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新平冶陶,始于汉世”。那时景德镇称之为昌南镇,就是从那个时期起,景德镇地区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到了晋代.据载有个名工巧匠叫赵慨,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师主”。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景德镇的瓷业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有两个人极为出名,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  相似文献   

2.
曹国华 《陶瓷研究》2011,(3):110-111
如今我们正处在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一方面要对传统的文化艺术的精髓进行传承和发扬,另方面要对历史形成的弱点进行批判。景德镇千年窑火进行的独特历史,陶瓷艺术可谓誉满全球。正如郭沫若诗云:"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我们的陶瓷文化曾在历史上取得过辉煌成就,但随着科学不断发展,过去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而不能代表现在。如没有科学发展创新的眼光,势必要被时代淘汰。  相似文献   

3.
黄晓红 《陶瓷研究》2009,24(1):91-92
在国外,陶瓷、景德镇与中国是一个概念,可见中国的陶瓷在世界上的地位。艺术陶瓷作为陶瓷分类中的一朵奇葩,从陶瓷埏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受到人类的追求。提及艺术陶瓷,人们自然便想到了景德镇——这座充满东方古老陶瓷文化蕴味的历史名城,历代“国家制瓷中心”官窑所在地。华夏千年历史,起唐至清,景德镇精湛的制瓷工艺都是每个时代陶瓷艺术登峰造极的极致所在,成为世界陶瓷艺术界的泰斗。  相似文献   

4.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生生不息的窑火造就了景德镇的辉煌。景德镇作为世界瓷都,是凭借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支撑起来的,在世界陶瓷业界迄今仍无人能望其项背。景德镇制造的瓷器飘洋过海,传到世界各地,美轮美奂的景德镇瓷器可以说就代表了中国,同时也为我国赢得了"瓷之国"的声誉。景德镇艺术陶瓷以"集天下民窑之大成、汇各地工艺之精华"的英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景德镇的制瓷史就是一部鲜活的艺术瓷发展史。一、景德镇艺术陶瓷的发展优势1、厚重的陶瓷文化"器成天下走,工匠八方来"。千百年来,景德镇正是以其海纳百川的胸襟,广纳天下陶瓷名匠,汇聚陶瓷名家,博取众家  相似文献   

5.
邱含 《陶瓷研究》2001,16(1):31-34
当人们走进“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江西省玉风瓷厂”的陶艺作品陈列室,无不引起浓厚的兴趣,赞口不绝。人们被这情与形、泥与火、艺术与天成的交融,所产生的作品而激动。因为它既保留着憨厚的东方色彩,又闪烁着景瓷的传统光辉,这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奇迹,它是景德镇人新的伟大创造,是“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江西省玉风瓷厂”陶艺工作者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景德镇艺术陶瓷历史悠久,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只要陈设了陶瓷,里面就一定会有景德镇的艺术陶瓷。  相似文献   

7.
<正>景德镇是中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市场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原本受到大众青睐的青花、粉彩、新彩瓷器似乎让消费者的审美一度出现疲劳,而多年来以工艺繁冗复杂饱受诟病的古彩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重新绽放光芒,熠熠夺目,其中,关于古彩艺术的研究与探索成为当前陶瓷艺术界的一大热点。本文通过梳理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古彩在陶瓷艺术发展史中的演进及重要节点,并采用辩证法论述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陶瓷器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日常的生活问题,还极大地提供了艺术的享受.现代社会给艺术家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今天的创新,是明天的传统.因为人类在发展,文化艺术在发展,陶瓷装饰艺术也在发展、在创新.  相似文献   

10.
引言 景德镇艺术陶瓷收藏近几年全国范围发展迅速,生产和经营者呈几何型放大。水平参差不齐,鱼目混珠,更有假冒名家作品出现,使景德镇艺术陶瓷的品质和信誉受到影响。无序的竞争导致艺术陶瓷收藏市场的萎缩,不利于艺术陶瓷市场的健康发展。除了上述因素外,很多收藏者缺乏陶瓷鉴赏的基本常识,对景德镇陶瓷生产工艺了解不透。试图从景德镇陶瓷的生产工艺、装饰风格、名师大家的典型风格和特点入手,强化收藏者的鉴赏水平。相信对景德镇艺术陶瓷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吴颖 《中国陶瓷》2007,43(10):41-42,45
景德镇陶瓷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品类众多,技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在手工业时代,它是生活的创造者;在当代,它成为历史文化的一种记忆和象征,以其独特形态自立于以现代设计为主体的科技文明之中,成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发挥着从经济到艺术的多种功能。但是近些年来,在经济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景德镇陶瓷产业却呈现总体不够景气、生产销售萎缩、工艺技术没有突破、后继无人等问题。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对于景德镇陶瓷产业的保护和发展的迫切性,以及改善现状、进行创新与应用的重要性,其保护与发展遭遇到了发展经济、技术更新和文化变迁等一系列矛盾,需要去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单杰 《佛山陶瓷》2023,(12):171-173
景德镇作为“瓷都”,以独特的陶瓷艺术闻名于世。瓷器的工艺随历史长河发展逐渐丰富和精益,不仅体现了传统手工的精湛技艺,更映射出历史与地域交织的文化深度。在全球化浪潮和经济发展的驱动下,景德镇陶瓷艺术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以陶瓷为媒,搭建起艺术与旅游之间的桥梁,成为地方经济转型的新引擎。本文首先论述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文化旅游融合的可行性,接着提出了相关发展模式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陶瓷从远古走来,承载着不同时代的人文特点,伴随着息息相关的生活,形成了艺术,也创造了陶瓷文化,而其艺术和质地的不朽性,更成就了价值的文物属性。陶瓷与美的不可分割,决定了关注和创作,也注定了陶瓷人的责任与不懈的追求,今天的陶瓷艺术不是简单传统的恢复,也不是抱着已有的“文化”一味“传承”,要与时创新,要具时代强音,要创现代“传世”,要打造时代的陶瓷强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以瓷器名世,景德镇历来是中国的瓷都。景德镇荣盛陶瓷研究所、荣盛陶瓷行在陶瓷艺术的创作、策划与生产上,力求在传统基础上再辟蹊径,表现了革新精神,吸引了当代中国画家从事创作,丰富了器物国绘的题材与手法。高士尊、马全、庞希泉、陈慧敏、傅士芳、王明科、张守涛、齐自来、藏永安等中国著名画家以他们各自的擅长纷纷投入创作,他们在创作釉下、  相似文献   

15.
陈烙铭  金爱文 《陶瓷研究》2007,22(1):103-104
中国陶瓷以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中,民族艺术特色浓郁,技艺精湛著称于世,它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从汉代开始就进入素瓷时代,从元代就改变了单一的素色瓷而进入多色彩的发展阶段,明、清两朝景德镇瓷集天下陶瓷之大成,康、雍、乾三代,景德镇陶瓷发展极至,被称为中国陶瓷的鼎盛期和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辉煌年代。景德镇瓷器闻名天下,以其精湛的工艺、美观的造型、独特的风格为世人称赞,经千年风雨、历代更替而盛名不衰。  相似文献   

16.
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立,为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而陶瓷研学作为陶瓷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势必受此影响迎来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机遇,在政策扶持、企业合作以及产业集聚方面促进陶瓷研学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雨前 《陶瓷工程》1997,31(6):29-33
本文就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提出必须处理好的几大关系,并对继承与创新,艺术性与商品性,陶瓷艺术与姐妹艺术等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述,指出陶瓷艺术走向世界以及它伯世界化,必须保持民族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18.
汪会松  徐志宇 《陶瓷》2021,(4):145-146
景德镇陶瓷粉彩雪景绘画艺术是从陶瓷粉彩艺术中分流出来的一个分支,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陶瓷粉彩学习绘画艺术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在整个陶瓷粉彩艺术中可以说是无出其右,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景德镇陶瓷粉彩雪景绘画艺术,我们必须注重这方面的传承和创新工作.因此文章从中国山水画的角度进行切入,分析了景德镇陶瓷雪景绘画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9.
王锡良 《中国陶瓷》2005,41(3):85-85
《景德镇粉彩瓷绘艺术》付梓出版,我深感欣慰。文跃熟谙粉彩诸多工艺技法且精于绘画,已获得专业高级职称,由其撰写本书,是谓“酣墨绘瓷器,妙笔著文章”,可喜可贺。粉彩肇始于清代,是在陶瓷古彩绘画基础上,汲取珐琅彩制作工艺而形成的釉上彩瓷装饰艺术,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清代陈浏在《陶雅》中赞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粉彩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属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景德镇的四大名瓷皆为陶瓷装饰的分支,青花及釉下彩绘,玲珑属坯体装饰,颜色釉系釉的本色表现,而粉彩瓷则是釉上彩绘。粉彩瓷有…  相似文献   

20.
周秀丽  周剑锋 《景德镇陶瓷》2011,(5):I0180-I0181
引言中国是陶瓷之国,景德镇是中国瓷都,具有悠久的制瓷历史,高超的制瓷技术,一千多年的辉煌成就。景德镇之所以举世瞩目,为世人仰慕,不仅因为制瓷历史悠久,工艺技术精湛,产品至精至美,更因为历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