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杏脯的加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树是我国北方普遍栽植的果树,近年来栽培面积在不断地扩大。杏果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钙和磷,维生素A含量仅次于芒果而居于水果第二位。杏仁可入药,有止咳定喘、润肠通便之功效。由于杏果后熟过程较快,在常温下会很快腐烂变质,造成经济损失。如将其加工成喜食的杏脯,则既能保持杏果特有的风味,甜酸可口,又可延长保存期限,提高其经济价值。一、工艺流程选料→原料处理→熏硫→第一次糖煮→第二次糖煮→半成品干燥→第三次糖煮→烘烤→成品二、操作要点(一)原料选择应选用青色褪尽,全部呈现黄色,质地尚未变软,新鲜肉厚大小一致的大黄杏,剔…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杏原产于我国,它是我国北方地区普遍栽植的特产果树之一。(它属于蔷薇科樱桃属落叶乔木植物杏[Prunus armeniaca L.]及其变种山杏[P·armeniaca L.var.ansu Maxim]的果实,)主要种类有普通杏、东北杏(辽杏[Prunus mandshurica Koehne]、西伯利亚杏(山杏)[Prunus sihirica L.]三种。普通杏原产于我国,现在世界各国所栽培杏的品种,绝大部分是出自该种。  相似文献   

3.
低糖杏脯制作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鲜杏为原料,研究低糖杏脯的制作工艺。以制品的色泽、饱满度、含糖量、剪切力为评价指标,研究漂烫时间、真空渗糖工艺参数、填充浓度、护色剂种类、糖液浓度等因素对制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杏坯用0.4%CaCl2溶液硬化4h、漂烫3min;采用真空二次渗糖工艺,添加填充剂3%、VC0.2%,一次糖液浓度为30%,二次糖液浓度为45%,糖液温度60℃,真空度0.07MPa,真空保持时间20min;浸糖24h,60℃恒温干燥10h,所得杏脯湿基含糖量为41%—43%,水分含量18%—20%,制品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4.
0前言低糖蜜乳杏脯是在传统果脯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采用淀粉糖浆取代部分白糖,降低甜度,运用真空抽浸技术,缩短加工时间,烘烤中间添加营养强化剂,改善风味,变“高糖”为“低糖”,集风味、营养、低糖于一体。1 工艺流程选料分级→熏硫(或浸硫)→去核→真空抽浸→常压冷浸→沥干→烘烤(中间浸渍、烘烤)→成品  相似文献   

5.
顾熟琴  卢大新 《食品科学》2005,26(9):660-661
将HACCP体系应用到杏脯生产中,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对各工序进行了详尽的危害分析,制定了杏脯HACCP计划工作表,为确保杏脯质最和安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7.
低糖多风味杏脯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目前市场上的杏脯,杏蜜饯普遍存在高糖、原果风味淡的缺点,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盐渍、脱盐、分次加糖、调味增香等工艺处理,所制的杏脯呈透明的金黄色、低糖、味道甘美、酸甜、微咸、原果风味浓。  相似文献   

8.
低糖杏脯保藏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库车赛买提杏为原料制作低糖杏脯,并研究其保藏性。以低糖杏脯的感官品质、色泽稳定性、微生物稳定性为评价指标,研究杏脯水分含量、护色剂种类及添加量、杏脯水分活度等因素对制品保藏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糖杏脯在贮藏过程中,水分含量对其色泽稳定性影响不显著,但对其微生物稳定性影响显著。低糖杏脯在加工过程中采用0.1%亚硫酸盐护色,控制水分含量(20±1)%左右,采用真空包装,在常温贮藏条件下能够保证低糖杏脯品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酶促褐变是水果蔬菜加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旨在探讨无硫杏脯褐变的最佳控制工艺。采用先单因素后正交试验设计,探讨氯化钙、柠檬酸、氯化钠、D-异抗坏血酸钠及浸泡时间对杏脯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色泽的影响。结果显示,无硫杏脯最佳护色工艺配方为氯化钙0.3%+氯化钠1.0%+柠檬酸0.2%+D-异抗坏血酸钠0.2%,浸泡时间4 h,在此条件下可以最大限度的抑制杏PPO、POD活性,保持杏脯色泽。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不同的大气状况试验结果,我们发现,制成杏脯,在烘的过程中,空气的湿度越大,杏脯越容易发生褐变。以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烘房的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无硫低糖杏脯生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鲜杏为原料,以氯化钙、氯化钠、柠檬酸、D-异抗坏血酸钠作为护色剂,通过单因素及L16(45)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护色剂对杏脯质量的影响,确定无硫低糖杏脯生产的最佳的无硫护色工艺条件为:杏果经清洗、去皮、硬化后在含0.3%氯化钙、0.6%柠檬酸、0.6%氯化钠、0.3%D-异抗坏血酸钠制得的护色液烫漂,再放入0.5%的明胶溶液中浸胶,用40%的糖液第一次糖煮,真空糖渍24h,再用45%糖液进行第二次糖煮,真空糖渍24h,用55—65℃温度的烘房烤制,制得的杏脯品质最好。该方法与传统果脯生产方法相比,具有产品安全性高、含糖量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13.
银杏脯真空渗糖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卫东  王琴  李颖 《食品科学》2001,22(1):50-53
主要研究了真空渗糖法制作银杏脯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真空度0.087MPa条件下,糖液浓度梯度30%→50%→70%,抽空3次,每次抽空20min,充气90min,浸渍6h。经烘干、包装即可得品质优良银杏脯。  相似文献   

14.
控制杏脯贮存期发生酶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桂芝 《食品工业科技》2003,24(10):138-139
研究了多种控氧措施配合对杏脯贮存期酶褐变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真空煮制、真空干燥和真空包装配合,再辅以加工中抗氧化剂和硫处理的使用,能基本控制酶褐变,保持杏脯的固有色泽和品质。   相似文献   

15.
用传统方法生产果脯,大多采用熏硫的方法,来保持水果原有的色泽,这常造成残留硫过高而影响成品的价值。经研究,烘房的湿度控制在40%左右,可明显地抑制褐变反应,原因是在此条件下,缩短了烘制时间,从而较显著地减除了褐变反应进行的条件。这就使得实现果脯的低糖低硫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低硫杏脯二氧化硫残留量的影响,探索最优控制工艺条件使低硫杏脯制品食用更安全.方法 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分析真空度、真空预抽时间、焦亚硫酸钠溶液浓度和真空渗糖时间对低硫杏脯二氧化硫残留量的影响.结果 在真空度0.08 Mpa、真空预抽时间1 h、焦亚硫酸钠溶液浓度0.2%、真空渗糖时间2 h...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杏脯的干燥效率及产品品质。方法:分别用转盘式微波炉(RMD)和微波对流耦合干燥机(MCD)干燥杏脯,考察微波功率、微波发射方式、切分程度及物料是否转动对杏脯干燥特性、焦化率、色值、感官品质及复水特性的影响,并与传统热风干燥(HD)进行比较。结果:与HD的1 040 min(16块)和840 min(48块)相比,微波干燥显著缩短干燥时间,不同微波干燥条件下所需的干燥时间为40~400 min;脉冲比越大或功率越高或物料尺寸越大,干燥所用时间越短,在MCD中控温微波干燥耗时最长。无论是在RMD还是不控温MCD中静态干燥,杏脯均出现严重的烧焦现象,焦化率为17%~100%,物料转动时焦化率高于静态干燥的,而在MCD中控温静态干燥避免了物料的烧焦现象,且MCD中控温静态干燥的杏脯色值和感官评价最接近HD的,复水比与HD仅相差3.45%~5.17%,获得最高的感官评价分(87.2分)。结论:MCD中控温静态干燥可以作为杏脯的高效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新鲜明星杏为原料,探讨超声辅助、微波辅助、真空、煮制浸糖4 种不同浸糖方式对其色泽、质构、复水率、总糖含量、香气和感官评价的影响。对比不同浸糖工艺对于杏果脯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浸糖的杏脯色泽与其他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L*值为43.86,b*值为30.09,超声辅助浸糖的杏脯硬度、黏性和咀嚼性与煮制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超声辅助浸糖工艺的杏果脯复水率比煮制浸糖处理所得成品低24.97%,超声辅助浸糖总糖含量最高,为40.58%,香气测定结合感官评价超声辅助浸糖制备的杏果脯滋味最佳。  相似文献   

19.
康健  王爱芹  顾晶晶 《食品科学》2009,30(6):292-294
为了解决杏脯存在的高糖、高硫问题,本实验研究了新的加工工艺和方法,改变多次浸糖为一次浸糖,采用微波灭酶技术代替过去的熏硫护色工艺,说明微波处理对无硫杏脯制作的优越性。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无硫杏脯微波处理的最佳生产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600W,鲜杏质量45g,加热时间180s。经过多次实验,并采用扫描仪和计算机软件对杏脯产品的色泽进行RGB 值测试,测试结果与感官评价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0.
酶促褐变是水果蔬菜加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旨在探讨无硫杏脯护色工艺对杏脯质构的影响及探索最优控制工艺条件。采用先单因素后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不同工艺条件对杏脯制作过程质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无硫杏脯最佳护色工艺条件为:采用煮制温度65℃、真空度0.065 MPa、煮制时间20 s、抽真空时间10 min。该工艺条件制成的杏脯,硬度适中、弹性适中,内聚性和咀嚼性最佳,同时保持无硫杏脯良好色泽及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