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网毯式成藏体系结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模式,以准噶尔盆地白垩系油气成藏体系为例,研究网毯式成藏体系结构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经研究分析可得,准噶尔盆地的油气成藏体系可划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包括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的毯状仓储层、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油气聚网层和油源通道网层。从总体上看,油气分布的特点是沿层发散、顺断汇聚,但是准噶尔盆地网毯式成藏体系结构中主要的控制因素是分布的稳定性和物性,其中包括厚度较大的仓储层和沟通仓储的断裂。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为例主要分析了网毯式成藏体系结构与油气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2.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是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次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应用录井、测井、地震、分析测试资料,识别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油气运移范围和路径,指出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分析了江陵凹陷输导体系的特征及其控藏作用.综合研究表明,江陵凹陷中的砂体和断层是油气运移优势通道,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而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多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  相似文献   

3.
曲堤油田为惠民凹陷重要的老油田,为有效地指导勘探,对曲堤油田进行了解剖。通过对构造条件、储层条件、输导条件、生储盖组合及构造配置等综合分析认为曲堤油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有利的储盖组合控制了油气的富集层系;断层与砂体的配制控制了油气的富集成藏样式;宏观构造控制了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钻井地质资料和岩心测试分析结果,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二叠纪岩浆岩岩类、岩相、产状、发育与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初步探讨了本期岩浆活动对油气形成与成藏的意义,认为早二叠世岩浆活动有利于增加和改善油气运移的通道,能使烃源岩在短期内经历异常高温而成熟并增加生烃量,改善油气储层质量和形成岩浆岩遮挡的油气藏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东濮凹陷赵庄油田沙三上段构造、储层、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该区沙三上段油藏主要富集于各断块高部位,具有多砂组含油、含油井段长、含油高度大等特点,油藏类型为受构造控制的断块层状油藏。新钻井证实了该区沙三上段油气已聚集成藏,对赵庄构造及整个长垣断层下降盘沙三上段油气勘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下一步滚动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含油气盆地勘探工作中,成藏过程的研究往往可以进一步确定油气生—运—聚集关系、油气分布规律等,并对勘探区预测等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近年来前人在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展开的部分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进行总结。结果发现,目前在油气成藏过程研究中常常使用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油源对比分析、碳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恢复研究区的油气成藏过程,进行定性的分析以及定量的研究。进一步确定烃源岩与圈闭的关系,成藏期次以及油藏分布特征等。  相似文献   

7.
输导体系是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桥梁,盆地广泛存在的断裂构成了油气输导的重要通道。本文基于大量油气勘探实践,系统总结了断层输导体系的特征、类型及控藏模式,研究认识对断块油气区勘探目标评价具有指导意义。笔者依据油气沿断层运移的方向,将断层输导方式归结为沿断层垂向和穿过断层运移;油气穿层、长距离的垂向运移和周期性是断层输导体系的典型特征;根据断层与其他输导体的组合方式差异,断裂输导系统可分为断裂型、断层-连通砂体型、断裂-不整合面型和断层-连通砂体-不整合复合型输导体系;最后总结提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四类典型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关于油气藏输导体系的研究一直是油气藏地质专家的研究热点。近年,油藏专家们对于输导体系理论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依然面临着从理论到技术应用上的各种挑战。现从近年输导体系研究概况出发,总结近年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认为优势运移通道的有效性验证研究、断层封闭性的定量研究、复合型输导体系输导因素的时空配置关系研究等方面是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综合利用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井等手段,分析塔里木盆地塔中顺托果勒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通过对比油源、储层特征研究、圈闭落实以及成藏保存条件的分析,顺托果勒地区海西期通源断裂的活动强度以及圈闭条件是东河塘组能否成藏的关键。研究区前期已经在志留系地层发现油气藏,同时近期完钻井在古生界碎屑岩见到较好油气显示,泥盆系储层条件良好,和海西期断裂相关的低幅度构造及局部可能存在的岩性圈闭将是该层系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合应用测井、地震和各种分析测试资料,以伸展盆地构造分析和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详细研究了钱官屯地区的圈闭特征、油源及油气运聚条件。研究表明,钱官屯鼻状构造大背景控制着油气的聚集,三、四级断层的封闭性决定了油气的富集程度和纵向分布,油气成藏模式具有异地来源-侧向输导-断层封堵-高部位分布的特点。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下步勘探方向,对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仁诺尔油田位于乌尔逊凹陷北部乌北次凹中部隆起带,整体为“两洼夹一隆”的构造格局,南洼槽烃源岩发育,源岩充足,苏仁诺尔走滑断裂带沟通油源,形成多层位含油,纵向上存在三套主要含油气层系:南二段,南一段和铜钵庙。研究发现苏仁诺尔油田油藏分布主要受断层控制,油气主要分布在靠近主断裂的断鼻构造,向上油气沿断层运移到构造高部位在南二段聚集成藏,向下断层与铜钵庙源储对接,在铜钵庙顶部聚集成藏。通过对苏仁诺尔断裂带断层展布特征、类型及断层平面、剖面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地层埋藏史的恢复,对歧口凹陷滨海断鼻沙三段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沙三段油气以晚期成藏为主。结合构造活动特征和生排烃演化史、油气运聚史对油气成藏史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油气藏的分布序列与成藏因素,认为滨海断鼻沙三段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生烃演化阶段与构造发育配置关系的控制,形成了高油低气的油气藏分布序列。  相似文献   

13.
东辛油田浅层包括上第三系的馆陶组和东营组,长期以来对其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较少,特别是油气藏分布规律尚不明确。通过对东辛油田复杂断裂带浅层油气成藏特点的深入研究,明确了油气成藏规律和富集特点,提出了东辛浅层多期"复式网毯油气运聚"理论,归纳总结出了"垂向断控型"成藏模式以及"向心式调控"的调控模式。通过应用这些理论和模式,为本区的进一步勘探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是松辽盆地北部的下部含油层系,也是大庆油田近期内提供石油储量的主要含油层系。葡萄花油田葡31区块是大庆油田新增石油预测储量区块,其含油层系是白垩系下白垩统泉四段及泉三段上部的扶余、杨I组油层,盖层和生油层均为上覆的青一段泥岩。通过分析认为本区块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大型深凹陷提供了丰富的油源;断裂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构造形成时期与油气运聚时期相匹配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阿尔及利亚三叠盆地油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及利亚三叠盆地区域成藏地质条件十分优越,通过地震衰减估计,认为中北部含油气的可能比较大,东南部油气分布范围比较小。纵向上发育有多套含油层系,自上而下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以三叠系油藏最为发育,占油藏总数的50%,其次为志留系和泥盆系。该区的构造、油气源、生储盖、海西不整合面等是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显示了本工区有着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6.
刘刚 《云南化工》2020,(2):115-116
长期以来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中生代油气勘探工作,受到石油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其西缘的地质构造带与鄂尔多斯含油气盆地发展改造息息相关。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的蓬勃发展,油气的作用也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对油田油气的开发也不容忽视。在对油藏开发之前也要对油田油气的成藏模式以及地质勘探进行规律研究。要对成藏要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后,再根据地区的发育特征和天然的气藏等一系列的主控因素,从而建立起当地的与之相应的油田油气成藏模式。综合的分析油气的生成,运移以及聚焦和保存,破坏每个环节之后,在每个环节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的基础之上,再结合油气源进行分析和对比,归纳出不同的油田油气的成藏模式。对于油田油气的地质勘探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有的地区地下断块较小,断层较多,并且地层的变化也比较大,油气的埋藏深。使得勘探对象极为复杂,勘探工作难以进行。面对这种状况,油田的科技人员应当勇于创新,将层序地层学进行大胆的应用,进行储藏预测,并且分地带,分区域,分类型的对地质状况进行详细的解剖,严格的分析及论证。从而创新工艺,使得勘探工作的方向明确,地质勘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韩1井位于建昌盆地东南部,主要钻遇铁岭组和洪水庄组两套烃源岩,烃源岩处于还原性强、水体咸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大部分处于生油-凝析油阶段。韩1井在龙山组见油气显示,具有早古生代奥陶纪末和中生代三叠纪两期成藏特征。下部的高于庄组烃源岩在雾迷山组沉积中期进入生烃门限,下马岭沉积期迅速达到生烃高峰,古生代早期迅速进入生气阶段;洪水庄组烃源岩在三叠纪开始大量生烃,在燕山期之后,生烃结束。  相似文献   

19.
谭虹  王成龙  孙明 《云南化工》2022,(7):107-111
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小庄科区域的地质特征及沉积演化历史,综合利用钻井取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确定沉积相标志,通过测井相分析及沉积微相剖面、平面的展布特征,认识小庄科区块长6储层沉积微相演化规律。研究认为,小庄科区域长6储层主要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三种沉积微相。此外,沉积微相的分布控制着储层的发育,油气成藏和油藏类型明显受沉积相的影响,厚度大、连片性好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为其主要储集层。因此对本区的沉积微相研究对认识小庄科区域的长6油气富集规律、指导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随着勘探评价程度不断加深,由于全区长4+5还缺乏系统的地质认识,致使该区进一步的评价及开发受到了限制。因此,依据钻井、岩芯、借助试验分析等资料,精细三叠系长4+5沉积微相和砂体展布规律研究,并结合研究区现有勘探成果,揭示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的研究,提供有利评价区,为后期产建开发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因此对研究区长4+5层位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