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VSAT网是卫星通信网络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因组网形式灵活和经济性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笔者简要介绍了VSAT卫星通信网络的优势,同时结合民用航空的用户需求,探讨如何组建VSAT卫星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和传输链路。以通信卫星为中继器,选择相应的多址协议,在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通信,实现"多址联接",从而获得较大的系统容量和较高的信道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组建VSAT系统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SAT卫星通信系统是当今通信领域的热点,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技术特点,分析了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通信协议结构,阐述了组建VSAT网的通信技术,并对发展我国的VSAT网络建设及带动卫星通信产业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简称9210工程)投资数亿元,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该工程的建设,旨在建立以卫星通信为主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气象信息的中高速传输、计算机网络化和气象信息的共享。 9210工程主要分为气象综合通信网和计算机信息系统两大部分。气象综合通信网是以卫星通信为主、地面通信为辅的综合通信网。设置在北京的国家气象信息控制中心(NICC)的VSAT地球主站,通过卫星Ku滤波转发器,连接30个次站,300多个VSAT小站,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区域气象信息控制中心(RICC)、省级气象信息控制中心(PICC)和地(市)级气象信息管理系统(CIMS)组  相似文献   

4.
电子纵览     
此种调制解调器,在地方自治团体卫星通信系统的分组通信中,与VSAT站一样,中型站也接收TDM带外信号,也发送AA/TDMA带内信号。该装置的调制速度是64kbps,调制方式采用QPSK。 在MOD部分,基带信号被调制成140MHz。  相似文献   

5.
卫星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覆盖范围广和通信距离远等优点。目前,VSAT卫星通信组网技术已经应用于实际数据传输系统,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于此,分析了VSAT卫星通信组网技术的运行原理,研究了提升VSAT卫星通信组网技术水平的措施,主要包括配置管理技术、用户管理技术、运营管理技术、状态监控技术、业务处理技术以及资源调度技术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数字卫星技术的进步,很多领域,已经开始利用数字卫星进行数据传输通信。在整个卫星通信系统中,卫星接收天线主要是负责接收上行地球站传来的卫星信号,本文主要对卫星接收天线的种类及其相关的调试方法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7.
电脑新词库(90年代)XC068卫星通信系统SatelliteCommunicationSystem(SCS)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而进行的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卫星通信的设想是由英国物理学家克拉克于1945年提出的...  相似文献   

8.
张静 《计算机与网络》2008,34(10):55-57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手段的介绍分析,设计了一个扩频、跳频的组合调制解调系统,用于同步通信卫星与多个地球站之间的抗干扰通信。提出了实现该抗干扰卫星通信系统中涉及的系统同步、系统较频、系统多路及组网等关键技术,并对该项抗干扰通信体制在新一代通信卫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对某铁路站场通信系统进行了系统性设计,该系统包括IP软交换系统、VSAT卫星通信系统、视频监控、周界报警系统、安防监控系统、通信电源系统和综合布线系统5个部分,并对6个系统的功能和技术指标进行了分析,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日本卫星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国内各大部门积极利用通信卫星,建立支援地面通信系统的线路。文章介绍日本九个部门利用卫星通信的概况,这些部门大都有自己的固定地球站和车载地球站,实践证明在突发事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日本“超鸟”通信卫星是私营通信卫星,用于日本国内卫星通信,其中x波段供防卫厅用于移动通信,卫星发射重量为2.5吨,寿命10年,三轴稳定,星上装有19套Ku波段转发器,10套Ka波段转发器和两套x波段转发器,“超鸟”卫星也是世界上最大级的通信卫星,运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本文主要介绍日本国内卫星通信及“超鸟”通信卫星技术概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介绍了VSAT卫星通信在消防救灾、军事等领域的广泛运用,然后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以消防应急指挥VSAT卫星通信系统为例,进行了VSAT卫星通信的特点和数据加密需求分析,最后提出了VSAT卫星数据安全通常采用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组网灵活、抗毁抗噪能力强等优点,江西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洪水频发,常发生洪水冲毁通信光缆事件,经常造成通信中断,常规通信手段解决效果不明显,为此采用卫星通信的技术手段解决通信问题,构建一套基于卫星通信的水文遥测站通信系统,保障江西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水文站点发生大洪水时,防汛水文测报数据通信的实时畅通;采用空中、地面通信相结合的模式,保证在地面、地下通信设施遭到损毁的时候,构建空中通信通道,保障水文站点与防汛指挥中心的通信畅通。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卫星通信VSAT技术。VSAT应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和微处理器等新技术,具有成本低、体积小、智能化、信道利用率高等特点。目前,VSAT技术正向第四代发展,其新型技术包括星上基带处理技术、系统微型化技术和多址方式等。  相似文献   

14.
论文综述了VSAT、移动卫星通信和先进卫星通信系统三个热点,指出了它们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卫星通信由于其通信覆盖区域广、通信容量大、组网灵活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目的。因此,以获得空间制信息权为中心的卫星通信对抗技术.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论文在深入研究卫星以及卫星信道的攻击与防护等现有卫星通信对抗技术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卫星通信系统地面应用系统网络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卫星通信对抗技术。  相似文献   

16.
卫星通信技术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卫星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广、带宽高、通信容量大等特点完全能够弥补传统的消防通信系统的种种弊端,完全可以实现数据的交换、音视频传输、文件传输等通信任务,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便是微型卫星通信站在消防通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温玉仓  孙严冬  朱荣法 《计算机仿真》2012,29(7):172-174,187
研究降雨天保证卫星通信高质量问题。卫星通信极易受云、雪、雾、雨等天气的影响,尤其是在下雨天气中卫星通信信号的衰落程度最大。传统的分集接收技术不能有效去除雨衰对通信信号的影响,造成卫星通信质量不高的问题。为了克服上述难题,提出了根据上行功率降雨衰的方法。通过检测卫星信号的强度,计算卫星通信链路上的雨衰大小,并根据雨衰值动态调整地面通信站中功率放大器的发射功率,达到对雨衰进行最大补偿,有效减小了雨衰对通信质量的影响。实验表明,改进方法能够有效避免降雨对通信信号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对雨衰进行了补偿,提高了卫星通信的质量,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铱星启示录     
1987年,摩托罗拉公司卫星通信部工程师利奥波德、皮特森和柏帝格共同提出了一个设想,即发展一群由低地球轨道的通信卫星组成的星座,以提供全球范围内任意两点的无线通信联络.距地球780公里的多颗卫星,通过无线链路相连,组成一个空间通信网络.这些卫星的作用相当于空间的蜂窝基站.无线信号不是通过地面蜂窝基站进行传送,而是通过卫星与卫星之间的通信链路进行传送.1991年,摩托罗拉公司决定建立由77颗低轨道卫星(后来卫星的数量减到了66颗)组成的移动通信网络,并以在元素周期表上第77位的金属"铱”(I-ridium)来命名这个星座.铱星系统由空间段和地面段组成:空间段即星座;地面段包括系统控制中心、关口站和用户终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叙述VSAT—卫星网络类型及接入方式。从网络拓扑结构出发分析星形和网状两种网络形式、特点及通信业务。由中心站和若干个VSAT站组成的星形网络有三种通信方式:单跳、双跳和单、双混合式。在中心站的控制下,VSAT站之间通信要通过中心站经卫星线路实现,不能直接进行通信,线路延时较大,且通信业务受限。网状拓扑网络没有中心站,VSAT站之间可直接进行双向通信,线路延时小,在业务范围上也有新的突破。 VSAT网络接入方式极其重要,它决定着VSAT的性能,业务量及线路延时。不同的接入方式将影响卫星的利用率,信道容量的稳定性,结构的简易性,网络造价及组网灵活性等。据以上衡量标准,分别对TDM/FDMA、SCPC/FDMA、TDMA、CDMA和DAMA方式进行了分析,可根据用户不同的业务需求,组合并用,满足各种VSAT站灵活组网需要。  相似文献   

20.
甚小口径终端卫星小站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减少VSAT(甚小口径终端)卫星小站设备"软故障"排除需要的资源投入,设计了一种基于专用电话网的VSAT卫星小站远程监控系统;利用VSAT小站设备自身的状态监视和故障诊断功能,通过标准的RS-232串口和电话网进行通信,辅以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实现对VSAT小站设备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以及参数配置;经测试,在波特率为9600、2400、1200、300时,系统均能成功实现对小站设备进行远程状态监控、故障诊断和参数配置,极大提高VSAT卫星小站的技术保障力量,具有一定实用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