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是膜分离技术的一种,具有脱盐率高、适应水质含盐量范围广、自动化程度高、产水的水质稳定等特点。本文介绍了反渗透技术在电池材料行业纯水制备中的应用情况,当采用自来水作为原水时,利用一级反渗透技术可制备电池材料行业生产所需纯水,反渗透膜回收率为75%,膜通量为23.5L/m~2·h,产水电导率稳定在3~4μS/cm,直接运行成本约5.0~8.0元/t产水。  相似文献   

2.
反渗透寿命期内总费用主要由膜元件购置费用及运行能耗费用等组成;通过1stOpt软件(试用版)及ROSA软件拟合了反渗透进水压力、进水温度与设备出力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作为约束条件,通过求目标函数最小值的方式确定了反渗透经济膜通量,在冬季为了提高反渗透产水量,增加膜面积或提高进水压力比蒸汽加热反渗透进水在投资和运行上更经济。  相似文献   

3.
对望亭发电厂反渗透系统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多介质过滤器出水浊度偏高、反渗透进水与浓水端压差较高、脱盐率降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采取改变加药点、调整活性炭床运行和反洗工况、改接低压水冲洗管等措施解决了上述问题,以提高反渗透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据新华网长春 4月 2 0日电 ,我国最近研制出“高效膜法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 ,标志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项新技术是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成功。据科研人员介绍 ,这项技术运用高性能反渗透复合膜进行纯水、高纯水制备和污水处理 ,为解决水资源短缺、改善水质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方法。据了解 ,目前全球淡水资源日益减少 ,如何从占全球水量 97%的海水中获取新的淡水资源 ,成为国际科学界关注的热点。目前 ,以反渗透为主的膜技术已成为国际海水、苦咸水处理的主导技术 ,其核心技术是高脱盐、高透水和高耐氧的反渗透…  相似文献   

5.
利用连续处理高浊度海水试验,比较了舰艇反渗透海水淡化预处理系统分别采用气水在线双洗和药剂加气在线清洗时,滤过水SDI、浊度以及系统跨膜压差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两种在线清洗方法都能够使系统滤过水SDI≤5、浊度≤1.0 NTU,达到舰船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的进水水质要求;但药剂加气在线清洗系统滤过水SDI多介于2.0~2.5之间,浊度≤0.75 NTU,系统跨膜压差≤43 kPa,波动范围较小,变化趋势平缓,更有利于舰船反渗透海水淡化膜法预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
电子工业高纯水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九十年代甚大规模(ULSI)集成电路水质要求,各国均在探讨纯水制造的新工艺模式.本文简略报道两种兆位级高纯水系统和有关制造技术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反渗透技术处理燃煤电厂循环冷却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渗透技术处理燃煤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出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的补充水.通过试验分析利用反渗透技术处理燃煤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的可行性,并确定反渗透系统的最佳工况.操作条件对反渗透膜的分离性能影响很大,膜的水通量随操作压力的增大、进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产水盐浓度随操作压力的升高而降低,但随进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试验最终确定适宜的操作压力为1.0MPa,进水温度为30℃,出水水质良好,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研人员最近研制成功“高效膜法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标志中国海水淡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项新技术是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据科研人员介绍,这项技术运用高性能反渗透复合膜进行纯水、高纯水制备和污水处理,为解决水资源短缺、改善水质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方法.目前,以反渗透为主的膜技术已成为国际处理海水、苦咸水的主导技术,其核心技术是高脱盐、高透水和高耐氧的反渗透膜和膜组件.20世纪80年代,美国等国已经开发出这项技术,并垄断了国际市场,对其他国家实行技术封锁.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佛山彩色显像管厂80m~3/h纯水站为实例,介绍了一种以反渗透和离子交换为主体的纯水制造工艺及其布置图式。该站通过一年多的运行实践,出水水质稳定,水的电阻率在16~17MΩ·cm,其它指标如铁、铜、硅、钠和细菌等,经多次抽样分析,均达到生产上所规定的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西北某冶炼厂采用超滤(UF)—反渗透(RO)双膜工艺深度处理铅锌冶炼废水的工程案例,对进水水质、超滤系统和一级、二级反渗透系统设计参数进行了分析。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水质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工艺出水电导率低100μS/cm,出水总硬度低于10mg/L。一级RO、二级RO脱盐率分别在97%和95%以上,系统回收率达82.5%,出水水质可达到《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6—2010)。  相似文献   

11.
以经过两级混凝-超滤预处理后的化工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考察了反渗透脱盐工艺处理高盐废水的效果和工艺稳定性。通过反渗透脱盐率和膜通量的变化来判定运行条件和进水水质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稳定运行后对COD、电导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38%、98.20%。在恒定压力(0.85 MPa)下,当进水TDS为3 500 mg/L时,膜性能稳定,膜通量衰减速率为0.008 6 L/(m2.h),在进水TDS>4 500 mg/L时脱盐率与膜通量随进水浓度的增大急剧下降。阻垢剂投加量为3.0~4.0 mg/L时,系统稳定运行150 h内压差稳定在0.04~0.07 MPa,出水满足该厂部分工艺用水的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生产和生活产生的排水,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越来越多的成为了膜法水处理的给水。随着反渗透膜在市政污水回用领域的广泛应用,膜系统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通常系统污染表现为进水压力升高、段间压差增大和产水量下降等现象。当污染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清洗,通过对再生水厂反渗透系统污染物的分析,其中有机物占77%,无机盐占23%,有机物和微生物污染较为严重。通过对不同清洗条件下,系统清洗效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在保持清洗时间为15h、清洗温度为30℃时,去除反渗透系统有机物和微生物污染较为有效的药液配置是0.025%Na—SDS加0.1%NaOH组成的碱性清洗液,去除碳酸盐垢有效的清洗药液配置为0.2%HCl的酸性清洗液,在该清洗条件下反渗透系统清洗后进水压力和段间压差降低显著。  相似文献   

13.
陈玉强  杨杰  陈阳  李小军  张凯 《给水排水》2022,(7):70-75+81
对再生水全膜法处理工艺在锅炉补给水中的研究现状以及实际应用进行统计分析。以某热电厂为例,归纳探究再生水全膜法处理工艺系统的运行效果、技术经济效益以及存在问题。结果表明,系统经济效益良好,反渗透、EDI系统运行平稳,出水水质符合锅炉补给水要求,但超滤膜污堵速率较快,对多糖与腐殖酸去除效率低,反渗透系统污堵风险较高,因此超滤进水的可生化性是再生水膜系统污堵的关键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14.
针对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地下水预脱盐系统进水水质受油污染现状,分析了反渗透膜系统的运行情况,对比了膜污染清洗过程中采用的几种化学药剂的清洗效果,得出了最佳解决方案,并对此类反渗透系统油污染的预防及解决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4月6~8日江苏省机械工业厅委托苏州地区工业局对常熟千斤顶厂试制的“JFA反渗透器”进行了鉴定。JFA反渗透器采用聚砜酰胺反渗透膜,该膜耐酸碱、抗氧化。主要用于镀铬、镀镍漂冲废水的处理、回收重金属、苦咸水脱盐、生活用处理、制取低纯水等。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综合医院纯水制备采用的反渗透处理方式会产生大量的反渗透浓水,浓水从其水质和水量方面来说都是非常优质的建筑中水水源,直接排放是巨大的浪费。医院建筑项目建设值得对这部分废水进行分析,将其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进行循环利用,对医院节水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连续微滤(CMF)作为反渗透(RO)的预处理工艺,对印染废水二级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结果表明:CMF处理系统运行稳定,对色度、膜污染指数值的去除率均达到RO系统进水的要求。RO系统对盐度的去除率达到98%以上,出水水质优于自来水,各项水质指标满足印染工艺回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某电厂将一期灰场冲灰水和循环水排污水回收后,经混凝、澄清和过滤,一部分用于冲灰用水和厂区杂用水,另一部分经超滤加反渗透的全膜法深度处理用于电厂锅炉补给水。介绍了回收利用的工艺流程、设计注意事项、调试过程和运行情况,系统投入运行后,预处理和后处理出水水质稳定,完全满足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进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医院在设计前期需与院方及各个实验室充分沟通,针对不同科室的不同供排水需求,进行分质分路供水,分类收集、分类处理排水,确保医院给排水的安全可靠。阐述了上海市综合医疗大楼动物实验室、病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其他公共实验室采用二级反渗透/EDI联合制备纯水的工艺,供给满足水质、水量、水压要求的纯水;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先进行收集、灭活后再排水,保证排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高纯水与紫外线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紫外线杀菌装置在电子工业高纯水制造工艺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紫外线杀菌原理、杀菌效果的影响因素、杀菌装置的构造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近年来开发的箱内浸水式杀菌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