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北部滨海地区负反转断层及古生界负反转结构成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山东北部滨海地区构造的发育及演化自动于终受控于北东-南西区域应力场的制约,同时也受北北东向郯庐大断裂的影响。负反转断层与古生界负反转结构的普遍存在,表明该区在双重应力场作用下,至少曾经发生过早期挤压,晚期拉张的应力场转换交替过程,因此形成了东部北北西向的局部构造带和西部北西向的“凹凸”的构造格局,现有资料证实,具有此种构造特征的领域既有利于油气的生成,亦有利于油气的富集,是油气勘探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2.
渤深6井发现了富集高产的下古生界潜山油藏。地震、钻井和成像测井资料的研究表明,潜山带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潜山风化壳型和内幕型两类,储集空间以裂缝、溶洞为主。地层结构、构造特征分析表明,该区下古生界具备有利的成藏条件,油气分布明显受油源控制,紧邻油源的潜山断块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3.
渤中26-6构造太古界潜山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不均,流体性质复杂。为解决钻井过程中太古界潜山流体性质判断困难、储层是否含水等难题,研究建立了潜山储层含水识别方法。通过分析渤海油田已钻潜山井油层和水层录井特征,以气测、三维定量荧光、地化和红外光谱等录井数据和图谱为基础,结合荧光滴照和裂缝发育情况,形成了油层和水层的区分图版和标准图谱,建立了渤中26-6构造太古界潜山储层含水识别方法。太古界潜山储层含水识别方法在渤中26-6构造8口井进行了现场应用,储层含水识别准确率100%,油水界面深度的判断与测试结果一致,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该方法能够为勘探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渤海海域渤中19-6潜山气藏成藏要素匹配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渤海海域渤中19-6潜山千亿立方米气藏的形成过程,基于大量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数据,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和盆地模拟的手段,对其成藏要素及成藏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渤中凹陷沙三段烃源岩生气强度普遍超过50×108 m3/km2,晚期持续供烃为渤中19-6潜山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2)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运动是渤中19-6潜山构造裂缝型储层和潜山圈闭形成的关键时期,并形成了近源断裂输导体系和远源不整合面输导体系;(3)东营组厚层超压泥岩盖层和潜山较弱的晚期构造活动有利于渤中19-6潜山气藏的保存;(4)“生、储、盖、圈、运、保”六大成藏要素的时空匹配,最终导致了渤中19-6潜山千亿立方米大气田的形成。建立了渤中19-6潜山多洼供烃、多向充注、断裂和不整合联合输导的晚期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北部反转构造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转构造是在先期构造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叠架构造,松辽盆地反转构造为断层式,褶皱式及混合式三种。在平面上从东到西划分4个反转构造带。研究反转构造对于盆地西部寻找连片的油气藏以及岩性油气藏的分布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古生界是埕岛油田的重要含油层系 ,其基本构造格局是在北东倾背景下被埕北、埕北 2 0、埕北 30等断层分割控制的 3个潜山构造带 ,它们呈帚状向南收敛于埕北低凸起的南端。根据沉积建造类型、构造特征、地震反射特征、测井曲线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 ,可将埕岛地区的地层划分为太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3个构造层。本区燕山期的伸展方向为近东西向 ,喜山期为北东—南西向。区内古生界的构造演化历史可划分为古生代稳定克拉通发展、印支期褶皱发育、燕山期潜山早期发育、早第三纪潜山构造定型、晚第三纪—第四纪埋深加大等五个阶段。潜山油气藏形成于早第三纪晚期和晚第三纪  相似文献   

7.
韩颖 《特种油气藏》2004,11(6):19-22
茌平构造带处于鲁西隆起西北倾伏区的中部,是被多期断层复杂化的呈北北东向展布的断裂背斜带。文章系统分析了该带构造演化特征及原生油气成藏条件后认为:早、中三叠世地层广遭剥蚀,三叠纪末挤压隆起,同时产生了兰聊断层,在兰聊断层控制下,茌平构造带定型于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以整体抬升为主,次级断层基本停止活动,对古生界烃源岩二次成烃并在圈闭内聚集成藏较为有利。区内发育有下古生界开阔或局限海暗色(泥)友岩和上古生界煤系两套烃源岩,下古生界顶风化壳作为良好的储集层,构成了自生自储成藏组合。石炭一二叠系残留区封盖能力强。油气勘探远景较好。  相似文献   

8.
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地震、野外露头及生产测试资料对渤中19-6太古界潜山储层地质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渤中19-6太古界潜山储层纵向分为风化带和内幕带.风化带受构造和风化淋滤作用双重控制,发育构造缝、风化缝、溶蚀孔隙等储集空间类型,裂缝整体发育呈网状,储层连通性好,呈"似层状"分布模式.内幕带主要受高角度断层控制,...  相似文献   

9.
大港油田历经40余年勘探与开发,构造带主体基本已探明,勘探难度日益增大,以前未得到重视的由凹陷向正向构造单元过渡的斜坡带将成为今后寻找地层岩性油气藏的重要领域。以位于凹陷向凸起过渡斜坡区的沙三段为例,开展古地貌恢复研究及有利砂体预测,明确空间展布范围。在沙三段油气成藏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该区“凹—断—坡—隆”深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并得到钻探验证。进一步展现出北大港构造带北翼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地震、野外露头及生产测试资料对渤中19-6太古界潜山储层地质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渤中19-6太古界潜山储层纵向分为风化带和内幕带。风化带受构造和风化淋滤作用双重控制,发育构造缝、风化缝、溶蚀孔隙等储集空间类型,裂缝整体发育呈网状,储层连通性好,呈“似层状”分布模式。内幕带主要受高角度断层控制,储集空间以构造缝为主,内幕带储层沿高角度断层呈“带状”分布模式。针对渤中19-6潜山高含凝析油、低地露压差以及低孔低渗的油气藏特征,提出采用周期注气的开发方式提高凝析油采收率;基于潜山地质模式,采取储层顶部注气、中下部采气的立体注采井网。为减缓气窜,增加注气波及面积,提高单井产量,结合数值模拟结果,井网部署采取井轨迹与裂缝斜交45°角、注采井主流线方向与裂缝走向呈一定夹角的布井原则。  相似文献   

11.
Baobab构造带位于中非裂谷系邦戈盆地东北部斜坡,相对远离现今盆地中心,却是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带,深入分析该区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可为中非裂谷系油气勘探提供良好借鉴。通过研究Baobab构造带演化历史,结合油气分布特征,分析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Baobab构造带先后经历了前断陷期、断陷期、坳陷期、反转期和消亡期5个主要演化阶段。盆地断陷内稳定分布的下白垩统深湖—半深湖相M组和P组泥岩,既是主要烃源岩,又是良好的区域盖层。晚白垩世反转期发生大规模的构造反转和地层剥蚀,在Baobab构造带形成一系列背斜或断背斜圈闭,有利于油气聚集。在构造高部位或凸起带,发育以基岩风化壳和裂缝发育带储层为主的潜山油藏,圈闭形成、油气运移和储层改造均受断裂活动的控制;靠近凸起带的次洼中,发育浊积水道和扇三角洲砂岩储层为主的P组油藏,成藏明显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整体上形成凸起带以基岩潜山油藏为主、次洼带以源内P组油藏为主的油气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深埋变质岩潜山风化壳相对致密,裂缝发育程度是储层优质的决定因素。利用岩心、铸体薄片、荧光薄片、扫描电镜、常规物性等实验分析方法,对渤海海域渤中19-6构造太古界深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集层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渤中19-6构造太古界以片麻岩、变质花岗岩和混合岩为主,岩石中长英质矿物含量高、地层脆性强,极易形成裂缝,为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创造了较好的岩性条件;持续动力破碎作用使潜山内幕发育大规模裂缝发育带和动力破碎带,是变质岩优质储集层形成的关键;风化作用影响下潜山顶部形成大量次生溶蚀孔和沿裂缝溶蚀扩大孔,但深埋作用使顶部风化壳相对致密。在上述控制因素指导下,建立了“垂向贯通,横向连续”大型深埋变质岩优质储集层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3.
长堤潜山披覆构造带发育近岸水下扇、滩坝、扇三角洲、浊积扇和河流相五类沉积体系,油气成藏模式分为构造、地层、岩性、复合四类。从沉积特征分析入手,评价研究其油气成藏规律、资源潜力,对预测披覆构造带油藏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凝析油和天然气组分、生物标志化合物、稳定碳同位素和储层流体包裹体等分析结果,综合运用多种油气地球化学方法,明确了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渤中19-6构造中凝析油和天然气的特征及成因,探讨了油气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渤中19-6构造的凝析油具有低密度、低黏度、低胶质+沥青质、高蜡和高凝固点的物性特征,其正构烷烃以中—高碳数为主,轻烃组分以正辛烷、正庚烷和甲基环己烷为主且含量相当,为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成熟阶段的产物。天然气组分主要为烃类气,非烃气体含量低,为沙河街组三段偏腐殖型烃源岩裂解气。12 Ma以来,渤中19-6构造经历了重质油、轻质油气、凝析油气和天然气的多幕连续充注。相控混溶为渤中19-6构造中凝析气的主要形成机制,即在含原油的天然气流体中,当地下温度、压力升高时,早期原油溶于晚期充注的天然气中,形成现今的凝析气藏。  相似文献   

15.
渤中19-6潜山构造带岩性十分复杂,导致孔隙度参数难以直接利用测井曲线准确计算。综合运用测井和实验岩心资料,从蚀变作用、测井响应特征、孔隙度、矿物含量及裂缝分布方面分析了太古界潜山储层的岩性;建立重矿物识别模型,利用双指示曲线对重矿物进行识别;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渤中19-6太古界潜山复杂岩性储层矿物组分反演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变质岩、火成岩及其他岩石岩性复杂,使岩石骨架用测井曲线难以准确计算;重矿物在潜山地层中的质量分数约为8%,常见黄铁矿、菱铁矿和铁白云石,双指示曲线应用在反演模型中,提高了反演精度,该反演模型计算的有效孔隙度与岩心吻合较好。利用改进的多矿物组分反演的方法较好地降低了渤中19-6潜山地层由于矿物成分复杂对物性造成的影响,其反演的矿物组分、孔隙度与实验分析基本一致,为该地区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是歧口凹陷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由于其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勘探进展缓慢。在分析宏观构造背景、钻井、录井、常规测井、成像测井、试油和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明确了北大港构造带奥陶系潜山的储层特征和储层主控因素,提出了多期次岩溶发育模式。北大港构造带潜山储层的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储集空间以溶洞、粒间溶孔、晶间孔和裂缝为主,储层发育主要受控于岩性组合,以及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3期古岩溶的综合改造。基于恢复的岩溶古地貌、试油表现、溶洞充填物和构造背景,建立了3期古岩溶改造模式,即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的准平原化岩溶残丘-斜坡-洼地改造模式、印支期-燕山期总体岩溶斜坡背景下的次级残丘-洼地模式、喜马拉雅期的断裂岩溶改造模式。其中,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是北大港构造带最重要的储层改造阶段,印支期-燕山期古岩溶储层的改造作用仅在千米桥潜山带较明显,而喜马拉雅期的古岩溶改造仅发育于古近系凹陷的边界断裂带,改造了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的古岩溶地层。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盆地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2018年中国东部最大的整装凝析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的发现,一举打开了该地区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展现了油型盆地天然气勘探的巨大潜力.本文利用气体同位素、金刚烷双质谱、饱和烃色谱-质谱、芳烃色谱-质谱等实验分析技术,深入分析了渤海海域渤中19-6构造带油气藏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渤海油田中浅层勘探程度越来越高,位于凹陷区深埋潜山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由于其埋深大、储层非均质性强、上覆地层吸收衰减和屏蔽影响严重等因素,深埋潜山的勘探面临巨大挑战.针对以风化淋滤成因为主导的太古界变质岩潜山风化裂缝带储层,创新提出了基于相位一致性分析的微断裂刻画技术、基于古地貌约束的叠前弹性参数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19.
冀中坳陷中央断裂构造带潜山发育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由于独特的构造演化,冀中坳陷潜山圈闭十分发育,从而成为重要的勘探领域。冀中坳陷潜山构造带可以划分为陡坡、缓坡和中央断裂潜山构造带3种类型。根据中央断裂潜山构造带的构造发育特征、储盖组合特征、封闭保存特征以及油气供给方式,将中央断裂构造带潜山油气成藏划分为3种模式,即:以任丘潜山构造带为代表的早隆-中埋-晚稳定型成藏模式、以河西务潜山构造带为代表的早埋-中隆-晚稳定型成藏模式、以及以肃宁潜山构造带为代表的早隆-中埋-中稳定型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构造作用控制潜山的规模和油气的供给方式,对潜山储层的发育及油气的保存也有重要的影响。3种模式中以早隆-中埋-晚稳定型各种成藏要素匹配最好,成藏条件最佳。  相似文献   

20.
济阳坳陷内的负反转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济阳坳陷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过去一直认为该盆地为纯张裂成因,但近来盆地内负反转构造的发现和研究表明,该盆地在中生代发育早期曾经历了负反转、正反转交替的发育阶段,并总体呈现为负反转盆地特征。本文研究了负反转构造的类型和特征,识别出“薄底型”和“秃底型”两类负反转褶皱和“似正断层型”、“上正下逆混合型”等两类、4小类负反转断层;探讨了盆地与负反转构造的形成与演化,并指出了其在盆地成因、构造带演化、复式油气聚集带型式及油气藏形成与预测等诸多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