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再生骨料混凝土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综合分析了再生骨料的特性、再生骨料混凝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及其在混凝土工程中的适宜应用范围,提出若以30%以下再生骨料等量取代普通 骨 ,混凝土的性能与基准混凝土大体相同的结论,为开发应用再生骨为混凝土提供了实用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
武斌 《山西建筑》2007,33(22):73-74
对钢管混凝土结构及FRP筒混凝土结构的理论进行了阐述,介绍了两者在各个领域的研究、发展及运用,并通过分析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为今后的工程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混凝土行业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历史回顾,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混凝土行业的现状,根据以往灰色模型的预测结果再结合市场的实际,展望了行业的未来并提出行业今后发展的道路。我国混凝土行业目前应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中心,以材料科学为先导,以企业的转机建制为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谈高强混凝土与高性能混凝土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建筑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之一的混凝土材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应运而生了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而高性能混凝土更是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之为21世纪混凝土,受到了学术和工程界的极大关注。而在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应用过程中,国内尚存在将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等同认识的现象。本文以高强度和耐久性为出发点就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的关系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防止γ射线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除保证混凝土模板的强度和挠度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外,对底板、墙体和顶板还采取了一些有效的保温措施,确保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6.
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乃谦 《混凝土》1996,(6):16-22
本研究是利用广东黄浦电站的一经有粉煤灰,与硅酸盐525^#水泥,普通砂石,以及高效减水剂,配制坍落度为18-20cm,抗压强度为50-80MPa的高强度,高流态混凝土,提供地斧东山口车站使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含粉煤灰混凝土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7.
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与超高耐久性混凝土的开发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冯乃谦 《混凝土》1998,(2):6-10
1.前言高性能混凝土是以高耐久性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为了保证混凝土具有高的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的水胶比一般低于0.38,这样从理论上可以阐明混凝土中的水泥石仅存在水泥凝胶、凝胶水和大约8%左右的孔限;而无毛细水‘”。混凝土具有高的抗渗性与耐久性。根据上述理论,许多国家开发和应用了低水灰比的高强度混凝土。1979年,美国混凝土协会(ACI)成立了高强混凝土委员会,有系统地研究与推广高强混凝土(HSC);并于1982年将100MPa的HSC用于美国芝加哥贸易大厦。1989年,在芝加哥商业大厦6层以下的柱子,使用了强度为96MPa的…  相似文献   

8.
该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预拌全轻混凝土的施工全过程,包括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和养护,为预拌全轻混凝土在重庆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防γ射线大体积混凝土不出现裂缝,除了需要保证混凝土模板的强度挠度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外,并且对底板、墙体和顶板采取了一些有效的保温措施,确保了防γ射线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0.
郭艳华  滕桃居  徐一沣 《山西建筑》2007,33(18):174-174,264
以粉煤灰陶粒、砂为粗、细骨料,水泥为胶凝材料,添加其他辅料,配制出干表观密度在1 950 kg/m3,28 d抗压强度CL60以上的高强轻骨料混凝土,通过试验,探讨了水胶比与混凝土干表观密度、坍落度及抗压强度的关系,并对粉煤灰陶粒混凝土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C100~C150超高强混凝土的各种强度性能及变形性能,包括超高强混凝土的劈拉强度、抗折强度、与钢筋的粘接强度、棱柱体强度、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变形模量、泊桑比等。研究表明:随着超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提高,其劈拉强度、抗折强度与抗压强度的比值,较高强混凝土的低,较普通混凝土的更低。超高强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呈直线,受压破坏时呈突然爆炸式破坏,证明了超高强混凝土脆性破坏的比普通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进一步增大。经过研究,得出了各种强度指标、变形模量及峰值应变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回归关系式,加深了对超高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理解和认识。为今后超高强混凝土的应用也奠定了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与高性能混凝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乃谦 《建筑技术》2004,35(1):20-23
混凝土100多年来的应用与发展过程也是强度与性能不断提高的过程。按其强度和性能提高划分其发展过程,混凝土可以简单地划分成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要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最重要的是提高混凝土强度和性能,故高性能混凝土成为今后混凝土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严酷环境下各类复杂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增加,具有高耐久、高工作性能的高性能混凝土成为关注的焦点。水泥是混凝土的重要组分,其品质影响着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而传统的普通混凝土均以强度为目标进行设计,对混凝土质量的验收也多以强度为判断准则,导致混凝土生产人员片面追求水泥的强度而忽略了其他品质,造成近年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日益突出,影响混凝土的服役寿命。本文就水泥各项品质对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高性能混凝土对水泥品质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侯贯泽  刘树堂 《山西建筑》2009,35(18):142-144
指出推广高强混凝土的必要性,综合介绍了国内外对高强混凝土研究的主要进展以及高强混凝土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并归纳了目前高强混凝土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以全面推广高强混凝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在沈阳除冰盐环境下的氯离子扩散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分析,测定了高强混凝土(HSC)和高性能混凝土(HPC)在3种氯盐暴露环境中的自由氧离子分布规律。结果表明:HSC-HPC的抗氨离子扩散行为并不取决干其抗压强度的大小.而与活性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密切相关,掺加粉煤灰(FA)能够降低其氯离子扩散速度,掺加硅灰(SF)将使其氟离子扩散速度提高。分析指出,HSC尤其是掺加FA的HPC,非常适合干东北地区恶劣的露天除冰盐环境。  相似文献   

16.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极限拉应变性能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就C8 0~C10 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极限拉应变性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试验结果表明 :HPC的极限拉应变比高强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的有明显提高 ,抗拉性能得到了改善 ,脆性有所降低 ,韧性相应提高。同时还提出了HPC极限拉应变与强度间的变化规律 ,给出了计算公式 ,数据回归分析表明用该公式来推定HPC的极限拉应变值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现代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研究高性能混凝土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后可以得出结论:掺加高性能减水剂和超细矿物掺和料的高性能混凝土是现代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发展基础,高流动性和高耐久性是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自身特点,自密实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是混凝土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高性能混凝土用外加剂的研究出发,仅用540kg/m^3的胶结料配制出大流动性,高弹性模量,低坍落度损失,低收缩及高拉压强度比的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  相似文献   

19.
陈春  钱春香 《工业建筑》2001,31(4):23-25,43
利用纤维增强树脂材料对高强混凝土进行缠绕加固 ,提高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和极限延伸率 ,改善高强混凝土的脆性。试验结果表明 ,以碳纤维的效果最好 ,碳、玻混合纤维次之 ,玻璃纤维最差。随着缠绕层数增加 ,抗压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20.
再生骨料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孔德玉  杜建根  方诚 《工业建筑》2003,33(10):50-53
通过对不同强度等级旧混凝土破碎而成的再生粗骨料与天然粗骨料性能的对比研究 ,表明再生粗骨料与天然粗骨料性能具有相似性 ,能够满足行业标准对碎石的性能要求 ,并尝试将再生粗骨料用于配制高强混凝土和自流平高性能混凝土 ,结果表明 ,采用原强度在 15~ 2 0MPa以上的旧混凝土破碎而成的再生骨料均可用于配制高强混凝土 ,但在配合比相近情况下 ,原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 ,再生混凝土各龄期强度越高 ,其再生利用价值也越高。再生粗骨料亦可用于配制自流平高性能混凝土 ,水胶比为 0 4 0 ,净用水量为 2 0 5kg m3左右时 ,配制得到的新拌混凝土坍落度和坍落扩展度分别在 2 4 5、5 6 0mm以上 ,其 2 8、6 0d强度分别在 5 8 0、6 7 3MPa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