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2.
3.
随钻地震是利用钻头破岩发出的信号作为震源,进行钻头前方地层预测的一门技术。随钻地震记录信噪比低,波场非常复杂,其数据处理的关键是从钻柱顶端加速度传感器的记录中分离出来自钻头的振动信号,作为与地面记录互相关的源函数。本文利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对钻柱顶端安装的两个加速度传感器的6个分量进行处理,并利用相应的混合矩阵和波形特征,对各种独立成分来源与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得到的独立成分和地表地震记录做相关处理,并从地面记录道中估计出了地滚波、钻具折射波和直达波,提高了处理资料的信噪比。此法表明,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对于解决随钻地震多种信号的混叠问题和提高随钻地震数据处理的质量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4.
对多分量随钻地震数据进行了分析,以便更好地确定三牙钻头的不同波场分量及能量辐射模式,利用了ENI-AGIP专用试验地点的一套独特的井彰要集方案,直接测量的高质量P波及S波数据可用于确定径向水平分量及相应的横向水平分量(HT),然后,通过对联合运用Z及HR推得的垂直的横向分量(T)进行分析,可对钻头信号SV分量的简化辐射模式进行了计算,对受采集排列的几何关系及地层组合的影响的水平及垂向偏振横波间存在 相似文献
5.
随钻地震(SWD)监测是应用于钻井作业期间的一项全新井眼地震技术,该技术已逐渐应用于全球各地。该文对随钻地震原理、牙轮钻头产生地震信号机理、常规垂直地震剖面(VSP)和钻头VSP的特性差异及领先于随钻地震监测领域的Tomex系统给予简要的介绍,同时对随钻地震技术的特点及应用前景等进行了探讨。随钻地震监测技术的应用增加了新的随钻录井手段,为综合评价油气层、指导安全优化钻井增加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随钻地震(SWD)监测是应用于钻井作业期间的一项全新井眼地震技术,该技术已逐渐应用于全球各地。该文对随钻地震原理、牙轮钻头产生地震信号机理、常规垂直地震剖面(VSP)和钻头VSP的特性差异及领先于随钻地震监测领域的Tomex系统给予简要的介绍,同时对随钻地震技术的特点及应用前景等进行了探讨。随钻地震监测技术的应用增加了新的随钻录井手段,为综合评价油气层、指导安全优化钻井增加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南海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地层的钻井安全风险较高,为降低钻井风险,需要准确预测高压地层的压力和深度。为此,在预探井DF-X1井钻井过程中研究应用了随钻地震技术,利用随钻地震数据获得时深关系和地层层速度,实时更新钻头在地震剖面中的位置,确定钻头前方高压储层的深度和地层压力系数。在DF-X1井实钻过程中,应用随钻地震技术准确预测了高压储层A1砂体的地层孔隙压力系数、破裂压力系数和深度,高压储层A1砂体的预测深度与实钻深度相差仅6.00 m,确保了? 244.5 mm套管成功下到高压储层上部的泥岩中,确保了? 212.7?mm 井段的安全压力窗口;A1砂体孔隙压力系数和破裂压力系数的预测精度分别达到3.0%和1.0%,确保了该探井的顺利完钻。研究结果表明,随钻地震技术可以准确预测地层压力和高压储层深度,能有效降低钻井风险,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9.
10.
随钻驱动处理作为将地面地震资料应用于开发地震的有效方法,对规避钻井风险,提高钻井成功率具有现实意义。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利用随钻资料便捷地提高地面地震速度模型的精度,从而提高地震资料成像精度,指导钻井轨迹调整。为此,提出井驱地震速度模型修正技术,即在传统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基础上,将正钻井已钻地层的速度、深度信息作为约束,结合周围已钻井的测井、VSP资料快速修正现有地震速度模型,从而得到更精确的地下地震成像,实现对未钻遇地层的地质描述与预测,提高钻井成功率。油田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缩短了速度模型更新迭代的时间,可满足随钻驱动处理对精度和时效性的需求,对于正钻井实时提高钻前预测精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震资料的钻速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钻井的机械钻速与钻头结构、钻井液性能、钻进参数和钻具组合等因素密切相关,但理论和实践表明,地层因素仍是影响钻速的最主要因素,它不仅直接影响钻速,而且也制约着钻井参数对钻速的影响.针对新探区的特点,可从地震资料中提取包含地震层速度、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地层产状、地层岩性等信息,发掘这些信息与地层可钻性以及机械钻速间的内在联系.在充分利用地震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等办法,模拟和优选出了层速度与地层可钻性以及层速度与机械钻速间的定量计算模型,并最终形成一套基于地震层速度直接预测机械钻速的方法和技术.通过计算机编程对HN油田近20口井的机械钻速进行钻前预测,符合率均达70%以上,表明该方法能较科学地预测新探区的机械钻速,能为钻前钻井周期设计以及钻井招投标价格预算等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地震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对速度场精度的要求较低,在构造复杂但速度横向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有较好的成像效果,近年来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各探区得到高度重视和推广应用。对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的关键技术(叠前去噪、振幅补偿、反褶积、静校正、速度建模)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其在富油凹陷整体评价、复杂断块精细勘探、碳酸盐岩岩溶地形识别、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等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叠前时间偏移是一项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应用前途广阔的地震精确成像技术,适合于在横向速度变化不大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图6参7 相似文献
13.
溱潼凹陷工区包括10块三维地震资料,每块资料的处理成果数据之间在分辨率、信噪比、波组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尤其是各区块结合部位存在着严重的边界效应,这给全区统一的构造解释、岩性处理和解释造成一定的困难。针对各区块处理成果资料之间存在的各种不一致性、边界效应及成像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确定处理方位角和扩展半径,采用了面元均化技术;为达到能量的一致性,采用了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技术;为提高资料分辨率和统一全区频率,采用了不同的反褶积技术;为提高资料信噪比,采用了噪音自动识别与压制和动校CMP道集迭代校正等技术;为正确归位、准确成像,采用了DMO和偏移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不同三维边界处的拼接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原三维资料的处理质量,得到了统一的成果数据体。 相似文献
14.
15.
传统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侧重于提高地震资料的高频成分,但拓展地震资料高频端的能力几乎已经到达了极限。通过对宽频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研究,在传统高分辨率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基于震源信号低频补偿等为特色的宽频配套处理技术。该宽频配套处理技术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叠后高分辨率资料处理方法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分辨率勘探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多个环节组成。甚至叠后高发辨率资料处理也是由多个环节组成。本文介绍的叠后高分辨率资料处理流程主要包括Lp模自适应预测统计反褶积,高频成分补偿,振幅补偿及有色成分校正。文中还就处理流程中各种方法的合理组合,各种方法自身参数的合理选取作了试验和探讨,最后给出了处理实例。 相似文献
18.
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综合利用纵波和横波信号进行勘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以弹性波理论为基础,依据资料处理流程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①基于标量波波场理论的波场分离多分量处理技术,该技术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处理流程并进入实用阶段,其中主要包括波场分离、横波静校正、转换横波速度分析及转换横波偏移成像等核心技术.②基于矢量波波场理论的多波联合处理技术,该技术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能够更好地保持地震数据的原始信息,但目前尚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与其相配套的相关技术仍不完善,对于多分量地震实际资料的处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处理流程.多波多分量技术是解决目前复杂油气藏勘探的有效手段,是地震勘探发展的必然趋势.参67 相似文献
19.
文中研究了随钻地震(Seismic While Drilling,简称SWD)数据与垂直地震剖面(VSP)数据的关系,给出了适用于SWD的波动理论模型。利用直达波和反射波的褶积关系,得到了一种可用于钻头前方预测的波阻抗反演方法,它适用于任意相位子波并具有抗多次波能力。理论模型与实际资料试算表明,本文给出的反演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适用于SWD数据,能够较好地预测钻头前方目的层的位置以及危险超高压层的深度和压力,从而提高钻井的目的性、安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