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不同变表中铬半钢的热疲劳行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共晶碳化物是热疲劳裂纹产生及扩展的主要部位和碳化物破碎程度越大,其热疲劳抗力越高,热疲劳断口属于脆性断裂。 相似文献
2.
3.
4.
本文以二次间歇加载热压缩方式研究了在变开后等温保持过程中半钢力学行为的变化,并结合组织分析,讨论了热变形力学行为的变化与组织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热变形及冷变形后等温保持过程中,碳化物发生了变形,破碎,转向,溶解和析出等复杂过程,并与奥氏体的回复,再结晶过程发生交互作用,使半钢二次加载的力学行为呈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半钢材料的动态再结晶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含C1.77%的半钢热变形时奥氏体动态再结晶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950℃以下进行热变形时,存在一种新的动态再结晶现象:热变形奥氏体不经过形核过程直接碎化为若干个晶粒;其动态再结晶机制是“亚晶界独立生长成为大角度晶界”。在950℃以上或以下的温度范围内,热变形激活能的值也不同;在950℃以上热变形激活能为648.4kJ/mol,在950℃以下热变形激活能为485.1kJ/mol。 相似文献
6.
7.
采用Gleeble 1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一种Mn-Cr系齿轮钢的动静态再结晶行为.试验结果表明在给定应变速率1/s下,试验钢存在3种类型的应力-应变曲线变形温度在1 100℃以上时,变形奥氏体发生动态再结晶;1 000~1 050℃之间时只发生动态回复过程;950℃以下时不发生动态再结晶和动态回复.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白口铁热变形时碳化物破碎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通过对不同变形量的白口铁中碳化物形貌的扫描电镜观察及定量金相研究,结合变形力学和热力学原理揭示了白口铁热变形过程中碳化物的破碎行为。所得结果对改善白口铁脆性扩大其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热变形工艺对钢的变形抗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恒变形速率凸轮式压缩试验机,对不锈钢、轴承钢、弹簧钢等12种钢的变形抗力做了实验研究。其变形温度、变形速率及变形程度分别为850~1150℃、5~80 s~(-1)及5~69 %。分析了这三个变形工艺参数对变形抗力的影响。在对比两种曲线拟合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拟合精度较高的变形抗力数学模型。本文还提供了12个钢种的塑性变形抗力的计算图表。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火车车轮热疲劳损伤的基础上,用C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模拟车轮制动过程的热-机械疲劳,测试了峰值温度分别为700℃,600℃和500℃,下限温度均为100℃时,车轮钢在全约束条件下的热疲劳寿命,在试样预加一个压应力情况下,模拟残余应力对车轮钢热疲劳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车轮钢的Coffin-Manson方程,为提高车轮轮箍的使用寿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利用Gleeble-3500热力模拟试验机,在温度为1123~1423 K,应变速率为0.1~10 s-1,真应变为0.8的条件下,对一种传动部件用高强度渗碳钢(SAE9310钢)进行了高温轴向压缩试验,测得了SAE9310钢的高温流变曲线,并观察其变形后的显微组织。试验结果表明,SAE9310钢的流变应力和峰值应变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而减小;SAE9310钢在真应变为0.8的条件下,随着变形速率的提高,其发生完全动态再结晶的温度也逐渐升高,当热变形温度高于1323 K时,应变速率在0.1~10 s-1范围内,试验钢均会发生动态完全再结晶;测得9310钢的热变形激活能Q值为416.78 kJ/mol,并确立了其热变形方程。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900~1 200℃和应变速率0.01~10 s-1范围内,对40Cr钢试样进行压缩实验。研究了40Cr钢真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建立了峰值应力、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间的本构方程,并确定了40Cr钢热变形激活能为310.625 kJ/mol。研究结果显示:40Cr钢热变形时的流变软化机制为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随着变形温度增加和应变速率减小,流变应力减小;试样的变形温度越高,应变速率越低,显微组织中的动态再结晶越完全,并且动态再结晶晶粒越容易长大。 相似文献
17.
18.
14MnNb钢的热变形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热模拟机对14MnNb钢的热变形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绘制了真应力一真应变曲线、加工硬化率一真应力曲线、发生动态再结晶时的峰值应力与其对应的峰值应变的关系曲线,得到了各变形工艺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及曲线可以预测14MnNb钢在高温下变形时的主要特性,为正确制定14MnNb钢的热轧工艺制度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实验中发现的塑性不稳定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