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建陶坯体干燥过程中的传热性能,使用导热系数测试仪对不同排水率下的建陶坯体的导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为降低接触热阻的影响,在坯体与铜板间涂以导热胶,最后对实验误差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坯体导热系数随温度线性增加,随着排水率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一种提高卫生陶瓷坯体强度的实验方法。在卫生陶瓷坯体表面涂抹一定量蜂蜜水,干燥后采用三点弯曲法测试其抗弯强度。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了增强坯体强度的蜂蜜与水的配比,讨论了蜂蜜种类、实验温度及坯体干湿等对坯体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卫生陶瓷坯体表面涂抹蜂蜜水可显著提高坯体的抗折强度,有效减少卫生陶瓷生坯破损及脚边、水箱口等位置开裂缺陷,当蜂蜜与水质量比为40:60时,对坯体增强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张智强 《中国陶瓷》1998,34(2):32-33,45
本文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对烧结型膨胀珍珠岩基釉面砖的釉面裂纹成因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热膨胀系数,坯釉界面作用及坯体强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实验表明,通过在坯中添加Li2O能有效地克服此种缺陷。  相似文献   

4.
塑料挤出吹塑的机理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挤出吹塑过程的型坯成型、型坯吹胀与制品冷却三阶段的机理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了受模口温度和挤出流率影响的型坯成型阶段的膨胀.利用建立起来的神经网络模型预示的膨胀与实验结果很吻合,且可在一定范围内,预示不同工艺条件下型坯的直径膨胀和壁厚膨胀,为型坯的直径和壁厚的在线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薄膜近似和neo-Hookean本构关系,建立了描述型坯自由吹胀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方法获得了型坯吹胀的瞬态图象.  相似文献   

5.
坯体干法混色技术是一种先进的陶瓷坯体混色技术,在通体纹理的坯体生产中优势明显。但此工艺技术对坯体粉料参数要求严格,实验通过研究坯体粉料的含水率、颗粒级配、容重3个主要生产参数,为坯体干法混色技术的稳定生产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借助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分析了α-Al2O3颗粒形貌。通过烧成实验,测定了坯体的线膨胀率。坯体在高温下,产生弹性后效,导致烧成膨胀;在同一压制条件下,形貌不同的颗粒结合强度不同,坯体残余应力能不同,在高温下产生弹性后效的程度也就不同,因此导致坯体烧成膨胀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瓷石—高岭所组成的坯体为例,对它在加热过程中晶相的发展和高温下坯体粘度的变化,作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应用了热分析、X射线衍射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坯体在高温下粘度的测定,是利用一台专门设计为陶瓷材料研究用的高温扭力装置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坯体的粘度,在900—1150℃之间高温下急剧下降,1150—1300℃之间变化不大,温度继续上升至1350℃,粘度迅速减小。结合高温下坯体中石英和莫来石含量的分析以及扫描电镜(SEM)的观察,对粘度的上述变化给了初步的解释。高温下粘土中所释放出来的无定形SiO_2具有很强的反应能力,它与玻璃相发生作用,提高了坯体液相中硅的含量,从而缓和了坯体粘度的下降。而针状的二次莫来石在液相中的析出,产生的网状结构又增强了坯体的稳定性,使得坯体在高温下粘度的下降更为缓慢。从而使坯体有可能获得较宽的烧成范围。温度上升到1350℃,坯体中石英的大量溶解,液相总的数量迅速增加,导致坯体粘度的显著下降。分析坯体在高温下晶相的发展和粘度的变化的实际过程,对进一步理解高温下坯体的变形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对工业废渣粉煤灰在远红外功能陶瓷的应用进行了相关实验和讨论分析.通过引入粉煤灰的单因素实验和表面处理实验后发现:粉煤灰能够作为一种陶瓷原料引入红外功能陶瓷的坯体配方中,其加入能大大降低坯体的烧结温度,但随着量的加大坯体的远红外辐射性能会有所下降;材料的烧结程度和表面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抛光与否)皆会影响其红外发射率值.  相似文献   

9.
薛志岗 《佛山陶瓷》2013,23(5):22-24
本文研究了等静压成形工艺过程中氧化铝造粒粉料成形后的坯体相对密度和强度随着各成形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对烧结收缩的影响。实验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大,坯体密度逐渐提高,强度也相应增大;保压时间对坯体的相对密度影响不明显;在成形压力范围内,坯体相对密度对烧结之后的试样致密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外加坯体增强剂的方法,提高以稀土尾砂为原料制备的陶瓷坯体强度。实验探究了聚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膨润土及其复合添加剂的添加量对坯体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添加0.3 wt%聚丙烯酸钠,可使坯体干燥强度增强60.6%;添加0.2 wt%羧甲基纤维素钠,坯体的干燥强度增加33.3%;添加2 wt%膨润土,坯体干燥强度增加22%;而添加2 wt%膨润土、0.3 wt%复合添加剂(三聚磷酸钠和聚丙烯酸钠配比为3:1),坯体强度可增加110.5%。本实验研究结果可为陶瓷生坯强度的增强提供技术手段,也有利于促进稀土尾砂的再利用。  相似文献   

11.
铬锡红釉呈色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X R D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和电子探针( E P M A) ,研究了铬锡红釉的呈色机理,讨论了基础釉的组成和烧成制度对铬锡红釉的呈色品位和呈色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对传统名贵高温颜色釉祭红的研制过程。对其主要因素作了论述,为用油窑或气窑烧制祭红和其它颜色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凌春平 《陶瓷研究》1999,14(4):20-23
介绍了阴阳釉的制备方法和施釉工艺。其工艺基础为底釉、面釉分别制备,三次施釉,一次烧成其装饰拈民桃花片轴相似。  相似文献   

14.
普通辉石结晶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天然矿物岩石作原料,研究结晶釉中辉石的形成,及其种属确定。应用X-ray结构分析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及图像分析,所得结果参照国际矿物学会辉石小组确定的辉石命名法,确定该结晶釉中的析晶晶体为普通辉石。  相似文献   

15.
闪光釉的特征是对入射光有金属镜面般的反向,研究表明,这种反射是由釉中心(200)晶面平行于釉面的的CeO2晶粒造成的,晶粒的取向程度越高反射越强,闪光釉只有施在相应的底釉上才具有闪光效果。  相似文献   

16.
宋钧瓷上出现的色釉斑块不是瓷釉烧成技术上的"意外",而是将宋人的审美图式移植到瓷釉装饰中的产物。在宋代美学思潮中,无论是挥洒釉彩的陶者还是游艺于墨的文人画家,他们心灵相互感应、息息相通,共同把握着时代的审美精神,创造出中国传统美学意义上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17.
邵明梁 《中国陶瓷》1998,34(1):30-33
本文研究了用多熔块反应法制备Cd(SxSe1-x)系列色釉。选用适当的化合物作出发原料,分别合成了在其中固定有S、Se、Cd的玻璃熔块,将该三类熔块按不同比例混合,根据坯体性质、烧成温度等不同要求,分别配合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基础熔块,制成了烧成温度在950~1150℃范围,颜色从黄到红乃至栗色的系列色釉。  相似文献   

18.
建筑墙面砖金属光泽釉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正  李晓云 《中国陶瓷》2001,37(5):26-28
合理调整配方,用低温快速一次烧成釉面砖工艺,成功研制出金属光泽釉。这种金属光泽釉色调和光泽等外观类似金属。研究表明:这种金属光泽是由釉中的金红石型针状TiO2晶体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在瓷质砖坯体配料中,加入相当于坯重量4-6.5%的活化剂所配制的碱性溶液,用其制得的粉料,压制成型为坯体,利用坯体在辐射干燥时水分向上迁移的载力作用,使坯体中自币碱富集于坯体表面,在1170℃左右烧成,因其强烈的熔剂化作用而在制品表面形成釉层,此工艺免去了釉料制轩与施釉两大工序,简化了工艺流程,从而可大大降低了生产。  相似文献   

20.
锆乳浊釉熔块中锆的溶析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组成接近于一般硼锆釉熔块的熔制和热处理中锆的溶析规律及其与工艺的关联。确定了1290—1410℃范围内锆英石和ZrO_2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和溶解动力学,以及在750—1230℃温度下热处理后的析晶程序、析出相组成和锆英石、斜锆石析晶最大值的温度。指出了锆英石析晶温度、晶粒形貌和大小对釉烧时的粘度、流散性和乳浊作用的综合影响,为寻找具有良好乳浊效果和流散性能的最适宜组成及工艺制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