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CpG-ODN对肾小球肾炎进展的影响。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N组(正常对照)、M组(模型对照)、CpG组和GpC组。N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5ml/(kg·d),其余3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抗-thy1.1单克隆抗体2.5ml/(kg·d),隔日1次,共3次。注射抗-thy1.1单克隆抗体后,隔天,CpG组经尾静脉注射CpG-ODN,300μg/只,GpC组经尾静脉注射GpC-ODN,300μg/只,隔日注射,共3次。各组大鼠分别于用药前和第1针注射后1周测定尿蛋白;用药后第8周留取大鼠24h尿、血清及肾脏组织,检测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和肾功;肾脏组织用于肾脏病理检查以及RT-PCR法检测TLR-9mRNA的表达。结果CpG组与M组和GpC组相比,血清白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意义;M组、CpG组和GpC组在给药后1周均出现尿蛋白,在给药后8周,24h尿蛋白含量明显增多;CpG组与M组相比,TLR-9mRNA在肾脏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且差异有显著意义;GpC组与M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光镜下可见CpG组肾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加重。结论天然CpG-ODN可促进肾小球肾炎病情加重,TLR-9可能在其发生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及推广,越来越多的中药应用于临床,并在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但随着中药品种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多,发生慢性积累性毒性报道逐渐增加,引起临床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现就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报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综合疗法对25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观察,发现综合疗法通过改善病人体质、改善患者盆腔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从而促进炎症吸收,从而使增厚、增粗的附件粘连组织消退,疗效明显,疗程缩短,无副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7.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多迁延日久,极易形成腹泻、淤滞等复杂症候。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中药灌肠液能否在患者肠道内较长时间有效保留,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笔者就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做了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西药治疗组选用抗生素治疗和阴道侧穹隆封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中药灌肠治疗。结果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6.7%。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8%,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具有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影响生育。本科使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以清热燥湿,活血清带调理冲任为法。辨证施治,口服中药汤剂并配合中药液保留灌肠、药膏热敷,通过局部治疗,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况,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在临床上疗效显著,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肠透析机清洗结肠后,进行中药汤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护理对策。方法随机将慢性结肠炎病人192例分成2组,治疗组98例,对照组94例,治疗组先采用透析机对结肠进行充分清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工清洁浣肠后用同样的中药汁200~250mL进行保留灌肠。结果治疗组82例症状完全缓解,随访半年无复发,14例临床症状部分缓解,1例症状未缓解。对照组56例症状完全缓解,半年以后无复发,28例症状部分缓解,10例症状未缓解,2组均无并发症。结论结肠透析机清洗结肠配合中药汤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明显好于传统的中药汤剂灌肠,且复发率大为降低,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微乳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在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之一,近年各方面报道逐渐增多。本文就近5年来微乳作为中药新剂型载体的应用研究情况,从微乳的制备方法、研究现状、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至灵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所选病例10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口服拉米夫定联合至灵胶囊治疗。对照组50例单独口服拉米夫定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乙肝病毒血清标志HBV-DNA,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Ab转换率及肝功能(ALT)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抗-HBeAb转换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治疗组在抗病毒和肝功能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联合至灵胶囊能够提高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降低其耐药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中药复方制剂质量评价的现代化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领域之一。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口服制剂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中药口服制剂质量评价方面的一些新成果及有价值的经验。提出目前中药质量评价的主流仍然是以化学成分为中心,如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但是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以化学成分为中心的评价方法显示出其局限性,多种对剂型、药效、代谢的评价方法应运而生,并均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如体外评价(溶出度检测、生物活性测定)及体内评价(血清药物化学法、代谢组学法);指纹图谱技术、药效学、血清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将有助于进一步阐释中药复方的内在质量及其作用机理,逐步向药效物质基础控制的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