合;侏罗系煤系露头的发现,为混源油气成藏模式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白垩纪北东向构造与松辽盆地演化和油气成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北东向断裂是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出现的新生构造,白垩纪经历了剪切拉张-剪切挤压的里丁旋回.它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把共轭的北西向断裂、伴生的近南北(北北西)向断裂和派生的北北东向构造纳入自己的运动学体系.受其控制,松辽盆地演化可分为剪切-拉张期、断-坳转换期、初次沉陷期、局部挤压期、再次沉陷期、盆地萎缩期和反转闭合期,反映了盆地与西部的大兴安岭造山带和东部的东亚大陆边缘斜向汇聚-剪切造山带之间的耦合关系.白垩纪变形可分为三大阶段,控盆断层发育阶段、密集的低级别断层发育阶段和形成一系列背斜的盆地反转阶段,分别控制了火山岩气藏,断层-岩性(或岩性-断层)油气藏和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发育.松辽盆地成为富油气盆地的构造条件,是北东向新生构造在白垩纪的继承性发育.  相似文献   

8.
“盆”“山”耦合和脱耦在含油气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5,自引:6,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旨在汲取前人关于盆地研究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从"盆""山"耦合和脱耦的角度理解这些盆地的成因和特征,进而完善和深化对含油气盆地的认识.所谓继承型叠合盆地,是原"盆""山"耦合关系至今仍未解脱;延变型叠合盆地则是原"盆""山"关系脱耦时发生闭锁.造山作用与盆地发育间有着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叠合盆地的本质是"盆""山"系统的更迭.造山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复合盆地发育,某些原视为复合盆地的构造盆地实际上是由若干个原本不相连的盆地内的沉积经多期构造作用移位后拼凑出来的沉积物拼盘,必须对之进行构造复位.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的成功取决于对残留盆地认识的飞跃,因而"盆""山"耦合和脱耦是今后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区盆地研究的新思路,是指导油气勘探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9.
江汉平原印支期以来的盆山耦合关系及下古生界油气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构造地质学和油气系统理论,以盆地构造-沉积分析技术为手段,研究了印支期以来江汉平原与周缘造山带的耦合关系,探讨了江汉平原的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印支期以来江汉平原及周缘经历了挤压、拉张、挤压3次大的构造应力场的转换,使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盆地具有改造盆地的特点;一方面强烈的抬升、剥蚀使早期聚集的油气经历改造和再分配、再聚集过程,另一方面燕山期构造活动使逆冲推覆构造成为该区重要勘探领域。综合分析表明,位于台、盆转换带的宜昌-珂理-簰州区带是目前江汉平原及周缘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
庙岭低缓构造带断层系统具有五种成因类型,其发生发育主要分为早燕山和晚燕山两期。断层与局部构造的关系主要有三种:①断层控制局部构造的发育及形态特征;②断层为脱顶构造的表现形式之一;③断层对局部构造的切割破坏。断裂活动与区内油气勘探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后期发生的长茂司断层等是影响区内油气保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渤海西部海域歧南断阶带的石油勘探开发历程,论述了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油田(藏)的特点及石油富集规律.针对该带以复杂断决、中小油田为主,油田成群分布,轻质原油、近岸、水浅的特点,提出了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经济效益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东南部发育了3套盆地原型,即P2—T2-3的后裂谷期充填盆地、T33—J1-2的裂谷后前渊盆地、J3—E的陆内前陆盆地的并列叠加作用;发育了3套主力生油岩系,即上二叠统芦草沟组、红雁池组和上三叠统黄山街组、郝家沟组及下、中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并赋存于阜康凹陷、吉木萨尔凹陷、五彩湾凹陷、黄草湖凹陷之中,形成了多个供油中心。生储盖分析表明,该区油气保存条件良好,并具备在不同区块分别勘探油和油气的特点。构造分析表明,博格达推覆构造和2组(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断块构造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表明,该区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较好,是值得进一步工作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由于龙门山地区会聚构造运动,地表露头与地下地震资料揭示了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被卷入板内形变的构造地质现象。鉴于这一地区已经证实晚三叠世地层中富含油气,该文以获得的实际资料对晚三叠世前陆盆地形变年代、形变特征、形变运动(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着重分析了构造形变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针对区内前陆盆地形变后所形成的3种不同类型(磁峰场、鸭子河、马井)的含气构造,文中讨论了其成藏的主控因素,并据此提出了该地区这一领域的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