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西藏灵菇菌的菌相菌学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通过对西藏灵菇菌的菌体及灵菇发酵乳的宏观形态和显微形态的观察,对菌体的主体组成菌进行分离、纯化及生理生化鉴定.确定了西藏灵菇菌为以耐热可鲁维酵母、亚罗可鲁维酵母为主体真菌;以乳酸杆菌、嗜酸乳杆菌短乳杆菌和乳酸链球菌等乳酸菌为主体细菌构成的块状共生菌系.其以酵母假丝和营养体构成菌块中心,有乳酸菌分布在菌块外周部分,共同完成复杂的牛乳发酵分解过程.  相似文献   

2.
西藏灵菇酸奶发酵过程中部分营养物质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对西藏灵菇发酵奶发酵过程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变化进行初步的探索,为进一步研究其营养特性、保健功能和生产转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检测,标准条件下西藏灵菇发酵奶的发酵过程中主要时间阶段的蛋白质、脂肪、乳糖、乙醇(均为质量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蛋白质、脂肪和乳糖的质量分数随发酵时间延长而下降,发酵终点的蛋白质为2.55%;脂肪为2.55%,乳糖为3.46%,均符合国家标准对酸奶制品的要求.而乙醇在发酵过程中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发酵终点时的质量分数为3.096%.  相似文献   

3.
采用天然物质作为西藏灵菇的培养基,研究西藏灵菇在这些培养基中的增殖情况并测定各发酵指标,研究表明:番茄:生菜:牛奶=1:1:1(体积比)的培养基为西藏灵菇菌体培养的最佳培养基;番茄:胡萝卜:牛奶=1:1:1(体积比)的培养基为西藏灵菇的最佳发酵培养基。  相似文献   

4.
从西藏灵菇颗粒中分离出TK-B1、TK-B2、TK-B3、TK-B4、TK-B5 5株细菌及TK-F1、TK-F2、TK-F3 3株酵母菌,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细菌的16S r DNA同源性鉴定、真菌的26/28S r DNA同源性鉴定,经过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5株细菌分别是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开菲尔乳杆菌、芽孢杆菌、冲绳醋酸菌、东方醋酸菌,3株酵母菌分别是单孢酿酒酵母、单孢酵母、东方伊萨酵母。其中的冲绳醋酸菌是首次在西藏灵菇颗粒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5.
据俄罗斯史料记载,在2500多年前高加索地区有一位名叫亚历山大·斯多维奇的牧民,一生简朴善良,乐于助人。斯多维奇老人经常把早餐喝剩下的牛奶倒在羊皮囊中,留着午餐或晚餐的时候再喝。天有不测风云,忽然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肆虐着大草原,牧民们被困在放牧地,整整8人,食物吃没  相似文献   

6.
孟利  张兰威 《食品工业科技》2007,28(10):186-189
研究在西藏灵菇胞外多糖提取过程中,用聚酰胺树脂吸附西藏灵菇发酵液中的蛋白质,确定吸附时间为12h,采用蒸馏水洗脱收集多糖,洗脱液体积为原发酵液体积的5倍,使用量为180g/L,脱蛋白率达81.59%,总糖回收率为87.75%,粗多糖回收率为28.32%。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藏灵菇发酵纯牛奶过程中的物性变化,测定了不同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藏灵菇发酵液的pH、保水率(WHC)、脱水收缩率、粘度、乳糖、蛋白质这六方面物性指标的影响。利用SAS统计软件,科学地分析了藏灵菇发酵过程中的以上指标的变化规律,解释了形成此种规律的原因。最后通过扫描电镜的观察,直观地展示了藏灵菇发酵液和市售酸奶在结构上的区别。解释了藏灵菇发酵液粘度曲线的特殊性。电镜扫描显示藏灵菇发酵液与市售酸奶相比无复杂的空间结构,发酵温度和时间及其交互效应对于以上物性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西藏灵菇菌体研磨液进行了分离及纯化培养,发现西藏灵菇菌体是由酵母菌、乳酸杆菌、乳酸球菌、醋酸菌等共同构成的共生菌系,是一种自然的微生物固定化现象产生的菌胶团.西藏灵菇菌的菌悬液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数目众多的不规则丝状物,经形态学特征和培养性鉴定,该丝状物是由假丝酵母菌产生的假菌丝,且可分离培养.  相似文献   

9.
从西藏灵菇中分离得到16株酵母菌,测定这16株酵母菌发酵面团的性能,结果表明,菌株Y15发酵力较好,即发酵力17.6mL/(g.h)。菌株Y15发酵的面包色泽呈金黄色,外形饱满,不塌陷,口感酥软,咀嚼时有弹性。对菌株Y15的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其最佳发酵条件是:温度20℃,转速180r/min,培养时间16~18h;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Y15与木篮假丝酵母相似度为80.2%。  相似文献   

10.
西藏灵菇发酵乳中优势菌群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西藏灵菇菌块的电镜扫描观察和发酵乳液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生理生化鉴定,确定了西藏灵菇发酵乳中的优势菌群为乳酸球菌、乳酸杆菌、酵母菌和醋酸菌。其中乳球菌归为5个种属,分别为粪肠球菌、坚强肠球菌、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假肠膜明串珠菌、类肠膜明串珠菌;乳杆菌归为3个种属,分别为短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酵母菌归为4个属,分别为酵母属、酒香酵母属、假丝酵母属、类酵母属;醋酸菌鉴定为恶臭醋杆菌。  相似文献   

11.
焦慧  师俊玲 《食品科学》2010,31(5):155-159
前期研究发现,“西藏灵菇”的菌粒接种体对牛乳的发酵速度显著大于发酵液接种体,但是菌粒的生长速度较慢,而且不易形成。为了探讨菌粒形成对“西藏灵菇”乳发酵过程的必要性,本实验对比菌粒接种体和发酵液接种体发酵所得乳制品在凝乳时间、感官品质、质构特性、发酵特性及抑菌活性等方面的异同。结果发现,以菌粒为接种体时发酵速度快、凝乳时间短,产品质量和抑菌活性均显著优于发酵液接种体。  相似文献   

12.
13.
王伟君  李延华  张兰威 《食品科学》2007,28(11):460-463
为了考察乳酸菌单菌种发酵乳的产酸特性和产香特性,本实验使用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乳中乙醛含量,使用邻苯二胺法测定发酵乳中的双乙酰含量,并结合滴定酸度法测定发酵乳中的酸度,研究了L.b-3、S.t-9和L.dia菌在不同温度下发酵过程中的乙醛、双乙酰含量和酸度变化,以此评估发酵乳中有机酸和羰基化合物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以分离自传统发酵乳中的7株保加利亚乳杆菌为试验菌株,测定发酵乳制作和贮藏(12 h)期间pH值、滴定酸度、活菌数、黏度的变化,并结合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检测贮藏12 h时发酵乳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7株保加利亚乳杆菌中,IMAU62115在牛乳中的发酵时间最短(7 h),活...  相似文献   

15.
微囊化纯培养发酵剂发酵奶与藏灵菇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从藏灵菇中分离出的优势菌,进行混合发酵,比较了这种纯培养菌种发酵的酸奶与藏灵菇发酵奶在感官、主要风味成分以及优势菌株数量的差异。HPLC检测结果表明,这2种发酵奶的乳酸产量分别为7.62 g/L和7.85 g/L,无显著差异;GC检测结果表明,微囊化纯培养发酵剂发酵奶中丁二酮的含量明显高于传统藏灵菇奶;GC-MS检测结果表明,2种发酵奶中挥发性风味成分有90%相同;感官评定表明微囊化纯培养发酵剂发酵奶的可接受程度显著高于藏灵菇奶。表明,微囊化纯培养发酵剂发酵奶既保持了藏灵菇奶原有的特征,又在风味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表明微囊化纯培养发酵剂可以替代藏灵菇进行这类发酵奶的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研究抗性淀粉在发酵乳中的作用,选用RS_2型玉米抗性淀粉(G)和微波-湿热法制备的RS_3型马铃薯抗性淀粉(W),研究它们在发酵乳加工、贮藏过程中含量和形态的变化。以未添加抗性淀粉的发酵乳为对照,观察其微观结构,分析发酵乳凝胶过程的流变学特性与稳定性。结果表明:W相对于G残留量较高且维持在60%左右;2种抗性淀粉均保留着淀粉颗粒形态,有不同程度的损耗,主要集中在发酵后期与贮藏期;W更有利于发酵乳形成完整、均一的微观结构;含W的发酵乳微观弹性较强且有利于酪蛋白颗粒结合形成更加坚固的结构;含W发酵乳的微观稳定性优于含G的发酵乳。  相似文献   

17.
传统发酵肉成熟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和理化性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添加戊糖片球菌、木糖葡萄球菌(1∶1)复合发酵剂的发酵肉与自然发酵肉成熟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群、理化性质及质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在成熟过程中,添加发酵剂的发酵肉(实验组)与自然发酵肉(对照组)相比,酵母菌和肠肝菌数量无显著差异,而细菌菌落总数、乳酸菌、葡萄球菌数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实验组发酵肉的最终pH值、水分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等理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质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添加发酵剂的发酵肉在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风味品质等方面均明显优于自然发酵肉。  相似文献   

18.
将新鲜大豆经浸泡、去酶、提取,而后在60℃,pH 4.5的水中浸渍8 h,并在90 ℃热水中处理3 min,成功提取出色泽好、风味佳、蛋白质含量高,无豆腥味的豆浆.还分别对发酵型和非发酵型酸豆乳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着重考察了加水量、稳定剂添加量、发酵条件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在生产非发酵酸豆乳时,豆水比为1:20,并添加12%葡萄糖、0.3%稳定剂(CMC-Na+果胶:0.15%+0.15%)、0.2%柠檬酸钠、0.3%柠檬酸.在发酵型酸豆乳生产中选用嗜热链球菌(S.t)和保加利亚乳杆菌(L.b)1:1混合作为发酵剂经5级纯化,在40 ℃下发酵12 h.  相似文献   

19.
自然发酵腌制冬瓜主要发酵菌种及风味物质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科学认识自然发酵腌制的冬瓜(即臭冬瓜),改进其发酵工艺,运用微生物学及分析化学方法,对自然发酵的臭冬瓜进行茵种分离鉴定和亚硝酸盐含量检测,并鉴定了产品的主要风味物质.结果显示,其发酵过程中的6株典型茵株为:短小芽孢杆菌、极小棒杆菌、腐败希瓦菌、汉逊酵母、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茵:发酵过程中最高亚硝酸盐含量为8.8mg/kg,发酵末期其含量小于0.2mg/kg,两值均低于GB 15198-94中腌渍品20mg/kg的限量标准;产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丁酸、己酸、戊酸、辛酸、2-甲基丁酸、4-甲基苯酚等,大多数物质具有不愉快的气味;乳酸茵发酵体系中常见的乳酸、乙酸、柠檬酸等.在臭冬瓜中含量很少.以上试验表明.臭冬瓜不存在食用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20.
筛选了一株产CO2能力较强的酒精酵母,研究了以脱脂乳为原料,以乳酸菌和酒精酵母混合发酵制备含醇发酵乳饮料的关键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选用编号为1515的酒精酵母,采用分步发酵工艺,乳酸菌接种量为5%(L.b:S.t=1:1),发酵温度为42℃,时间为4.5h,酵母接种量为1.5%,发酵温度32℃,时间20h,在上述的条件下,可获得溶液粘稠、均一稳定、酸味适中,有酵母发酵醇香味,口感较好的含醇发酵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