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伊迪丝·华顿的《夏季》描述了女主人公切丽缇与2位男性的情感历程,展现了她从诱惑、反叛、逃离到考验、迷茫、顿悟并认识自我的成长过程.小说内容上契合了成长小说的叙述模式,具备成长小说的基本特征,凸显了成长的主题.同时,小说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和作者自身的成长体验.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成长小说中成长引路人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探讨《紫颜色》中的人物关系,对《紫颜色》中女主人公西丽成长的正反两方面引路人对其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分析。为当代人如何做好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起到一定的警示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红色的英勇标志》中的自然主义、印象主义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该小说也被看成战争小说和心理小说。然而,该小说蕴含的成长主题却很少有人深入讨论。事实上,该小说的成长主题与美国当时的社会变革密不可分,它是以一个年轻人的心理发展为主线而展开的。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心理发展的描述,揭示了一个年轻人在考验中成熟的过程。克莱恩通过该小说旨在引起社会对青年人成长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从主人公艾克成长过程角度解读福克纳的小说<熊>,分析主人公及其主人公成长中有影响的人和物.在艾克成长过程中至少有两次精神上的顿悟对其人生现、价值观和世界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一是对大自然的认识,其二是对其家族史的发现.这两次不同寻常的心灵感悟促使艾克做出了放弃祖传的家业去追寻自己的理想的抉择.  相似文献   

5.
《鲁滨逊漂流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部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相似,但成长结果却大相径庭。对比两人的成长经历,分析了鲁滨逊成长为殖民主义者与哈克贝利摒弃种族主义偏见而获得"健全的心灵"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英美文学中,"成长"既是一种小说类别,也是一个普遍主题,贯穿于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灶神之妻》主人公是一位成长在中国旧社会的女性,以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出现的引路人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极大影响着她与命运不懈的抗争和自我身份的追寻。她经历了成长和成长的仪式,并从中获得了如何确认身份的顿悟,《灶神之妻》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7.
何大草的小说《忧伤的乳房》为他“残酷青春系列”作品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小说在延续前面两部小说对于青春的摹写,人性的揭示,精神的历练之外,更在“充满形而下的声色之中”,在对主人公生活细节的逼视中,辨析青春成长的脉络,破译心灵成长的密码,洞悉人性可能的限度,有效地解析了生命的成长历程和成长的心灵图景。  相似文献   

8.
池莉的小说浸透着浓郁的女性意识,她以鲜明的女性意识观照和表现女性的生存本相。在其长篇小说《水与火的缠绵〉中,女主人公曾芒芒从叛逆到挣扎,从幼稚到成熟,收获着教训与经验,在其成长的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正是新时期女性自我意识苏醒的象征,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描述了主人公布朗的一夜森林之旅,展示了一个年轻人的心理成长历程。按照"成长小说"的情节模式,从诱惑与出走、考验与挣扎、顿悟与迷茫三个方面阐述了布朗的成长过程,揭示了霍桑对社会、哲学和宗教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描述了主人公布朗的一夜森林之旅,展示了一个年轻人的心理成长历程.按照"成长小说"的情节模式,从诱惑与出走、考验与挣扎、顿悟与迷茫三个方面阐述了布朗的成长过程,揭示了霍桑对社会、哲学和宗教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长篇小说《音乐会》通过叙述一位酷爱音乐的朝鲜孤女金英子在东北抗联游击队的战争经历,展示了枪林弹雨之中的各种人性:一方面是东北抗联战士以死呵护朝鲜抗日志士的遗孤金英子;一方面是金英子保护和感化日本战俘松下浩二并与松下浩二结成姐弟之情;一方面则是日本侵略者在战争中所展现出的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在他的作品《最后的一片叶子》中塑造了一个落魄老画家的舍已救人,自我牺牲的光辉形象。他所讴歌的仁爱和人性美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核心思想——“仁爱”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仁者爱人”同样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本文将用儒家经典来解析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一片叶子》中的仁爱并从中得出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13.
对于《诗经·葛覃》的主人公,时下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少女;有人认为是少妇。细加考察则发现主人公是待嫁的女子,并且是劳动生活中的待嫁女子,诗歌突出表现了劳动生活中待嫁女子的美。  相似文献   

14.
勃莱特·阿施利是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她被评定为“魔女”和“坏女人”。本文以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文本为中心,对勃莱特·阿施利这个女性形象作重新分析,指出她实际上是海明威笔下父权社会里的一位具有反叛意识的不幸受害者。  相似文献   

15.
毕可拉自我迷失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蓝的眼睛>是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在这部小说中许多人物都在以不同方式探寻自我,小说的主人公佩科拉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种族主义影响了黑人的心理健康,这使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也带有白人文化的印记,佩科拉对自我身份的追寻就体现在她对蓝眼睛的渴望.本文从白人的眼神、黑人社区对她的孤立、家庭的漠视三个方面探讨毕可拉从自我否定、自我厌恶最终走向自我丧失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汽车产业的成长不仅包括规模的扩大,更与产业结构和绩效相关。运用产业成长的逻辑曲线模型,判定汽车产业及其5个子产业的产业成长阶段,结果表明:我国汽车产业处于成长期后期,汽车和汽车摩托车配件部门处在成熟期,改装汽车和车用发动机处在成长期后期,摩托车处于衰退期。  相似文献   

17.
《吕蓓卡》对"我"的有限视点的选择,以及"我"与吕蓓卡之间时空错位关系的安排,无疑为表现女主人公吕蓓卡设置了障碍。杜穆里埃运用两种表现手法,即拼图式构像和转喻性显示,巧妙架通了叙述者与叙述对象之间的桥梁,成功传达了吕蓓卡的外在特征,再借以现实之光的投射,照亮了人物的内涵和本质,从内外两个维度刻画了女主人公的鲜活形象。独到的表现技巧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也为人物和作品带来了品之留香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奇卡纳女性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简要概述,将奇卡纳女性的生存之道与一般成长小说的成长模式进行对比,梳理出《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性自我成长的艰辛与伟大,以及少数族裔移民追寻精神家园之旅的崎岖漫长。  相似文献   

19.
《马丁·伊登》作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杰克·伦敦的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之一,其以粗狂而阳刚的笔法描写了一个名叫马丁·伊登的男人事业和爱情的艰辛奋斗历程。鉴于以往文学评论大多集中对马丁·伊登的分析,而对于女主人公露丝则鲜有综合详细的分析,本文从女主人公露丝的视角着手,分析一位生活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资产阶级小姐的悲剧形象。通过分析和研究小说,基于前人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女主人公露丝的研究进行概括,指出这个悲剧形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它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研究这个悲剧形象为呼吁关爱女性群体和促进社会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及深入了解杰克·伦敦的女性观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