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动战国     
相对于固定使用的台式机来说,一直以来我们都称呼笔记本电脑为移动计算设备。不过,在2008年这一局面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笔记本电脑仍然是移动计算设备,但移动计算设备却不全是笔记本电脑。更多的名词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电脑时空》2011,(8):59-59
目睹计算机分裂的过程很有意思,最初是两强争霸,随后是三足鼎立,现在成了四大阵营。每一种计算平台都拥有自己的微观环境。我的意思是,我们从只有台式机过渡到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并存,而且笔记本电脑经常取代台式机。接着又出现了移动智能手机平台,并最终进化成了第四种计算平台——平板电脑。  相似文献   

3.
《电脑爱好者》2005,(5):101-101
现在的笔记本电脑不仅应用于各种移动计算中.甚至因为安装,使用比台式机方便以及更节省空间等优点.已经在侵入一些台式机市场了。华硕A4G笔记本电脑就是一款定位于替代台式机的笔记本电脑。  相似文献   

4.
惠普 《计算机与网络》2003,(20):U001-U001
现在,笔记本电脑能无线上网已经不是什么希奇的事了,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可以移动办公。我们发现很多PC厂商也纷纷推出了基于无线上网的台式机。台式机无线上网有什么好处呢,不可能没事随便抱着台式机移动办公吧,毕竟台式机没有一定的便携性?因此,很多人对台式机无线上网抱有很大的疑问。  相似文献   

5.
王欣 《个人电脑》2003,9(8):28-28
Intel推出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的初衷是希望它能够替代Penhum III-M.在便携型笔记本电脑领域大展风采,而对于注重性能的台式机替代型产品.则继续由Pertium 4-M一统天下。但事实上,根据我们的测试表明.主频为1.6GHz的Pentium-M处理器搭配其他优秀的零部件组成的系统,其性能上超过了主频为2.4GHz的Pentium 4-M系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厂商将迅驰移动计算技术也应用在台式机替代型笔记本电脑中,DELL Latitude D800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6.
许莺  刘宇 《个人电脑》2003,9(7):182-182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得到更好的使用体验与台式机相比,笔记本电脑具备的移动能力使其从诞生之日起,就拥有了一批忠实的消费群体。而近两年来笔记本电脑各零部件在技术上取得的长足进步,又缩短了笔记本电脑同台式机之间的性能差距。特别是今年3月,Intel推出迅驰移动计算技术之后,具备更强的计算能力、更长的电池使用时间、无线联网能力等诸多优点的笔记本电脑纷纷推出,引来了更多消费者的目光。作为笔记本电脑的核心,处理器、芯片组的地位毋庸置疑,Intel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在这两种关键部件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无线网络模块:Intel Pentium-M处理…  相似文献   

7.
《数码世界》2005,4(2A):44-44
笔记本电脑与台式机的发展历史如出一辙,是随着CPU的发展为导向而不断进步的,而CPU的每一次腾飞都会带动笔记本电脑市场的裂变。2003年3月,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布,不仅为全球用户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移动计算平台。并使笔记本电脑拥有了超长的电池使用时间、无线连接能力及轻薄的设计,这一技术的推出可谓是移动计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王欣 《个人电脑》2007,13(4):80-94
没有人会漠视笔记本电脑市场的火热程度,没有人会抵御移动计算的魅力,就算你是台式机的忠实拥趸,或者电脑游戏的痴迷发烧友,也不会对笔记本电脑无动于衷。当性能和价格都逐渐接近时,在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之间做出选择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个问题在低端笔记本电脑市场变得尤其明显,网络上甚至还对一定价格段内选择何种计算设备产生了激烈的辩论,为了让我们的读者在选购时有所参考,《个人电脑》将2007年度第一次笔记本专题测试定位在了4999元——7999元价位的产品上。  相似文献   

9.
低价不平凡     
没有人会漠视笔记本电脑市场的火热程度,没有人会抵御移动计算的魅力,就算你是台式机的忠实拥趸,或者电脑游戏的痴迷发烧友,也不会对笔记本电脑无动于衷。当性能和价格都逐渐接近时,在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之间做出选择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个问题在低端笔记本电脑市场变得尤其明显,网络上甚至还对一定价格段内选择何种计算设备产生了激烈的辩论,为了让我们的读者在选购时有所参考,《个人电脑》将2007年度第一次笔记本专题测试定位在了4999元——7999元价位的产品上。  相似文献   

10.
音乐在我心     
王欣 《个人电脑》2002,8(5):46-46
人们似乎对笔记本电脑寄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值,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可以移动使用的家伙们,已经能够拥有台式机具备的大多数功能和性能:Pentium 4-M移动处理器的诞生“宣布”了笔记本电脑可拥有更加强大的运算能力,ATI Readeon Mobile系列以及nVidia Geforce 2GO/4GO系列移动显示芯片的出现也令游戏玩家对笔记本电脑刮目相看;大容量的存储设备结合IEEE1394/USB2.O接口的采用,使得有关视频、图像的操作不再是台式机的专利;移动特性加上无线网络的普及更令台式机望尘莫及。各厂商在增强笔记本功能性设计方面绞尽脑汁,我们能够想象到的功能似乎都被设计在“方寸天地”中。事实也是如此,我们测试过的很多笔记本电脑都具备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CPU的新时代     
英特尔推出移动奔4,使笔记本电脑在计算能力上再次与台式机站在同一水平线上,预示 CPU 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用笔记本电脑来玩3D游戏,逐渐变得名正言顺;移动平台上的3D处理能力,与台式机平台之间的差距开始不断缩小。我们评测了2款最新的笔记本电脑产品,他们的3D性能完全达到了中高端台式机的水平,甚至可以满足挑剔的职业游戏玩家的要求。移动3D时代,正在慢慢降临。  相似文献   

13.
王丁 《个人电脑》2009,15(5):36-36
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的巨大成功带动了笔记本电脑的高速发展,曾经占据PC市场绝对主导地位的台式机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相对于笔记本电脑具备的超便携、低功耗、占用空间小等优点来说,能够让台式机固守阵地的绝对优势已经所剩无几,特别是在“上网本”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局面下,以往台式机所具备的价格优势也已经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去年第17期报道了ATI发布的代号为M18的Mobility Radeon9800,它首次让笔记本电脑的显示性能与台式机保持同步使笔记本电脑用户也能酣畅淋漓地享受大型3D游戏带来的无穷乐趣,现在NVIDIA也发布了新一代移动显示芯片——GeForce Go 6800,台式机显卡市场双雄争霸的好戏即将在移动显示芯片市场上演……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移动的世纪。随着Internet大潮的汹涌澎湃,移动办公、移动通信、移动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笔记本电脑不仅拥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又具备台式机无法可比的便携性,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移动办公平台。我们评测了来自19个厂商的32款笔记本电脑,希望能帮助您作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紫雷  CC 《微型计算机》2010,(3):20-25
随着酷睿平台的出现和移动显卡性能不断进步,笔记本电脑与台式机之间的性能差距已经呈逐渐缩小的趋势。2009年10月,Intel移动Corei7平台的发布更是宣告了笔记本电脑与台式机性能等值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7.
CHIP温度计     
《新电脑》2002,(7)
移动PC移动PC填补了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两类产品之间的市场空缺,满足了人们对经济实惠的笔记电脑的需要。由于移动PC采用台式机的部件,可方便地升级,因此性价比高。但在笔记本电脑不断降价的今天,移动PC还能火多久,有待市场的检验。  相似文献   

18.
《微电脑世界》2014,(8):18-21
安卓移动操作系统运行在成千上万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其他配备小屏幕的计算设备上。而现在它进入了PC市场,出现在宏暮、惠普和联想的三款全然不同的一体化台式机上。当然,运行安卓的台式机到头来可能钻入死胡同,如果谷歌另一款基于LinuxA的操作系统Chrome流行起来,更是如此。举例说,安卓应用程序在设计当初心系移动设备,而ChromeOS是为实际上是便携台式机的笔记本电脑设计的。  相似文献   

19.
杨光 《微型计算机》2009,(30):I0001-I0001
不论对消费者还是厂商而言,笔记本电脑的产生和相对台式机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凭借轻薄的机身未支持移动使用.因此“轻薄”从来都是笔记本电脑孜孜追求的目标所在。随着近几年技术,市场的发展.笔记本电脑从起初的相较于“台式机的轻薄”到“轻薄移动”,又从“轻薄便携”以至于现在的“超轻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笔记本电脑在逐渐的更一步“瘦身”。而这个“瘦身”的过程一方面体现了笔记本电脑在技术方面的成熟.同时还说明笔记本电脑与轻薄一直都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正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临时离开身边的IT设备,此时如何来保证它们的安全,避免学校宿舍、教室、办公区域或会议室等环境中被其他人窥探数据甚至偷走设备?笔记本电脑安全锁笔记本电脑比台式机更易移动,这个优势让笔记本电脑变为移动办公的利器,但也增加了它被盗的几率。笔记本电脑如何防盗呢?安全锁是一种最为稳妥有效的成熟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