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储层构型表征是开发后期挖潜剩余油的重要手段,辫状河砂体是重要的油气储层,但由于辫状河沉积机制复杂,砂体叠置关系多样,致使其内部构型模式复杂。针对辫状河储层构型的研究,在野外地质解剖、测井曲线识别、探地雷达分析以及室内模拟实验等多方面均已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依据储层构型层次界面分析法,辫状河储层构型共划分出6级储层构型单元;其中主要的储层构型研究对象为3级和4级储层构型单元,研究内容为辫状河沉积体系中单砂体的沉积模式、构型参数表征,心滩内部增生体与夹层的发育模式及构型参数特征。辫状河储层构型主要受构造运动、河水能量、气候条件以及沉积基准面变化4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辫状河沉积体系不同级别的建筑结构特征,更好地指导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在河流相沉积界面分级体系的指导下,将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沉积分为6级储层构型界面,并确定3—6级储层构型界面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根据储层构型界面的级别不同,通过层序地层学分析、河道砂体叠置模式分析、储层构型要素分类及心滩坝内部解剖等多种方法,将研究区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由大到小划分为辫状河复合砂体、河道砂体、河道砂体内部及心滩坝内部4种不同级别。营13断块东二段发育4期辫状河复合砂体,可以划分为深切大面积叠置型、浅切小面积叠置型、非下切交错叠置型、非下切层状叠置型以及孤立型共5类辫状河河道砂体储层构型模式。在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发育河道充填、顺流增生、砂质底形、砂席和溢岸细粒沉积共5种储层构型要素,而心滩坝由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最重要的顺流增生构型要素构成,其内部储层构型呈现明显的顺流加积特征。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位于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内,为中国目前井网密度最大的区域,井网密度可达280口/km2.以该地区P1-3小层辫状河砂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工区内丰富的井资料,通过对辫状河心滩坝砂体中落淤层进行单井识别和构型界面井间对比预测,对该地区地下辫状河储层砂体及其内部构型进行了精细解剖.完善了辫状河砂体构型6级层次划分方案,总结出辫状河砂体具有以"心滩坝顺流平缓前积、垂向多期增生体加积"为特点的构型沉积模式.以此为基础对辫状河储层中夹层(主要是落淤层)的产状和平面几何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落淤层地质知识库.最终建立了研究区内基于三级构型界面的三维地质模型,为全区辫状河储层砂体解剖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砂质辫状河内部不同级次的砂体构型模式及其内部夹层、韵律特征影响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的问题,基于野外露头岩性、沉积构造等特征研究,对山西大同铁路桥剖面中侏罗统云岗组砂质辫状河砂体进行精细解剖和岩相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识别出9个岩相类型,确定出河道砂体、心滩砂体和边滩砂体等3种成因砂体,通过精细解剖剖面砂体和详细研究现代河流沉积特征,将边滩砂归入辫状河河道主要成因砂体中;同时结合砂体4、5级构型界面特征及注采井网部署情况,建立了9种剩余油富集模式。研究结果可对云岗组砂质辫状河储层进一步挖潜剩余油及提高采收率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庆长垣油田特高含水后期辫状河、曲流河和分流河道3种典型河道砂体,依据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和密井网丰富的岩心、测井和动态资料,应用层次和成因分析的基本思想,精细研究典型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及其地下储层分布模式,形成了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定量描述方法.依据大量岩心分析资料,发现了不同类型河道砂体层内水淹厚度动态变化特征及水淹厚度随开发时间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受砂体内部构型控制的辫状河“零散薄层状”、曲流河“叠瓦状”和分流河道砂体“窄条状”的层内剩余油分布模式,并针对不同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挖潜措施,为特高含水期河流三角洲储层精细挖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辫状河储层隔夹层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尚堡浅层北区N Ⅳ油组辫状河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分析,识别出泥质、钙质、物性和特殊岩性等多种隔夹层类型。基于储层单砂体构型研究和层次分析方法,将目标区域储层划分为“隔层”、“薄隔层”和“薄夹层”3个层次;该划分方案能精细表征和刻画辫状河储层内隔夹层的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钻资料表明,“隔层”较“薄隔层”对剩余油富集程度的影响大,“隔层”是控制层间剩余油最重要的因素;“薄夹层”的垂向位置、数量、面积及其与注水井配置关系等是影响层间剩余油分布及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剖析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集层内部构型,深入挖掘该类储集层内剩余油,以北大港地区唐家河油田东三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例,通过储集层内部构型解剖,开展唐家河油田东三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构型界面级次划分,并对单一分流河道或河口坝及其内部增生体进行构型分析,建立了三维构型模型,精细刻画河道砂体及内部夹层展布规律,进而分析构型控制下的各单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成果用于唐家河油田东三段高水淹和低动用区块的综合调整治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对同类储集层的构型研究和油藏开发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多期沉积储层会形成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等不同砂体构型模式,不同砂体叠置关系及内部构型特征使水淹规律、水驱开发效果多解性强。精细立体开展水驱效果评价成为制约老油田剩余油有效挖潜的主要因素。在充分利用井间示踪剂资料、油水井生产数据分析注采对应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井间砂体连通关系明确水驱优势方向,分析水驱连通层位,从见效时间、平面、纵向三个维度深入剖析水驱规律,基于多资料开展水平井砂体构型刻画,明确剩余油富集层位,采取挖潜措施,使停产老井X10-H2井日产液9 t,日产油2.32 t。研究证明动静结合多维度综合评价薄互储层水驱效果措施有效率提升了10%。该方法为老油田“压舱石工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示范模板。  相似文献   

9.
河流相储层是我国石油资源的主要载体,该类储层砂体横向变化大,砂泥互层频繁,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在构型不同、构型要素形态机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6种组合模式,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搭接型构型要素组合模式、油井射孔方式及油层厚度对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对于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油水关系更加复杂,剩余油挖潜难度随之增大,基于储层构型的精细地质研究成为油田剩余油挖潜的关键。综合利用露头、岩心、现代沉积和密井网等资料,应用层次界面分析法,深入解剖渤海海域L油田4区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特征。以构型倒序分级方案为基础,参考构型正序分级方案,将研究区辫状河储层构型界面分为6—12个级次。依据砂质辫状河储层经验公式、现代沉积和密井网井间对比,分级次对砂质辫状河单一辫流带、心滩坝和辫状河道及心滩坝内部夹层进行定量表征,形成一套适用于砂质辫状河储层不同级次构型单元的定量表征方法;明确单一辫流带级次、心滩坝和辫状河道级次及心滩坝内部夹层级次3个层次的构型特征。提出辫状河道具有砂质充填、半泥质充填、泥质充填和残存泥质充填4种充填模式,并分析不同充填模式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部地区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8段(盒8段)为主力产气层,其储层内部构型是控制油气分布的关键地质因素。选取盆地东部与苏东地区具有相似物源体系与沉积环境的府谷天生桥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剖面砂体构型进行精细解剖能为苏东地区地质模型的建立提供有效信息。通过剖面实测、岩相分析、构型解剖、砂体规模精确测量等方法,结合沉积学、岩石学特征分析,对府谷天生桥剖面上古生界盒8段辫状河储层构型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盒8段辫状河发育12种岩相类型;其储层内部可划分出复合河道带、单一河道带、单砂体、落淤层及增生体、层系组、层系及纹层等6级构型界面;共识别出河道充填(CH)、纵向砂坝(LB)、斜列砂坝(DB)、横向砂坝(TB)、废弃河道(ACH)和越岸沉积(OF)6种储层构型单元,其中砂坝作为辫状河主要储层构型单元,纵向砂坝厚度介于2.5~5.8m,宽/厚比约为27.6~37.7;斜列砂坝厚度介于2.2~6 m,宽/厚比约为34.8~42.1;横向砂坝厚度介于1.5~3.6 m,宽/厚比约为47.0~61.8。在对不同构型单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其空间叠置样式,建立了府谷盒8段辫状河复合砂体三维的构型模式,研究成果为苏东地区盒8段气藏精细描述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大港油田官80断块孔一段枣Ⅱ油组为例,应用取心、测井及动态资料,对研究区辫状河储层4级构型单元进行研究;识别辫状河单一成因砂体,并刻画了辫状水道砂体与心滩坝砂体构型单元的空间叠置关系;研究了砂体分布对油水运动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渤海A油田大厚层砂体为解剖对象,充分利用岩心、钻井、测井、地震及动态资料,运用层次界面分析方法,开展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大厚层储层构型研究,将主力层段沉积砂体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道边缘、河口坝、席状砂、分流间湾等4或5级界面构型单元。综合利用隔夹层数目差异、砂体横向厚度变化、砂体间泥质沉积、曲线形态差异等标志识别单砂体边界,确定了单砂体平面和剖面构型样式及砂体空间展布特征,该项研究成果应用于油田精细优化注水和剩余油挖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低幅构造强底水富砂辫状河油藏储层结构复杂,高含水期剩余油预测困难的问题,根据井点静态资料、规模化水平井网生产动态资料,运用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基于储层构型界面的剩余油层次综合分析方法,建立了储层构型分布模式,理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利用四级构型界面和规模化水平井网将不同辫流带砂体进行微分层系、整体加密调整,形成了辫流带1和辫流带2共44口井的调整井网。2015年实施的8口调整井前6个月平均产能为50~260m3/d,研究成果对高含水期强底水富砂辫状河油藏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W5断块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储层构型研究,建立该区内各构型界面级次的识别和划分方法,理清了构型单元剩余油主控因素。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作为两种最主要的储油构型单元具有不同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其砂体侧缘是剩余油相对富集区,不同沉积相的配置关系也影响剩余油的分布。该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W5断块下步井位调整。  相似文献   

16.
扇三角洲储层是一类重要的油气储层,其可动剩余油储量占我国碎屑岩储层可动剩余油储量的17.4%。目前国内关于扇三角洲储层,特别是扇三角洲前缘储层的构型研究甚少,难以满足此类油藏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需要。为此,以辽河油田曙2-6-6区块杜家台油层为例,应用岩心、测井和动态资料,分析了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单元的特征,明确了构型的分级系统,开展了复合砂体和单一砂体级次的构型解剖。研究表明:①研究区发育的储层构型单元包括辫状水道、河口坝和溢岸,不同构型单元形成的复合砂体存在3种平面分布样式。②复合砂体内部单一砂体的识别主要依据其垂向和侧向识别标志,其中垂向识别标志包括钙质夹层和泥质夹层2种,侧向识别标志包括曲线特征区域差异、砂体侧向叠置等6种。③不同类型单一砂体的规模分布存在差异,其中辫状水道厚度介于0.8~6.6m之间,宽度介于100~400m之间;河口坝厚度介于1.2~6m之间,宽度介于200~710m之间,2类砂体的宽厚之间均呈现较好的指数关系。最终,依据研究区储层构型的定性及定量解剖成果,建立了符合地质模式的三维构型模型,为寻找剩余油及挖潜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  相似文献   

17.
辫状河厚砂体内部夹层的识别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露头浅砂质辫状河砂体研究,建立起辫状河砂体构型模式,将其内部夹层按成因分为心滩坝内落淤层、坝间夹层、道坝转换夹层和串沟4种类型。以大庆萨北开发区PI3沉积单元为研究对象,以丰富的岩心井资料为基础,建立了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识别图版。借助序贯指示模拟及人机交互后处理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的三维储层构型模型,揭示了辫状河心滩坝内部夹层分布零散、连续性差的特性。辫状河中的水平夹层往往造成厚油层的分段水洗,有利于提高驱油效率,常在夹层的下部形成夹层遮挡型剩余油。研究成果为砂体再认识和剩余油挖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吏峰兵 《石油仪器》2012,26(6):63-64,68
储层层次性研究为储层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合理的划分储层层次对于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及油田剩余油挖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储层层次划分法有沉积旋回划分法和储层构型分析法,沉积旋回法侧重于宏观、较大规模砂体研究,而储层构型法更侧重于精细解剖。文章综合利用沉积旋回分析法和储层构型分析法对李堡油田堡1断块的储层进行了层次划分,相对于储层垂向层次划分,提出了平面层次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羊二庄油田目前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原有储集层评价方法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油藏精细化开发和剩余油挖潜的需求。为此,通过对羊二庄油田曲流河、辫状河储集层构型特征、注水渗流特征、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提出不同级别河流储集层构型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模式。七级构型控制的河道叠置、河道边缘砂体尖灭都会形成局部的剩余油富集;八级构型单元内的砂体韵律特征、废弃河道遮挡注水等也会控制剩余油的分布;九级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主要是点坝内部侧积界面和心滩内部落淤层的影响,形成三级构型控制下剩余油分布模式。不同类型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20.
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分布研究是制定挖潜措施提高最终采收率的基础工作。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河坝砂体内部基准面旋回背景下的构型特征及演化规律,并建立了三种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表明,基准面升降控制沉积砂体的发育规模及空间叠置。在基准面上升早期及下降晚期,研究区储集砂体以河坝全叠置型为主,砂体规模较大,储层连通性及注水驱替效果较好,剩余油分布较少;随着基准面上升,储集砂体过渡为河道-河坝局部叠置型及河道型,砂体规模变小,储层连通性及注水驱替效果变差,剩余油分布较富集。该研究成果对同类型油田剩余油分布预测和油田注水方案编制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