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晓铁 《通信世界》2001,(20):13-14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电信行业的市场环境变化很快,结合发展的需要和前场情况的变化,电信业务资费的结构和标准及相应的管理体制与形成机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革。正如大家所了解的那样,这三年来,我国电信行业的经营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现了政企分开、邮电分营,进行了电信重组,电信市场正在由垄断经营向适度竞争的局面过渡。加入WTO后,我国电信业必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全新的市场环境将给电信资费的管制工作带来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政府(信息产业部)管理为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完善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推进政府定价向市场调节价的转变。政府采眼商接制定电信资费标准的方式对资费进行管理,屯信企业按照制定的标准执行资费价格。例如:2000年12月。信息产业部、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关于电信资费结构性调整的通知》(信部联清[2000]1255号),政府直接制定了八项电信业务资费标准(七项降价,一项涨价)。同时,将寻呼机服务费、IP电话业务资费、增值业务等业务资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  相似文献   

3.
电信资费的管制及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信资费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消费者、企业、专家和政府在这一问题上争论很多,意见差距很大.本文对我国电信资费管制的历史进行了分析,借鉴国外的电信资费管制经验,提出应该从整个电信市场发展和市场结构出发来研究电信资费政策,进而提出未来电信资费管制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弋坤 《通信世界》2009,(48):19-19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各自网站上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固定本地电话等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改革部分电信资费管理方式,对固定本地电话等业务资费从实行政府定价改为实行上限管理。伴随着此次改革,电信企业将获得更大的价格自主权。  相似文献   

5.
《重庆通信业》2005,(5):58-58
为鼓励市场竞争.保护用户合法权益.完善电信资费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电信行业协调健康发展,结合当前电信市场情况.经征求各方面意见.信息产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6.
何霞 《中国新通信》2007,9(10):11-12
纵观全球,每个国家都是根据本国的电信发展情况和制度体制而设计相应的资费管制体系的。中国电信资费的改革也是伴随着国内电信体制的改革与市场发展而不断深化的。虽然,从中外比较看,电信资费改革还需深入:但从电信资费与其他电信监管职能相比,由于它与庞大的消费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多种改革问题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此次的电信资费改革,标志着电信资费要从政府管制的方式,过渡到全面市场定价的方式;但问题的全面解决,还涉及电信市场竞争格局、产权制度、管制能力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议题。  相似文献   

8.
电信资费及其管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守廉  张静 《电信科学》2000,16(11):1-4
本文力图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刻剖析垄断和步入竞争市场下电信资费的各自特点和结构不合理现象的成因,并提出在现实情况下,为理顺资费结构,电信资费可以采用综合价格管制的方法,然后逐步向资费上限管制方法过渡,以及在竞争条件下的放松管制。  相似文献   

9.
电信资费关系到广大用户的切身利益,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几年来,信息产业部根据我国电信业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竞争格局,积极稳妥地推进电信资费管理方式的改革,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电信资费管理体系,在改革中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使广大电信用户从电信业的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2006年,深化电信资费管理改革,加快推进移动电话资费方式问题的解决。移动电话资费水平逐年下降,同时,单向收费和准单向收费的方式已经在各地逐步实施,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接近一半的移动电话用户使用的是单向或者准单向资费方案。2006年信息产业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从近期看,电信资费的改革主要侧重在建立规范的政策制定程序、改变移动电话的收费方式及调整不合理收费与规范运营商的行为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电信资费调整与电信管制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慧  朱治国 《移动通信》2005,29(5):109-111
1引言纵观我国电信业几十年的发展,经过一系列的拆分、重组,改制、上市,中国电信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电信资费的确立不仅是电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几次电信资费听证会的召开,表现出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于电信资费的关心与重视。电信资费调整与监管成为各种媒体追捧的热点,也是街头巷尾议论最多的话题,但在这方面的全面总结和深入研究却为数不多。事实上,对资费发展变革的总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与发展需要,以及电信行业本身的自然垄断属性,几十年来我国实行…  相似文献   

12.
侯广吉  马慧  梁雄健 《电信科学》2006,22(10):46-50
伴随着中国电信行业,特别是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的高速发展和有效市场竞争格局的初步建立,移动电话资费的调整、改革与管制等问题成为近几年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电信管制理论出发,分析和介绍了电信资费管制理论的演进过程,进而对中国电信市场特别是移动电话资费的管制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建立的新的移动电话资费管制体系,并对未来移动电话资费管制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国家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一席讲话使电信资费的调整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就此,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著名通信政策专家。  相似文献   

14.
辛探 《世界宽带网络》2005,12(10):101-101
价格大战山雨欲来 日前,继固网运营商的日租套餐被允许之后,信产部和发改委再次出台《关于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进一步把电信资费定价权交给企业。其中,国内长途电话通话费、国际长途电话及台港澳地区电话通话费、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和固定电话本地网营业区间通话费以现行资费标准为上限,六大电信运营商可以自主定价,IP电话仍由市场调节。值得注意的是信产部在几乎全面放开电信资费的同时,保留了对手机本地通话资费的监管,这意味着手机从双向收费改成单向收费,资费降到固话的水平仍然不被允许。  相似文献   

15.
曾宪敏 《通信世界》2007,(27A):30-30
每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电信资费问题都会进入消费者投诉排行榜前列;每次网络上电信资费的声讨,都会获得满堂喝彩;每次与电信圈外的朋友聊到电信资费,他们的反应都是“太贵”、“比国外资费高很多”等。如果在几年前,这些评价毫无疑问是客观真实的,可如今随着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价格战,随着2005年10月《关于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对资费实行上限管理的实施,听到这么多的负面评论就让人有些费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电信随着电信业发展的加快和改革的深化,近几年来电信资费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在2001年,国家对电信资费进行了较大规模、有升有降的结构性调整,对电信业及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和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05年是电信资费改革力度很大的一年。酝酿已久的电信资费改革在2005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为2006年的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回顾和总结了2005年我国电信资费改革的历程和特点,对2006年和以后的电信资费改革进行了展望。认为2005年的资费改革在资费管理方式,差别定价,固定资费的多样性等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是电信资费改革关键性的步骤,呈现了运营商从价格竞争步入竞合时代和基础电信资费模式全面趋于多样性选择的特征,今后的电信资费改革应进一步调整电信资费监管的职能和重点,调整电信资费监管的方式和领域,协调好事前管制与事后管制的关系,主导运营商与非主导运营商的关系,以及零售资费与结算价之间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9.
电信资费调整的利益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济 《世界电信》2001,14(6):24-26
2000年12月25日,信息产业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发布通知,决定对部分电信资费进行结构性调整。调价方案颁布并逐步实施之后,舆论哗然,怨声四起。中国电信又一次故伎重演,借电信资费结构性调整之名,行巩固行业垄断利益之实。 市话话费节节攀升 这次电信资费的所谓结构性调整,和亿万电信用户关系最为密切的市话费用不但没有降低,反而上涨了。有些地区的电信部门唯恐涨得不够,在执行调价方案时,争先恐后地往调价方案的上限靠。 北京 月租费由过去21.6元上调到25元,并取消了原月租费中免打25次的规定。市话通话标准由…  相似文献   

20.
一进入2004年,就有人说电信资费要降了,这种说法应该是来源于王旭东部长在2004年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所做的报告中的一段话,王部长提到,“在政府部门保留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的前提下,根据业务性质和市场竞争水平的不同,对业务资费实行分类管理,给予企业更大的定价自主权,逐步建立电信资费的市场形成机制”。一提起“给予企业更大的定价自主权”,“建立电信资费的市场形成机制”,很多人就理解为企业从此可以自己定价了,要保证企业的市场竞争,电信资费价格就会降,甚至可能出现移动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