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高校教育学院具有不同的组织演变特征和历史传统,在高等教育研究风格上也存在差异。在研究领域上,前者在四个研究领域的比例更为平均,倾向于组织与管理,其次是知识与课程;后者倾向于体制与结构,其次是教学与研究。在研究范式上,两者都是结构主义占比最高,人本主义占比最低。区别在于,非师范类高校教育学院相较于师范类高校教育学院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占比更高,经验主义研究范式占比更低,研究范式更具有多样性。研究风格的分化,反映了中国高校教育学院的组织变迁与转型历程,彰显了知识生产与组织变革的制度性关联,体现了制度环境、行动者(研究者)与组织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复杂互动关系。从长远而言,在制度环境与地方性知识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两类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风格将呈现出分化与整合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高校教育学院具有不同的组织演变特征和历史传统,在高等教育研究风格上也存在差异。在研究领域上,前者在四个研究领域的比例更为平均,倾向于组织与管理,其次是知识与课程;后者倾向于体制与结构,其次是教学与研究。在研究范式上,两者都是结构主义占比最高,人本主义占比最低。区别在于,非师范类高校教育学院相较于师范类高校教育学院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占比更高,经验主义研究范式占比更低,研究范式更具有多样性。研究风格的分化,反映了中国高校教育学院的组织变迁与转型历程,彰显了知识生产与组织变革的制度性关联,体现了制度环境、行动者(研究者)与组织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复杂互动关系。从长远而言,在制度环境与地方性知识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两类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风格将呈现出分化与整合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产业化"论是在企图解释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扩招政策的过程中形成的,事实上是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误读,背离了对教育公益性特征的基本认识,在学术和政治上具有较大的危害,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从政策本真意义上和实践效果上进行系统批判,以确保理论善的品质,使理论创新造福人类与国家、民族,这是学者应有的学术品质与职业责任。  相似文献   

4.
关于“高校扩招“后教育质量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多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出发,着重分析了扩招后影响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内部质量的因素的变化情况,认为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有下降的可能,并就高等教育高速发展过程中如何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5.
一、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83年,我国有普通高校700余所。到现在,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063所,在校学生196万。由于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在发展数量的同时,未能抓紧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致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全国有计划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浪潮冲击下,显得很不适应,其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被扭曲,高等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重读特罗高等教育系统崩溃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增长与扩张导致诸多问题,在高等教育系统与文化整体中形成一个问题簇。这个问题簇影响高等教育系统核心要素并使它们成为问题要素,影响高等教育系统整体并使它成为问题系统,随之导致高等教育系统质变;系统质变形成精英、大众与普进三种性质不同的高等教育系统。三种系统之中,精英是规范系统与高等教育系统确立系统,大众是非规范系统与高等教育系统分化系统,普进是反规范系统与高等教育系统粉碎系统。大众与普进两个系统衍生后,高等教育系统可能由两种或三种系统构成,作为混合系统存在于教育系统与文化整体中;也可能由一种系统构成,作为纯一系统存在于教育系统与文体整体中。高等教育系统整体,随着非精英系统所占比例增加,逐渐走向系统分化,走向系统粉碎;高等教育系统为纯精英系统时,系统因确立而稳定;为纯大众系统时,系统因分化而震荡;为纯普进系统时,系统因粉碎而崩溃。高等教育系统崩溃,不仅导致高等教育社会心理与社会身份崩溃,而且危害文化其它系统及文化整体。这是特罗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中提出的高等教育系统问题预警,可以称为特罗高等教育系统崩溃预警!这一预警对高等教育健全发展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式大学到大学的中国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根溯源,今日之大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参照西方近代以来大学的组织原型,"中国式大学"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中国历史上不同于西方近代大学的传统高等教育机构或组织形式;其二中国式大学可以用来指称近代以来中国大学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的诸多不同于西方大学的办学方式,即所谓"中国特色"的大学.与"中国式大学"相比,"大学的中国模式"着重强调西方近代大学制度在中国的本土化与再创造,强调今天大学这种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适性的制度形式在中国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创新与发展.二者有区别亦有联系.中国式大学某种意义上包含了大学的中国模式这一层含义.但大学的中国模式具有更明显的积极含义,直接意味着大学制度与组织形式的个性化发展与创新.而中国式大学一词则显得相对较为中性,这种"大学"可能是西方大学制度与组织形式的创新,也可能是异化.目前可以说,我们已经有了"消极"意义上的中国式大学而尚不见大学的中国模式.未来时期,中国大学的发展目标应是从中国式大学走向大学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8.
扩大内需不是一个简单地让老百姓花钱的问题,关键是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转变"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理论上来说,高等教育与其通过扩招直接刺激消费,不如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促进社会流动,间接参与扩大内需。但从现实来看,由于体制限制尤其是高中教育机会瓶颈,高等教育不仅难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反而加剧了贫富分化;由于脱离经济要素禀赋的仓促扩招,高等教育不仅难以优化产业结构,反而加剧了失业问题。要激活高等教育参与扩大内需的作用,需要按社会需求调整高等教育,并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从长远来看,要视教育为软基础建设,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比较一些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时间的基础上,介绍分析一份重要的高等教育统计资料,指出1931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程度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27位,每万人口中有大学生1名,是第28位的印度的3倍.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位置的落后主要是"文革"造成的恶果.从7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起伏与进退,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受政治的制约特别明显.高等教育扩招势在必行,而且应在长远规划的基础上渐进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多层次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出发,着重分析了扩招后影响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内部质量的因素的变化情况,认为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有下降的可能,并就高等教育高速发展过程中如何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组织文化研究出现了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发展路径,分析框架和研究模型也因此呈现出多样化状态.同时,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特征相呼应,高等教育组织文化研究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波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社会性别理论强调后天的社会文化建构对男性和女性特征、行为和角色的影响,并由此产生对两性或两性关系的期望、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理论认为:高等学校是传递社会性别观念的重要场所和制度设计,具有隐性特征,形成了"男性学科专业"和"女性学科专业"的明显区隔;而劳动力市场职业领域则是社会性别得以延续和深化的基本机制,再生产了劳动力市场的职业性别结构和职业收入差距;高等教育学科专业领域与职业领域的双重性别隔离具有对应关系与传递关系,表现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领域与劳动力市场职业领域呈现双重性别隔离现象。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需要与需求矛盾对扩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然 ,1 999年度我国高校大幅度扩招基本上属政府行为。对此 ,我们可以从国家这个角度论证是不是应该这样大幅度扩招以及可不可以持续地大幅度扩招。本文仅从民众这个角度思考高等教育需要与需求的矛盾 ,探讨它对大幅度扩招的影响。经济学中严格地区分了需要与需求的含义。“需要指人们的一种欲望、一种要求。……需求则指一种具有某种支付能力的欲望和要求”。1在高等教育中也同样存在高等教育需要与高等教育需求的区别。高等教育需要指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主观愿望 ,它是无条件的 ,也是无限的 ;而高等教育需求指人们不仅对高等教育有主观需要…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是一种有分配作用的公共产品,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根据罗尔斯原则,高等教育公平应该遵循"普惠"和"差异"并存,坚守"正义底线"与"差异补偿"并重.本文从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基础、制度博弈和制度建构三个方面,采用案例研究、模型分析和理论推导等思维方法与演绎方式,探究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寻求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教授·科长·名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上世纪到本世纪 ,教授待遇日益下降 ;随着教育与教学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在大学教育中 ,行政控制越来越中心化、教授权威越来越边缘化 ;教授地位下降与教授权威边缘化 ,必然导致教授群体分化 ;分化中凸现出的教授情结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希望。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的“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 2 0 0 0、 2 0 0 1年 ,我国高等教育连续三年扩招。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对扩招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 ,存疑者有之 ,观望者有之 ,满志者有之 ,不一而足。但我们不能满意于对现实的已有运作 ,而应面对扩招以及之后高等教育在中国扩展的实际与未来 ,积极探讨发展大众高等教育的理论。因此 ,本刊特组织此笔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出现与发展,通过制度的引进和调适,呈现了中国特色的多元现代性进程。国立北平大学作为大学区制改革的产物,通过借鉴法国模式,丰富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建设的思想资源,提供了制度引进的实践经验。历经抗日战争的迁徙和战后复员的曲折,国立北平大学的改组和消失,呼应了中国高等教育进行区域分布均衡调整的时代需要。一校的变迁,从国际到国内,由华北到西北,彰显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制度借鉴与内部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公立大学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社会学的有关理论,从大学组织结构、功能的维度来呈现中国公立大学的实然状态,分析中国公立大学组织岛特殊性及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大学组织的内部结构实体及其行动表现受其特殊的结构一功能框架的规定和限制,现实中的中国公立大学不但发挥着高等教育功能,受现实社会组织功能分化不足的制约,还要发挥特殊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公立大学,可以更好地指导当前中国大学组织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其社会属性与意义必然发生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成为人权、人权实现手段或人权支柱,高等教育公平便成为社会发展必需.教育公平包括入学公平、资源公平与结果公平等三个维度,其中,资源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教育的"有组织的及持续的致学交流"的本质决定了师资与课程是资源公平的核心,课程与教师资源品质差别将导致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缺失,优质师资争夺将加剧资源及教育质量的国际、区际与校际差别.我国要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公平,最有效途径不是调整或重新配置,而是合作开发与共享,使高校群体平等使用优质资源,使大学生整体平等获取优质资源.为此,应该建立开发与共享系列策略或制度,主体包括: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制度;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制度;跨校学分互认与互换制度.  相似文献   

20.
生源变化与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放宽大学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将对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对现行的、针对“未婚和年龄在25岁以下“大学生而制订的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更新不合时宜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大学普通生年龄结构的变化,建立和完善学习、考试、学籍和日常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任务,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基本构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